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說,股市是經濟的櫥窗,反映經濟情勢。那麼,股市理應也是全民分享經濟成長果實的重要管道。
台灣股市花了十年時間才開始勉強詮釋這段話。
十年前那波大多頭行情,從民國七十六年延續到七十九年,非但未能其實反映經濟情勢,反而更像是投機氣氛瀰漫、全民下注的「賭場」。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加溫的新一波多頭行情中,可以觀察到股市中理性、專業的力量逐漸抬頭,股價表現較貼近上市公司其實的營運狀況。
股市進入專業時代,契機在於七十九年的大崩盤。光華投信公司執行副總經理章嘉玉指出,投資股市的兩大理論,「盤石理論」重基本面(整體經濟、以及個別產業和企業的實際狀況),「空中樓閣理論」重題材、消息面,兩者相輔相成,而以基本面為根本。但一般散戶太重消息面,直到七十九年大崩盤時被「修理」得很慘,才開始領悟基本面和專業的重要性。
十年前,剛解嚴的台灣,禁錮已久的各種力量如出柙猛虎,在社會各領域中流竄衝撞,股市正是其中之一。由於連年貿易順差,外匯存底快速累積,新台幣升值,再加上多年累積的高額儲蓄,因利率走低而自銀行體系外流,造成國內游資充沛、國外熱錢流入,在投資管道缺乏下,大量資金流入股市,燒熱股市的冷灶。
從七十六到七十九年,股價指數一飛沖天,由一千多點攀上一萬兩千多點的歷史高點;七十八、七十九年連續兩年股市全年成交值排名高居世界第三,單是七十七年八月,個月的股市交易值即高達新台幣,兆元,大約是當時全年國家總預算的兩倍;七十七年股市新增加的開戶數達九十七萬餘戶,比之前二十五年開戶數的總和還多出五成,「股票經」是最流行的話題,「玩股票」幾成全民運動。
當時叱侘股市的是主力作手和大戶,支撐股市的不是經濟表現,而是人氣,理智退位。當時上市公司僅一百多家,籌碼少,易炒作,且股市資訊不如現在流通、公開,馬路消息頁真假假,主力大戶乘亂而起,彷彿「股市總司令」,一呼百諾,響應跟進的散戶匯聚成螞蟻雄兵,蚍蜉竟也能撼動大樹,股市隨之起落。隨著指數節節高升,投資人的情緒高漲,跟隨主力任意炒作,股價走勢往往與其實狀況脫節,股票不分優劣,齊漲齊跌,虧損累累的公司股價竟也能隨著大盤狂漲。
狂飆處處,「股王」更迭
面對當時狂飆亂漲的台灣股市,張口結舌的國外媒體冠以「賭城共和國」、「拉斯維加斯以西最大賭場」、「貪婪之島」的封號。
這個虛浮的股市泡沫終於在民國七十九年破滅,那一年股價指數下跌近萬點,幾乎跌回起漲點,這個慘痛的經驗許多人記憶猶新,直到今天,有些人仍對股市抱持著「投機」、而非「投資」的負面印象。
崩盤後延續了六、七年的空頭行情,成為股市休養生息、醞釀理性力量的沃土,為股市進入專業化時代揭開序幕。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加溫的這一波多頭行情,可以觀察到股價其實反映公司營運狀況的良性發展,股票齊漲齊跌的情況已難見到,不但各類股因業績、前景不同而漲跌互現,同一類股中的個股也是強弱分明。
這一次,以國內投資信託公司、外國專業投資機構為代表的法人,取代十年前的主力大戶,成為股市動見觀瞻的指標。雖然目前法人占股市總交易值的比重僅約百分之十,但他們標榜基本面的理性、專業投資模式,逐漸獲得認同。當年散戶口耳相傳的是「現在某大戶要做某一支(股票)」,聽馬路消息買股票,現在也會學著研究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參考法人進出動向。
現在散戶雖仍在股市中活蹦亂跳,但主力光芒不再。上市公司持續增加、股市資訊日益開放,再加上當年主力坑殺散戶的惡劣形象,都使主力生存空間縮小,如今或身陷囹圄,或退隱江湖,或轉戰其他戰場,股市總司令的號角已暗啞。目前利用有線電視號召散戶的所謂「老師」們雖仍末絕跡,但已難再像當年的主力大戶般操縱整個股市,而且也必須跟隨潮流談談基本面。
「股王」的更迭,更是專業、理性抬頭的最佳例證。
十年前股市狂飆的年代,曾經飆漲到一股市價一千多元(面值十元)天價的「股王」國泰人壽,受到股民擁戴的原因並非本業(保險)的經營績效過人,而是因為不動產資產驚人;現在的「股王」則是華碩電腦,生產電腦主機板的華碩,的確是因為本業經營績效傲人而出線,曾創下一股近九百元的高價。
讓散戶落戶
十年來,國內股市慢慢導入較理性的力量,逐漸進入專業時代,因為有許多主、客觀因素的配合。
在客觀環境上,股市上市公司增加、國內產業結構變遷,都使得投資股市的複雜度提高,若缺乏專業知識,很難在股海翻騰中掌握正確方向。「遊戲規則已經改變,不能用少棒的觀念打職棒,」群益投信公司經理李挺生說。
在主觀條件上,見證過七十九年大崩盤的投資人,記取教訓,盲目買賣的「膽識」已不如前;而在政府政策上,也有計畫地引進更多國內外法人,稀釋以散戶為代表的非理性投資習性。
十年來,股市客觀環境最明顯的轉變就是股市規模擴大,增加選股困難度,也使炒作不易。十年前股票上市公司有一百四十一家,今年到四月底為止,共有三百八十九家,增加了一點七五倍,而股市的總市值。每家上市公司每股價格乘以股數的總合一也由一兆三千八百多億元,擴大為九兆一千五百多億元,成長了五點六倍。
一般人如何能在近四百家的上市公司中,選擇投資標的?又如何隨時追蹤、查證公司營運狀況的變化?其困難度恐怕不下於在大河中淘金。
國內經濟的主幹由過去的勞力密集產業,逐漸過渡到技術、資本密集產業,更加深了股市投資的複雜度。
以目前股市最具有主流類股實力的電子類股為例,什麼是CRT?什麼是MASK ROM?什麼是DRAM?美國的英代爾(INTEL)公司要製造晶片組,跟台灣有什麼關係?這些問題跟股價又有什麼關係?沒有專業知識,不容易回答這些問題。
在主觀條件上,股市的參與者(投資人)和管理者(證券主管機關)也都有意地將股市導向更理性、更專業的方向。
十年沈潛,經歷過當年那場股市金錢遊戲的投資人,領教過有如坐雲霄飛車般狂漲猛跌的慘痛經驗,多少從中學到教訓,提高風險意識。一名股齡超過十年的投資人,當年玩股票賠了三棟房子才收手,這次股市再漲,雖忍不住又跳進來,但他表示只買基金,由基金經理人替他操盤。
一家投信公司的高級主管回憶,民國七十九年二月他首度進入證券業工作,三天後股市衝上一萬兩千多點的高點,隨即下滑,同事每天瞪著一片慘綠(代表下跌)的股價看板,無心工作,事實上也無事可做,人心惶惶,當年目睹股市崩盤的經驗,使他在這一行特別謹慎。
甚至當年未曾躬逢其「慘」的年輕人,對股市的觀念也較過去健康。
光華投信公司執行副總章嘉玉指出,現在許多年輕人知道投資股票是要「講道理」的,詢問投資消息時都會問為什麼,不是盲目投資,因為現在大學中有許多投資性的社團,網路、大眾媒體上也有許多股市消息,資訊遠較十年前豐富且公開,過去散戶憑消息面、跟大戶,缺乏資訊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創
造理性新氛圍
政府的政策更是有計畫地提高法人比重,淡化不理性、投機的氣氛。
財政部證管會統計,到去年底為止,國內上市公司的股權分配情形是,散戶持股約占百分之五十六,法人(含政府機構)約占百分之四十四;但以股市交易量來看,散戶的交易量高達股市總交易量的百分九十,遠高於國外水準,法人僅占百分之十,可見我國散戶交易之熱絡。
財政部主管證券的次長吳家聲指出,通常散戶投資人熱中追逐股價差價利益和短線進出,造成我國股市交易熱絡、結構脆弱、波動過大,股市有重大傳聞時,股價即可能暴漲暴跌,因此將逐步提高法人比重,也希望散戶能相信專業。
例如,近年來財政部和中央銀行多次協調開放外資投資國內股市的限制,預定西元兩千年達到原則完全開放、例外管理的目標。
共同基金是引進法人的另一個例子。財政部在民國七十二年開放設立四家投信公司,引進共同基金的「專家操盤」模式,民國八十一年又開放設立十一家新投信公司,經過投信公司不斷推廣,投資人對共同基金的接受度日益提高。
根據台北市證券投資信託暨顧問公會統計,到今年五月底為止,國內二十家投信公司共發行一百三十六個共同基金,較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四十,管理總資產(基金規模)達新台幣六千零八十四億餘元,較去年成長約百分之九十五,受益人數為四十六萬三千多人,也較去年增加約四萬人。
怡富投信公司總經理宋文琪指出,股市進人事業投資的時代,散戶固然可以自已看資料,研究上市公司、股市變化,但投信公司有一整個團隊的人作研究,與其以個人之力和一個專業團隊在股市競爭,不如加入這個團隊。
不過,散戶是不會消失的。美商富達投顧公司協理徐華武指出,各國民族性不同,對專業性的信任程度不同,而且台灣人賭性堅強,股市的散戶比例恐怕無法降至美國的水準,但訴諸專業的趨勢不會改變。
隨著國內股市日益成熟,股市做為全民分享經濟成長果實的功能也將日益彰顯。在有參加和沒有參加股市的人之間、買對股票和買錯股票的人之間,正默默進行一場財富重分配。
十年來國內股市總市值增加了七兆七千七百多億元,到今年五月底為止,股市開戶人數為三百八十九萬餘人(開戶數達六百六十二萬餘戶)。誰分享了這七兆多億元的財富?分享了多少?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綜合研究所所長陳文郎指出,未來的趨勢是財富以金融資產的形式保存將日益普遍,例如股票、債券等,根據歷來的統計,長期投資報酬率最高的理財工具是股票,是對抗通貨膨脹的利器,隨著股市日益成熟,股市與每一個人的關係將更加密切。
無法分享,不足榮耀
根據中華投信公司的統計,從一九八一到一九九四年的十四年間,國內股市的累積報酬率為百分之五百六十七,高於房地產(百分之兩百二十七)、五年期公債(百分之一百九十二)、一年期定存(百分之一百六十九)、黃金(負百分之五十六),而這段期間的通貨膨脹率為百分之五十二。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股市雖好,風險意識卻不能少。一名基金經理人坦白指出,股市是用錢賺錢的地方,大贏家往往是大股東,他們持有籌碼較多,散戶應該要有風險意識,他並不鼓勵自己的家人玩股票。
他認為,共同基金的風險較小,比較適合沒有專業知識、或沒有時間自己投資的一般人。但是,雖然過去的經驗顯示共同基金長期獲利性佳,卻一樣有風險,共同基金也無法保證未來百分之百獲利。「以前投資股票要選對好股票,現在是要選對好的專業機構,」這名已有管理基金三年以上經驗的經理人說。
隨著股市日益重要,如何維持股市交易秩序,發揮股市正常功能,是政府的當務之急。十年前那次股市狂飆的年代,主管機關未能有效管理股市,前中央銀行總裁張繼正當時曾批評,股市缺乏管理,彷彿處於無政府狀態。
即使是標榜專業的投信公司,目前也尚未完全取得大眾的信任。市場上各種傳言不斷,例如有人批評某些基金經理人跟主力、散戶沒有太大差別,短線進出,背離共同基金的中長期投資、穩定獲利特性,甚至傳言投信與證券公司自營部門合作,自營部將股票倒給投信,犧牲投資大眾(基金受益人)的利益,證券公司則中飽私囊。
怡富投信公司總經理宋文琪則表示,投信公司眾多、共同基金種類繁多,不可能完全靠政府管理,根據國外的經驗,投信公司自律組織發揮最重要的約束功能,媒體也有監督的功能,等到政府出面時,都是情況已經相當嚴重了,台灣在投信自律方面仍有很大改進空間。
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教授謝劍平則指出,目前我國股市的投資保護組織、證券公司的自律組織、投資人的組織都還太弱,投資人的權益保障不夠。尤其是內線交易的問題嚴重,上市公司的董、監事和大股東因職位之便,獲得內線消息而買賣股票,取得不當利益,破壞股市交易的公平性,政府應加強防範。
台灣人喜歡談「台灣奇蹟」,因為經濟成長是台灣的榮耀,但若經濟成長的結果不能讓所有的人分享,就不足以稱榮耀。
十年前股市變賭場,終致大崩盤,受傷慘重的投資人要求政府出面挽救。像這樣的「股災」,自民國五十一年成立台灣證券交易所迄今,已經發生過三次,這樣的股市,不能公平分配財富。現在的股市,問題仍多,但專業、理性的力量已逐漸抬頭,如果這個良性發展能繼續,台灣人民將多一個分享經濟成長果實的健全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