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義大利的威尼斯,倚恃河海的天險,躲避蠻族侵略的鐵蹄,在封建諸侯統治的黑暗時代,保留一塊商人治城的自由樂土。
大阪就像日本的威尼斯。
日本中世戰國時代,群雄戰火綿延。佛教的蓮如上人,帶領數萬愛好和平的信徒,在河川與沼澤環繞的大阪,修築「石山本願寺城」,自成獨立的宗教王國。而大阪府南的界市,則是一個由商人團體「會合眾」治理的自由城市。雖然這兩個蔓爾小城,最後難敵織田信長的大軍,卻奠下大阪獨特的自治傳統。
「江戶時代,大阪有四十萬人口,官僚和武士只有一千人。要怎麼管理這個城市?當然只有商人自治。從治安到排難解紛,大阪商人都得靠自己,」大阪大學經濟學部教授宮本又郎,在三百年前的大阪地圖上比劃說。
直到今天,大阪每條市街的背後,依然運作著強有力的自治會。在精品店綿延以公里計的心齋橋購物街,連結兩側的玻璃採光穹頂,把整條街變成舒服的室內拱廊;二十三億日圓工程費,自治會悉數自籌,不向政府要一毛錢。
商人治城的第一個特色,就是尊重市場機能。「古早的大阪,就跟現在的香港一樣,不存在政府管制,」大阪國際大學教授作道洋太郎比喻說。
這種自由市場經濟體質,使大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吃足軍國主義的苦頭。日本軍閥為了發達軍需工業,實施國家統制經濟。大阪產業骨幹的民生工業,被政策扶植的軍事重工業,壓得抬不起頭來。要想取得軍用品的供應權,必須有軍方人脈做靠山。大阪商人也比東京商人吃虧得多。 日本封建時代,階級劃分森嚴。按照士農工商的順序,武士的地位最高,商人地位最低。唯獨在商人治城的大阪,四民一律平等,就像大阪當時流行的一句戲劇台詞「刀下不問身分!」市場經濟下眾生平等,階級劃分必然由垂直轉向水平。日本近代自由平等思想的啟蒙者福澤諭吉,出身於大阪並非偶然。
憾失京都大學
早在知識還是武士專利的時代,大阪商人便自行創辦平民學校「懷德堂」,不限身分都可就讀,與東京的昌平黌並稱天下兩大學問所。
官立的昌平黌,傳授的是治國的學問。門生卒業後,若非走上仕途,就是出任御用學者。私立的懷德堂,則開宗明義強調,學問的目的是提供修身和工作的指引。大阪商人垂範後世的家法和社訓,深受懷德堂教誨的啟發。由於商人弟子的時間零碎,懷德堂校規非常自由,沒帶講義也可半途聽課,如需工作隨時可以離席。
懷德堂成為現今大阪大學前身之一。日本流行的說法是,「東京大學培養官僚,京都大學培養學者,大阪大學培養商人,」這種差異其來有自。
今年六月,京都大學慶祝建校百年。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和台灣的李登輝總統,都是這所大學校友。然而,不單是李總統遺憾無法出席母校的校慶,大阪人同樣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宮本教授不勝惋惜地說,京都大學的前身--國立第三高等學校,校址原本選定大阪,但大阪紳商排斥國家控制教育機關,硬是把這所學校趕到京都。
目睹京都帝大的卓越表現,大阪紳商悔不當初,籲請中央政府補設大阪帝大,卻碰到財政困難的釘子,大阪商人索性自行集資興學。一九二一年大阪大學誕生,校齡在六所帝國大學裡最短,甚至比台灣大學(台北帝大)還要年輕。
「日本文部省(教育部)講過,阪大是最不像國立的國立大學,」在阪大作育英才大半輩子的作道教授說。阪大雖掛國立之名,卻有私立之實,學風重視實用,與地方利益的配合程度,超過其他國立大學。
商人為建設之母
大阪商人堪稱是這座城市的建設之母,興辦學校只是他們貢獻的一鱗半爪。以住友集團來說,十九世紀末,住友第十五代傳人友純考察芝加哥時,深受富豪馬歇爾菲爾德捐贈美術館的事蹟感動,於是在大阪最精華的中之島,興建現代化的大型圖書館,捐給大阪府。
這棟仿照美國白宮的新古典建築,圓弧的弩頂和希臘神殿式的列柱,造型近似台北新公園的省立博物棺,不過規模宏偉多了,是大阪最重要的地標之一。
住友家族又捐出林泉幽致的宅本邸「慶澤園」,成為天王寺公園和大阪市立美術館。一九八二年,收藏中韓古代陶瓷著稱的安宅家族用骨董充當抵押
大阪近年為爭取轉型成國際集客都市,洋洋灑灑地規畫了數百項重大工程,共通特色,是幾乎每項計畫都專門成立一家官民合資公司,掌管建造和營運。
在大型企業協會「關西經濟連合會」,和中小企業協會「大阪商工會議所」領導下,大阪商界全體動員,投入城市再造的行列;每家官民合資公司的股東名單攤開來都是一長串,網羅十白家在地企業。
東京的「經濟團體連合會」,會員雖然同樣限定大型財團,路線卻迥異於關西經濟連合會。朝日新聞記者佐籐章指出,經團連的方式,是斡旋會員向自民黨捐輸政治獻金,牟取經濟特權。而關經連模式,則是斡旋會員集資參與地方建設,樹立在地的發言權。
從關西機場到長崛地下街,大阪商界既出錢、又出人。每家官民合資公司,都向出資企業抽調幹部,藉此「地方建設可引進民間企業的活力,民間企業可培養城市管理的人才,」大阪商工會議所事務局長奧平駐郎說。
大阪的重量級發展項目,從過去的萬國博覽會,到現在的關西科學研究都市,都是工商團體與地方政府分進合擊,雙線平行遊說,才爭取到中央政府的補助款。關經連因此博得「關西駐東京大使」的美譽。
同樣地,走進大阪商工會議所,感覺彷彿到了大阪市政府;每位職員從胸章到名片格式,全都和市府員工一模一樣,印著「二00八奧運在大阪」的五色花,無聲地向訪客宣傳大阪爭取主辦權的決心。
不可否認,隨著大阪經濟走下坡,企業帶動地方更新也愈來愈顯得吃力。但無論如何,大阪這城市的家務事,在地商人是管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