Mark小檔案
封測廠研發工程師
年齡:28歲
學歷:清大材料所碩士
職涯規畫:轉職為跟人接觸的業務工程師
很多人都希望工作跟興趣結合。職涯專家也認為,唯有如此,職涯路才能走得遠!但問題是,你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嗎?根據《轉職聖經》作者,前哈佛商學院教授的研究發現,興趣得從行動嘗試中才慢慢清楚。在過程中,不斷跟自己對話,才能找到真正的興趣。
這是不斷向興趣靠攏的個案,當事人是竹科工程師。
「 我坐不住,喜歡跟人哈啦。」清大材料所碩士的高材生Mark 在求學時就知道自己人格特質。但是台成清交的工科背景,人生道路幾乎一路被安排好,似乎「新竹科學園區研發工程師」就是他最好的人生。
通常,工科學生畢業時就有很多工作機會讓他們選擇。很多人來不及思索自我興趣,就一頭栽入別人眼中的康莊大道,這是社會為他們譜出的工作樂章。但有人卻不想這麼輕易被安排,他們不單單要專業旋律,還希望用熱情興趣來合弦。
Mark 就是如此,他一路轉職就是希望找到專業與熱情可以共鳴的舞台。在不放棄原有專業情況下,如何從整天只待在研究室的工程師轉而到外面接觸不同人群?
從小到大,Mark 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念書,但從大學四年級開始參加活動,漸漸地,外面寬廣的世界吸引,參加活動的熱情完全停不下來。
研究所時,他參加一家美商設備公司所舉辦的矽谷參訪營隊,九天七夜的異國旅程,讓他眼界大開。那時候他在心裡悄悄立下一個志願,「我要去外商工作,可以到國外出差,跟外國人工作。因為他們真的很有趣。」Mark
說。
正確1
邊走邊修正 留下口碑轉職
進入外商與外國人一起工作,像電影《型男飛行日記》一樣,曾被Mark 定義讓自己最有熱情的工作。
2008 年6 月退伍後,他積極找外商,無奈當時正逢金融海嘯,根本沒有機會。
無法一步達到目標,Mark 退而求其次。但這個選擇不是沒有方向,他說,要接近夢想,可以先選擇前景看好的產業,有朝一日機會來了,才能先蹲再跳。
Mark 經歷一段心理煎熬,好不容易在學長推薦下,進入前景看好的太陽能公司擔任研發工程師。
雖然不是首選的工作,但是園區很小,他知道每個工作要留下好口碑才有利於轉職。在這家公司,他曾經讓一個幾乎「死案」重新復活,讓原本無法量產的產品,轉而可以生產跟銷售。「我一個月幫公司多賺三、四千萬!」Mark 表示。這個案子帶給他很高的成就感。
「我喜歡研究專業技術,但我更確定我喜歡跟人接觸。」公司滿足他研究專業的興趣,卻無法帶給他跟人接觸的樂趣。「這是一家成立很久的老公司,」Mark 念念不忘要去活潑的外商工作,於是他決定帶著戰果去找外商工作。
正確2
聽到別人眼中的自己 再度修正目標
因為有戰果,他很快地進入一家美商設備公司擔任應用工程師。等於在一年半就達成目標,月薪立刻增加3 萬元。
原本以為一切前途大好,但是進公司沒多久,Mark 發現這份工作內容跟他原來期待有落差。
第一,他發現這家公司大部分是外國人來台灣工作,很少有到國外出差的機會。第二,這些外國人多數是工程師,個性多半一板一眼,跟他想要認識的「活潑有趣」的外國人並不一樣。第三,他的工作內容是到客戶廠房的機器上設定程式。每天面對的對象只有機器,比原來的研發工程師更難接觸人。
他在工作4 個月後就遞出辭呈。4 個月離職會是履歷表上的一個弱點,但是他決定遵從自己心裡的聲音。「進入設備業,雖然待遇不錯,可是未來的路很窄,這口飯我吃不下去。」既然無法符合興趣,對未來轉職幫助也不大,Mark 就立即修正錯誤,決定重新出發。
Mark 分析為什麼他受外商吸引?其實背後的關鍵因素是他喜歡結交不同背景的朋友,可以開拓自己眼界與視野。想好這個原因,Mark 開始覺得不見得一定要到外商去,而是換領域—譬如,從研發轉到產品經理或者業務,轉換到可以接觸人的工作上。
想通後,他信心滿滿去應徵友達產品經理,沒想到第二關面試後沒下文。他主動打電話詢問,對方告知:「 主管認為你說話比較呆板。」這個打擊讓他回頭思考,自己究竟有沒有當業務或產品經理的本錢。Mark 說,他去問當業務的朋友,朋友分析業務有兩種:一種是靠口才,一種是靠知識。自視甚高的Mark 居然聽得進去,他決定找好本錢再轉知識型業務這一條路。
錯誤1
把嗜好當工作興趣
就職涯專家觀點,其實Mark 一開始就設定外商過於輕率。很多年輕人誤以為嗜好就是工作興趣,例如:喜歡騎腳踏車就要去自行車產業,其實要從嗜好中找到工作興趣,中間還需要經過抽絲剝繭的過程。「如果這個愛騎腳踏車的人喜歡大自然,而不喜歡跟人接觸,那麼他到自行車產業做業務也不會快樂。」人資專家說。
不過,Mark 很快修正學習,懂得分析被外商吸引的原因。在第二份工作到第三份工作之間,Mark 待業了3 個月。在待業期間,馬克讀英文、考托益,增強自己的語文能力,一點也不浪費時間。
待業中間,台積電歷經海嘯後開始瘋狂徵人,Mark的學長姐、同學朋友都紛紛換工作到台積電,Mark 其實也大有機會。「但是台積電的福利好,一進去就走不掉。」進入龍頭公司雖然一切完美,但離自己喜歡活潑的工作環境目標愈來愈遠,而且好福利會讓自己想走都捨不得,決定放棄這個機會。
想到未來的路要往業務邁進,他開始想哪種公司最有可能接觸到不同的客群。在詢問老師跟朋友之後,他決定從園區裡面最弱勢的封裝公司下手。
「封裝是園區最弱勢的,找人才最難。但其實他是所有公司的下游,最能接觸到不同公司類型。」Mark 分析。
3 個月後他進了封裝廠擔任研發工程師。Mark 發現第3 份研發工作可學習到許多新技術,甚至是下一世代的封裝技術,工作的同時,一樣可以跟上時代的腳步、為自己實力加分。
由於公司還跟日本人做生意,現在他還去上日語課程,希望可以直接閱讀日文技術文件,增加工作實力。
錯誤2
只知道不喜歡什麼 卻從不知道喜歡什麼
「這家公司待遇沒有前面的外商好。」但Mark 一點也不後悔。他說,如果為錢工作去台積電就好了,也不需要為了找自己興趣而繞這麼一大圈。對他來說,能夠找到專業與興趣共鳴的舞台,才是未來值得自己花一輩子努力的工作。他打算在眼前這家公司累積實力,直接在公司內部轉調成業務。
相對於很多人,Mark 是幸運的。因為很多人只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卻被眼前的薪水職稱給迷惑,不肯給自己機會用行動去探索自己的興趣。在30 歲以前,像Mark 一樣花2 年時間,用轉職來靠近興趣,其實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