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人的致富藍圖最近產生了新變化。原本很私人的投資置產事情,因著頂頭上司鼓勵、公司分享文化以及同仁們共同努力,漸漸縮短途徑、興闢管道。
美國金士頓科技公司(KINGSTON)大方送給員工一億美元聖誕紅包,使得金士頓職缺成為人心嚮往的「金」飯碗。六個月後,台灣資訊業也急起直追,聯華電子與台灣積體電路相繼宣布高額的員工分紅,一下子就增添五、六千名百萬與千萬富翁。緊接在後的新竹科學園區廠商徵才活動,立即吸引上萬人排隊,等著追逐這場「科技夢」。
表面上,科技產業高利多金與新竹園區職位難求,是當紅產業防禦挖角風及「利」誘技術人的策略,現象背後的事實卻是求職標準更迭;薪水高低與福利多寡不再是唯一的考量,公司有沒有提供投資置產管道,才是重要的參考指標。
觀摩台積電與聯電兩大廠後,桃園一家大集團轉投資的科技公司財務人,對於兩大廠員工廣為流傳的耳語,十分吃味,「公司發薪水,是為了你三餐溫飽,衣食不虞;公司配股分紅,才是讓你發財、買車購屋置產用的。」
據資訊業界財務人私下瞭解,台面上大力投資台南科學園區的半導體公司中,掃地歐巴桑的資產保守估計也有一千萬元,相當於一般民眾二十五年的工作收入(以財政部預估八十六年國民所得一萬三千六百六上三美元換算)。
在重視員工入股分紅的科學園區裡,百萬元勞工、千萬元工程師的故事不稀奇,但是屢創新高的分紅制度,依然嚇倒行政院勞委會勞工福利處處長趙炳南。不久前,園區員工親口告訴他,去年年終獎金發四個半月,分紅則是年終獎金的十到十五倍。換句話說,這位員工工作一年,賺到四年,怎不教人眼紅心跳。
白領變新貧
企業有沒有提供理財管道,對於員工生活而言,有如彩色與黑白之分。
勞委會剛出爐的勞工理財置產概況顯示,十位勞工中,有八.六人主要的理財工具是儲蓄,平均一年儲蓄七萬五千元。存錢的首要目的不是投資置產,而是安頓未來生活,其次才是購建房子。因此,三成左右的勞工乾脆暫時丟棄購屋念頭,或坐等財神叩門(見表)。
勞工尚且如此,坐辦公室的上班族情況也未必好到哪裡去。
四年前,台北市上班族協會為文揭開上班族中產階級的優越迷思,指出末受勞基法保護、沒有退休金保障的上班族,經過物價、房價考驗後,一一變成新貧階級。儘管明年底,全國兩百五十萬上班族將納人勞基法,台北市上班族協會總幹事楊茹憶還是忍不住感嘆,新貧上班族、低薪白領或低階行政人員一旦結婚買厝,就得咬牙忍受「貸下去,二十年失去「自由身」」的代價,甚至淪為保守的中產階級。
敦化北路一棟科技大樓的蔡姓管理師,工作八年後吐露心聲,「寧可選對行」。這五個字強烈表達一個訊息;只要入對行,什麼新貧階級、望「屋」莫及的上班族魔咒,都將一應解除。
台積電員工分紅消息見報後,當天下午,某家知名的出版社辦公室內,一群文史科學士、碩士學歷的員工開始七嘴八舌地討論,心酸地想;要轉行做科技公司的掃地婦、總機小姐。
將員工雇主連成利害共同體
但與其說入對行,還不如說找對一家提供理財管道的公司來得貼切些。華信銀行信託部專員吳中柱從旁觀察,跟對一位具有新形態福利觀念的企業主,才是關鍵。
所謂新形態福利觀念,目前雖無定論,但可預見的是,作法一定比傳統勞工福利還創新。按照學界既有的分法,薪資、津貼與獎金屬於直接工資,給人安定感;分紅入股、股票投資這種非直接工資的投資性工資,能振奮人心。如此說來,著重企業社會責任、公司利潤重分配的投資性工資,與新形態福利精神較為契合。
事實上,具有遠見的企業主都會翻新法子,顛覆傳統勞力(智力)買賣的勞資關係。其中,明顯而立即的辦法,莫過於將員工與雇主連成利害共同體。
舉例來說,大同公司員工每月領薪時,均可決定要不要加碼投資自己的公司。為了鼓勵員工認股,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採一比一相對提撥補助,讓員工投資加倍成長。遠東機械的員工則以面值十元的「特惠價」購買公司股票。
全世界最大ABS工廠奇美公司,股票雖未上市,幫助員工入股的作法卻非常「阿莎力」。奇美員工工作滿一年後,不必掏腰包,就能擁有股權,股利股息定期入帳。
無論是分紅入股或員工認股,只要每位「股東員工」努力工作,公司賺錢,股東獲利,股票價格上升,員工持股的投資報酬率自然比銀行定存高出兩、三倍。勞資互利共生的連鎖循環,在長期持股與股票生息生股的前提下,更能發揮利滾利的加乘效果。其中,增資案尤其讓員工大獲利市。
以九月即將辦理增資案的中華開發為例,據熟知內情人士估計,中華開發辦理四十二億餘元增資案,百分之十的股權總計四千兩百一上餘萬股,平均若以六十四到七十元價位供員工認股,不論職級、年資,每位員工可配得十萬股,再以除權後每股交易價一百零九元計算,預估每人平均獲利超過四百萬元,將改寫科技股的高紅利紀錄,可說是現買現賺。這筆獲利還不包括日後股子股孫與現金股利。
一般而言,員工持股或多或少都有限制,比方說配額有限,或現年資、職級與績效而定。公司相對提撥金額也有上下限,員工每月定額提存認股金額,大多介於一千元到一萬元之間。優惠認股措施多有但書,三、五年或任職期間,不得移轉買賣。凡此種種的配額或交易限制,絲毫不減損投資性入股的魅力。
屬於X世代的小卓,十分滿意公司的認股制。公司每月從他的薪水帳戶扣款三至五千元不等,並相對提撥三0%補助,五年下來,大約三十萬元的認股資本,少說也增值為百萬元,投資報酬率幾乎是銀行定存期利息的十倍以上。自從參加公司認股後,小卓放膽嘗試投資股市,因而比同齡上班族提早晉升為單身貴族。
從事電腦行銷工作近十年的倪小姐,自知不擅理財,銀行存款及房屋貸款之外,唯一讓她說得出來的理財經驗只有員工認股。二年前她花十萬元認購前一家公司一張半股票,去年除權,猛然被朋友發現「生出」四張,令她好生高興,「賣掉一張居然連本帶利賺回來。」
為員工資產「保全」
大多數員工樂得企業協助員工投資理財,但是除了分紅入股制外,與他投資性作法似乎都不見容於國內法令與民情。例如企業運用員工儲蓄投資生息,往往讓企業裹足不前,擔心被扣上「意圖不軌」的帽子。上個月,一家老字號的電器公司還為此吃上官司。德國行之有年的勞動者財產形成制度(見附文),員工匯集小錢自願交由理財專家(或企業)的「代客操作」方式若移植台灣,恐怕會招來「變質」營業的訾議。
為了讓資淺有志的年輕員工從企業內部取得理財管道,神達電腦集團負責人苗豐強認為法令不應限制員工認股。十五年來,他每年都提案為員工爭取認股權證(Stock Option),卻年年無回音。
勞委會趙炳南處長坦言,目前台灣確實有法令限制,且中小企業平均才十二年壽命,亦無法保證員工長期投資。因此站在全國勞工福利事務機關立場,他認為交給金融機構管理不失為可行之道。
這種委託銀行管理財產的信託制度,國內銀行起步不久,比較適用的有員工持股信託以及員工福利與儲蓄信託兩種。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情榮欣科長表示,員工持股信託方式不同於坊間作法,起碼員工資產能受到銀行「保全」,保證員工股權真過戶,不受公司債務糾紛拖累。福儲信託則是小額投資的另一種管道,興致高昂的新銀行準備以套餐式推出,搭配循環房貸、國內外有價證券等理財產品。
花一元,賺三元
不過,我國信託法令仍不完備。信託法遲至去年一月才立法通過,周邊法如信託業法、相關稅法仍在立法院待審。信託業務沒有完善的法令保障,企業又怎能安心為員工股權「保全」。截至日前為止,只有不到十分之一、大約三十家的上市公司辦理。員工持股信託,參加福儲信託的更少。反倒是作風新潮的新銀行帶頭嘗鮮。
在信託法還不見影子的三年前,華信銀行即成立信託部,同時向內部員工實驗性地引進「員工福利與儲蓄信託」。員工每月自願性提撥幾千元薪資做為福儲基金,再透過員工選組的福儲委員會,委託銀行指定購買三支國內股票與國內基金。去年華信銀行上市,福儲委員會決定改買自家股票。要角之一的吳中柱愉快地說,三年下來,福儲信託平均年報酬率在二0%左右,獲利比存款利息高出三、四倍。
縱然信託是必然趨勢,但目前仍停在「知難」階段。吳中柱實話實說,要企業老闆接受存錢又付費給銀行理財的觀念,並且等待五年後的獲利表現,的確是一大挑戰。一位資深的財務經運人不能理解的是,員工理財與公司有什麼關係?萬一員工集體信託投資出現風險,誰來承擔?況且,不管是分紅入股還是員工福儲信託,企業老闆總會老大不願意,「幫員工理財要花多少錢啊?」
勞工行政學者王麗容的答案是:「花一元賺三元」。
美國一項研究指出,企業協助員工投資置產,成本雖高,但回報難以估計。比方說缺工問題獲得解決,強化延攬優秀人才的籌碼,換得員工的向心力、忠誠度,降低人事流動率,減少員工訓練成本,提升產品品質等無形效益都是。
「顧客第二」是美國羅氏旅遊公司成功的秘訣。這家原本位在費城的小旅行社,十五年內營收成長高達七五00%,成為全球業界的領袖。該公司負責人羅森布魯斯說,公司必須把員工放在第一位,因為不快樂員工的成本昂貴而破壞力強,汰換員工的精神和財務成本,則所費不貲。
因員工分紅而聲名大譟的金士頓科技堅持,公司內沒有雇主與員工之分,大家都是員工。該公司兩位華裔創辦人的經營理念並不高深,說穿了很簡單,「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如何讓勞雇關係轉化為伙伴關係,世界級管理大師談得很多,但是都不如把員工財富與企業成長連結在一起來得實際。即將邁入而立之年的上班族小卓笑說,「死忠落伍了,」利字當頭才是員工與企業共同成受的雙贏策略。
無產、有產到中產
知道,台灣早在民國三十四年就提倡分紅入股制,七十二年落實於公司法,並納入現階段勞工政策執行方案中。但是因為資方保守、勞工缺乏財產形成觀念,政府又疏於勞資教育,使得其正運作情行不樂觀。直到最近科技公司高額分紅入股,讓小卒變富翁,成為人才磁場,才又搬上台面討論。
所謂員工財產形成制度,簡單來講就是透過勞、資、政三方努力,於社會財富分配過程中,協助勞工累積財富,由無產階級晉升為有產或中產階級,而不是高度集中於少數人手中。主要方式如下:分紅入股、一般銀行存款、人壽保險以及住宅補助。
勞工財產形成制度起源於德國。經過三、四十年發展修改,德國的勞動者財產形成制度由政府、銀行與企業三方連線,勞工按照自己意願參加,決定是否要簽訂儲蓄契約、申請勞工投資購股或住宅貸款。為徹底實施這項制度,德國政府每年編列的補助款與減免稅收,折合台幣約兩百億元。
在勞工行政及社會學者眼裡,財產形成制度(或稱勞工理財置產制度)意義深遠,不但符合社會正義,且能維繫勞資社會伙伴關係,提升勞動者社會地位。
民國八十一年六月間,勞委會組團考查德國的心得是:財產形成制是未來必走的路。但在考量現實的立法環境後,勞委會決意從現有法令先著手,例如推動放寬退休金管理運用辦法、密切與保險界討論綜合壽險的可行性等。(何曼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