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由於工作的關係,曾與幼稚園、小學及國中的老師或家長接觸。從中瞭解現在兒童學習自然科學的缺點,大致可歸納為下列三點:
一、缺乏接觸的機會,因而難以從實際體驗中獲得學習的快樂。其大多數知識僅靠電視、錄影帶、書或聽人的講解、解說而獲得,因此每個人看來都像一副「博學」的樣子。一旦要他畫雞時卻會畫出四條腿,畫螞蟻時畫出十二隻腳來。像這樣僅懂得皮毛、片面知識的兒童極為普遍。
二、對於自然的偉大、雄壯和美麗毫無感動之情。聽說:某市的一個學校曾帶學生到花蓮旅行、夜宿天祥,當學生深夜從窗外看到閃耀的星空時,不但沒有感動,反而毛骨悚然、無法入眠。
三、對於未知的自然缺乏積極、解決問題的意願。
由此可知,今天兒童的特性正處於無關心、無感動、無氣力的一種無情、冷淡狀態。如此失去知、情、意等方面的平衡發展必然會發生逃學、暴力等事件,而引起嚴重的社會問題。然而,今天是不是只有兒童才會忘記自然的喜悅,失去對自然的感動,或缺乏接觸自然的意願及尊重自然的愛?實際上連大人也是如此,甚至更為嚴重。
《寶島》一書的作者史蒂文生首說過:「真正瞭解自然的美的人才是人生的成功者。」如果這樣說來,做為現代人,其實大多數都不是屬於其正的幸福者。
非常高興參與這次「好書大家談」的評選,而有機會閱讀了曾擔任台灣省教育廳兒童讀物編輯小組文字編輯邢禹倩小姐所寫的「與鳥結緣系列」,包括《走過提尼肯》、《大雁情》、《野鴿之歌》、《永遠的鳥人》、《與鳥結緣》等五冊大作。
這是一套對小朋友極具吸引的書,它不但告訴小朋友提尼肯野生動物保護公園的全貌及歷史。永遠的鳥人--奧杜邦愛護鳥類、熱愛大自然的偉大史蹟及其艱苦奮鬥繪畫與出版《美國的鳥類》,《鳥類生活史》的故事,讀來實令人感動不已。《大雁情》描述了一對母子在池塘邊和雁群建立感情,並由此做媒介學到了「愛」的小故事,十分動人。《野鴿之歌》描述了過去美國人從無止無休屠殺旅鴿的惡劣狀態中幡然悔悟,以愛心善待野鴿,學會尊重自然,值得做為我們的典範。《與鳥結緣》描述了作者跟鳥類交往的經過,文字清澈流暢,敘述活潑生動,且有許多美麗的圖片。書中不但提供了許多觀察烏的方法及有關鳥類的生態小常識,還敘述了鳥類父母照顧幼鳥的辛勞,小鳥學飛的艱苦歷程,極為難得。
它確實是一套既感性、又具理性的科學讀物,它能帶我們走進一個溫馨的「鳥的世界」,也能挽回我們幾乎要失去的對自然的「愛」。
(本文作者曾任台灣省教師研習會資深編審)
書 名:與鳥結緣系列 (共計五冊)
出版時間:一九九六年十二月
出版公司:綠香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