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投資人跟基金公司的關係,若以交情來比喻,你是嚮往長長久久的關係,還是僅止於點頭寒喧的泛泛之交?不少投資人跟基金公司的往來,僅限於每個月對帳,如果不是要申購、停扣、贖回基金,幾乎不跟基金公司打交道。
弔詭的是,許多人也都同意,基金其實是一項中長期投資,那麼,對那些選擇只成為基金公司泛泛之交的投資人來說,會有什麼損失?
案例
Ashley 投資基金大約3 年多,其中一檔基金的基金經理人操盤績效不錯,獲獎連連,讓Ashley很放心。但是,之前股市動盪大,不少基金經理人跟著大風吹,Ashley 上網查詢才發現,基金經理人竟然已經換人了!
面對陌生的名字,Ashley 感到些許擔心。不知道新基金經理人的功力好不好、是否可以信任?
Ashley 的好友建議她不妨聯絡基金公司,只是,Ashley 想到要打電話到基金公司,還是有點緊張;不曉得面對基金公司時,有哪些問題可以問、可以收集哪些資訊呢?
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要問基金公司,這是投資人的權利。
選研究團隊 優於選基金經理人
最常見的損失,就是買到不合適、底子不佳的基金而不自知。
同樣拿交情當比喻,對於基金的調性、基金公司的實力,往往需要時間琢磨。一開始也許是受到廣告、文宣、新聞的吸引,但一檔基金是否值得投資3 年、5 年甚至更久,基金的研究團隊就顯得格外重要。
不少投資人投資基金,仍不脫「選基金經理人」或是「選基金公司」兩種取向。若是前者,一旦基金經理人異動,就容易像Ashley 那樣陷入惶恐與不安。若是後者,因為不同基金公司通常有各自擅長的投資領域,過分迷信品牌與知名度,也不一定能買到好基金。
基金經理人異動,並不代表績效一定會變差,因為,真正左右基金績效的因素,不單只是基金經理人,「研究團隊」也舉足輕重。這可從許多名噪一時的明星基金經理人,被挖角其他公司後,表現不再亮眼看出端倪,資源、團隊都已不同,是主要原因。
觀察國外基金市場,基金公司表彰的,必然是研究團隊實力,受市場青睞的基金,通常也不是因為明星基金經理人,而是以研究團隊的深厚功力,贏得投資人認同。
適時諮詢 並觀察基金公司績效
投資人若想直接跟基金經理人討教,只能把握基金公司舉行投資說明會、或是新基金募集的時機,通常只有這些時候,基金經理人才會拋頭露面。但這種場合,與會人數成千上百,想跟基金經理人聊上幾句,難度頗高。
相較於基金經理人,基金公司是投資人較容易接觸、聯繫的對象。無論在基金公司或銀行通路買基金,都有權利直接打電話到基金公司,由客服或行銷部門解答有關投資、市場的疑惑。
研究團隊多半深居公司內部,投資人並不容易收集資料。然而,團隊水準可藉觀察基金公司的績效表現來判斷,若公司培養固定的研究團隊、且成員流動率低,通常都會反映在績效上。也許跟同類型基金相比,不見得名列前茅,但無論景氣好壞,績效應當都能穩定維持在前10 名,比較不會大起大落。
讀市場評論 嗅出絃外之音
除了直接打電話外,基金公司網站,也有很多資料可參考。一般而言,基金公司會固定提供基金投資人投資日訊、週報、月報,內容涵蓋對市場的看法與展望、基金經理人操盤的策略與方向。資料完全公開,只看投資人願不願意主動挖掘、耐心閱讀。
剛開始閱讀這些硬梆梆的資料,往往會覺得難以消化、理解。但是,只要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問,這是投資人的權利。舉例而言,基金公司的市場評論資料中,常常會出現「樂觀」、「審慎樂觀」、「買進」、「持股續抱」等字眼,乍看之下千篇一律,背後代表什麼意義?
單就字面來解讀,「持股續抱」的態度已偏向保守,解釋成白話文,就是「已經投資的人可以繼續持有,但空手的人此時不一定適合進場」。若投資人更認真,追蹤基金公司每一期的市場評論,則能更明顯看出市場趨勢;例如,當基金公司對市場的看法從之前的「樂觀」變成「審慎樂觀」,從「買進」變成「審慎找買點」或是「持股續抱」,都意味著對市場的看法從積極轉趨保守。
用字遣詞之外,投資人在搜尋、吸收基金公司提供的市場評論時,也別忘記,基金公司畢竟是營利機構,對於市場是偏正面或是偏負面解讀,通常會跟該公司有無發行相關基金產品相關。也就是說,同樣是評論新興亞洲市場的走勢,最近準備募集、或已經發行新興亞洲市場基金的A 公司,跟沒有發行新興亞洲市場基金的B 公司,A 公司肯定會比B公司更樂觀積極。
再舉個例子,X 公司非常擅長股票型基金,Y 公司則專長於債券型基金,儘管債市行情再好,投資人恐怕也不容易在X 公司的網站上,找到建議買進債券型基金的評論,反之亦然。這就是為何會建議投資人不只要主動到基金公司網站蒐集資訊,更應該要多看不同基金公司對於市場的看法,綜合各家看法後,才容易得出較合理、不偏頗的結論。
當然,倘若投資人跟基金公司聯繫時,遇到客服人員口氣不佳、打官腔甚至避重就輕不回答問題,也無須白白受氣。畢竟,天涯何處無芳草?市場上還有許多的好基金、好公司,值得你深交。跟基金公司保持互動,多比較,才能選對團隊為你創造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