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曾經納悶:當眾人還搞不清楚Google、YouTube 的營運、獲利模式,為什麼已經有人嗅出商機,搶先低調投資?
把時間再往前推一些,當蘋果(Apple)、思科(Cisco)、甲骨文(Oracle)還未成氣候,卻有人願意挹注資金。
這些全球知名企業的傑出成功,企業領導者固然功不可沒,但是,另一隻幕後大推手「創業投資」業者(Venture Capital),更不該被忽略。它是協助準企業家成功敲開創業大門的另一個重要關鍵。
這些企業都曾在創業過程中借重創投業者,而且毫無意外地先後選中矽谷頂尖創投公司「紅杉創投」(Sequoia Capital)。紅杉創投自我定位為「企業家背後的企業家」,不失為對創投專案經理人(Account Officer,業內稱為A.O.)工作內涵的最佳詮釋。
評估風險 有效率導引資金
創投專案經理人最主要的工作或貢獻是什麼?以一句話描述,就是「將資金導引到最有效率的地方。」永豐金控旗下創投公司總經理黃俊傑歸納,創投業的資本可分為四大類,即「金融資本」、「創業知
識資本」、「組織網絡資本」與「經營管理資本」,除了金融資本來自創投公司,其餘3 項資本都有賴專案經理人過往的工作累積。因此,黃俊傑不建議產業歷練不夠的人太早進入創投業,當這3 項資本不足,不只無法替公司引進資源與人脈,評估投資案的風險也會很高。
投資的成敗,創投業者眼光固然重要,外在環境起落也影響甚深。從1990 年至2000 年,倘若不是科技日新月異,推升台灣科技業發展加上資本市場日益活絡,創投業不會崛起如此快速。
找出核心競爭力 起死回生
黃俊傑形容,創投業者像是教練,不只要能替年輕球員找到特色,加以強化,更得替狀況不好的球員,研判原因,提出解決方案。
原相科技與揚智科技,是令黃俊傑印象深刻的兩件投資案。原相科技剛成立時,創投團隊投資4 千萬元左右,看好原相開發影像感測器(CMOS),有機會搶攻便宜的照相手機市場。沒想到錢燒完了,卻還是落後競爭對手,連研究團隊都紛紛出走,經營團隊面臨「關門大吉」與「增資」的抉擇。
經營團隊決定再增資約6 千萬元,並建議調整產品方向。後來剛巧搭上Wii 熱潮,原相一舉翻身,甚至坐上股王寶座,原本總計約1 億元的投資,最終報酬率竟高達10 倍。
而本來做DVD 播放器控制晶片組(DVD PlayerIC)的揚智科技,毛利率一度為負值,做一顆IC就賠一顆。2004 年,聯發科入主揚智進行重整,引入創投資金,同時整頓產品線,終於起死回生。
揚智當初最大的問題,是投入大把資金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最後都不了了之。因此,先全面盤點揚智的智慧財產權(IP),把DVD 產品線歸入聯發科,再鎖定衛星機上盒(STB)市場,著手開發STB IC(機上盒晶片控制組),不到一年,揚智的市占率已經超過5 成。
黃俊傑剖析,創投公司是否投資一家公司,主要看「人」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人指經營者的特質,核心競爭力則是公司競爭力所在。
多方求證 避開騙局
遍地都是投資機會,但其中也不乏騙局陷阱。黃俊傑舉例,十幾年前,曾有一家台中的工具機廠要募資,打算生產國內從未生產過的新型工具機。經營團隊找來外資寫好完美的營運計劃書,吸引許多國內創投資金,黃俊傑親自到工廠參觀,卻隱約覺得不對勁。
他打電話向熟識的台中工具機業者求證,才知道那家公司根本沒有生產工具機,參觀時看到的半成品,都是從日本買進機器、拆解成零件,再堆置生產線上,專門欺騙投資者的幌子。因為實地查訪、察覺有異後又多方打探求證,才讓黃俊傑避開這個地雷。
創投專案經理人不只看產業「鏈」,還得更進一步架構產業「網」,透過人脈串連,不僅降低風險,更不會錯失投資機會。
優秀的創投專案經理人通常具備幾項特質,包括態度謙虛不自滿、具備產業相關專業知識、對市場趨勢嗅覺靈敏,更重要的是,必須誠信、容易交朋友。畢竟,專業能力可以培養,誠信卻無可取代;誠信有瑕疵的人,很難待在創投業。而創投業是典型「出外靠朋友」的產業,創投專案經理人,常必須借助別人的智慧,才能正確評估與判斷。
具備產業經歷 再進創投業
外界多半認為創投專案經理人必須十分精明、反應靈敏,但黃俊傑卻有不同看法。他回憶,之前曾錄用一位新人,是個學歷不出色、反應慢的「古意人」,進入公司後,負責印刷電路板產業(PCB)。
過了半年,他連一個投資機會都沒找到,於是苦著臉跑來問他,「您是不是對我有偏見?才分配給我這樣一個根本沒什麼好看的產業?」黃俊傑反問他,真的了解PCB 產業嗎?除了桌上型電腦用的PCB,手機、筆記型電腦也會用到不同的PCB 板,而PCB又分軟板、硬板、軟硬板,更別說上游相關原料廠了。新人一聽,才發現自己根本不了解PCB產業,於是回去努力研究,後來南亞、欣興電子、嘉聯益等重要PCB 投資案,全都有順利掌握,投資績效居冠。
黃俊傑時常受邀演講,有一回在政大演講結束後,不少學生都急著想知道如何才能進入創投業。其實,他並不建議剛畢業的學生立刻投身創投業,最好是選擇一個具遠景的產業,至少累積到副總級以上的高階主管資歷,再轉戰創投業,才會是創投業所需的人才。
鍥而不捨 打動客戶簽約
創投專案經理人透過大量閱讀,不斷更新產業知識。決定是否出手投資的過程,其實很像打棒球,時機掌握得宜,才能擊出安打,否則只徒增揮棒落空的遺憾。掌握產業趨勢也是如此,有些產業儘管極具潛力,但太早投資,卻不見得能獲利。創投業者所評估的投資案,動輒上千萬元,創投業者不僅工作壓力大,工時也長。
有一回,黃俊傑得趕在隔天早上8 點搭機出國前,把一件談了很久、已到最後簽約階段的投資案處理完畢。他跟對方公司的副總談合約細項,直到晚上七點多,都不見董事長人影,原來董事長看電影去了。黃俊傑立刻跟合作夥伴直奔電影院,苦守至晚上11 點多,才等到看完電影的董事長。
原本對簽約還有些猶豫的董事長,被黃俊傑鍥而不捨的誠意打動,立刻與他們討論簽約細節,終於黃俊傑認為,時時接觸新事物,是創投業最令人無法自拔的魅力所在。
具備核心競爭力的楊智科技,在創投資金的挹注下,產品線也煥然一新。
黃俊傑認為,創投業永遠不會是「主流產業」,而是專門輔助主流產業成形、發展的「輔助產業」。而創投是真正能夠「活到老,學到老,工作到老」的行業,沒有年齡限制,端看你是不是永遠保有樂於接觸新事物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