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別教「通識」太放縱

徐子婷
user

徐子婷

1997-08-05

瀏覽數 17,500+

別教「通識」太放縱
 

本文出自 1997 / 8月號雜誌 日本的第二隻眼睛──大阪的新城市思維

一年當中最炙熱難熬的考季已經結束,對剛出爐的準大學生而言,聯考放榜意味著確定了自己未來念的是什麼系、會接受哪一類的專業教育;但是在大學的專才教育之外,「通識教育」對新鮮人來說卻是個全然陌生的觀念。

「我是大學快畢業,才知道什麼叫做通識教育的。」畢業於台大的鄭琪宇學著廣告片的口吻,戲謔地說著。念的是私立國中直升班,沒有參加過高中聯考,所以學校在國三下學期就開始上高一的課程。由於學校是以升學為導向,因此選第一類組的她,從國三開始就再也沒碰過自然科學。

鄭琪宇考上台大之後,因為教育部規定大學除了專業科目還要修通識課,完全沒概念的她只能依照著學長姐傳授的祕訣--「趨吉避凶」來選課。同學們像是「報明牌」似地傳說哪些通識課是「內容有趣、分數營養」,她就懵懵懂懂地選修。直到大四,課實在太少,為了「湊學分」就選了其他自然科學的課,沒想到反而慢慢有了趣味。

被誤解的通識教育

事實上,教育部早在民國七十三年已經開始在各大學推行通識課程,除了部定的共同必修科目(如;國文、英文、中國通史、憲法),其餘通識課程則由各較自行訂定。有些學校在對通職教育認識不清的情況下,甚至開設一些「匪夷所思」的課程,例如台大就有過「認識肉品」,甚至「寵物營養」、「寵物保健」之類的通識課。一位國立大學校長就曾語帶輕蔑地形容,這些課程讓台大成為「大學教育的笑柄」。

負責淡江大學整個通識教育規畫的通識與核心課程組主任葉紹國表示,其實當初各校對通識教育都不瞭解,以為「包羅萬象、應有盡有」就是通識課的精神。所以不光只有台大的通識課五花八門,也有其他學校將「調酒學」、「汽車修護」、「股票入門」、「寶石鑑定」等等,都納入通識教育的範圍。

通識教育,是從美國引進的觀念。國外在發展通識教育時的考量,往往是將共同科目與通識課程合而為該校的「核心課程」,認為從該校畢業的學生都必須具備「核心課程」所教授的能力。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理事長黃俊傑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例指出,該校規畫了四大類學程,全校學生都必須修習,其中包括科學及人文社會學程。因此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即使主修的是音樂,也必須接受非常正式的科學課程,而非一般泛泛的導論課程。

台灣在通識教育推行十三年之後,各校才開始考量自身的特色,逐漸規畫出各自不同的通識教育課程。現在有愈來愈多的學較統一成立通識教育中心,取代過去由各系自行開課的方式,以期能對全校的通識課程做全盤性的規畫。而「寵物保健」之類的通識課,也已經成為過去。

陽明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武光東指出,科學發達、科技分工之後,使得不同領域者缺乏「共同語言」。尤其,台灣在高中就開始將自然組和社會組學生分流,因此這種情形特別明顯。

在國科會通識教育計畫中,負責自然科學教育部分的化學系教授吳嘉麗很感慨地表示,中學教育太早分流的結果,使得大學階段的通識教育,反而成為另一種形式的「補救教育」。念社會組的學生雖然上了大學,但是對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或理解,卻仍停留在高一的程度,「甚至可能連國三學生都不如」;反之,自然組的學生也是一樣。因此寄望透過大學通識課的四到六個學分,達成「全人教育」的目的,其實有點困難。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武光東也同意,目前的大學教育也許可以很成功地使學生成為某一領域的專業,但也往往使得大學畢業生的視野太過狹隘,這對學生長遠的人生發展其實是不利的。以陽明大學為例,基本上它是一所「醫科大學」,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所面對的都是人的生老病死,因此人文素養更為重要。所以陽明大學的通識教育,特別規畫了「臨終照顧」、「醫學心理學」、「宗教哲學」等課程,希望日後醫學院的學生在處理醫病關係上,能夠更具人文精神。

統合起分門別類的學問

雖然大都分的大學都體認到,在台灣教育制度末臻完善之際,通識教育必須擔負起「補救教育」的責任,讓學生在上了大學之後,透過通識課程的協助,能夠接觸到更完整的知識領域。但是根據大法官會議的解釋,現行「部定大學共同必修科目」,將於民國八十七學年度一今年九月一起廢除。換言之,各大學是否開設通識課程、學生是否必須選修,今年開始將交由各大學自行決定。

「教育部硬性規定共同必修科,使得各校在規畫通識課時,無法做整體的考量;現在鬆綁了,可是又有一些短視、「笨蛋」的大學校長,想要取消整個通識教育。」長期推動通識教育的台大歷史系教授黃俊傑,看到一些大學想要整個「廢」掉通識課,顯得怒氣沖沖。

他指出,在實用主義及功利主義盛行的今天,通識教育被認為對學生的專業「沒有幫助」。再加上大學校長普遍採用民選,校長有「選票壓力」,必須在任期內做出「政績」;然而,通識教育很難在短時間有績效顯現。因此有些一心想「力爭上游」的大學,在學校經費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往往會犧牲掉看似「無用」的通識教育。同時,學生本身也很容易有這種想法。

面對這種心態,吳嘉麗苦笑表示,只能用社會的實際狀況去說服學生;雖然念社會組,可是電腦是現代人必備的技能,所以學習資訊科學是必要的。對於理工的學生,則必須告訴他們,除了做實驗之外,還要有些管理的知識,才能符合社會需求,「只能誘之以利了,」她無奈地說道。

「不再純粹以實用性來思考教育的目的,是已開發國家才有餘力做到。即使是同一個國家的通識教育,也是富裕的地區才能發展得好。」葉紹國指出,就算以通識教育的發源地美國而言,各州立大學的通識教育也無法盡如人意,只有長春藤盟校才有悠久的通識教育傳統。

黃俊傑到芝加哥大學考察通識教育時,芝加哥大學校長也表示他每年都會接到學生家反的抱怨;為什麼每年繳兩萬多美元的學費,學生卻還要「浪費」時間去讀一些柏拉圖、康德、馬克思、莎十比亞這此.「不及之物」。因此芝加哥大學每年都要寫一份說帖,去說服家長。因此,黃俊傑相信,台灣通識教育也會隨著社會愈來愈富庶,而有更大的空間。

台灣每年都有上幾萬的考生,前仆後繼地希望進入大學。但是,新鮮人在進入大學之前,卻很少瞭解大學的意義。大學的英文是「University」,意味著「把分門別類的學問統合起來」;曾經當過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早在民國初年就對「大學」做過這樣的詮釋:「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學之學府也。」今年大學聯考,有五十五所大學及學院可供莘莘學子做選擇,在所有的花稍宣傳之外、在各校都大力聲稱自己是最有辦學理念的大學之際,仔細地審硯各校通識教育課程,更應是重要的評量指標之一。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