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在日本最容易患上心病的是30世代。他們的責任遠比20世代大,他們的權力卻遠比40世代小;結果,30世代感到的壓力最大,不少人患上憂鬱症等心病。我有個朋友,本來是大電器公司的設計師。他喜歡設計小巧可愛的東西;20幾歲時,一貫擔任刮鬍刀的設計,感到很滿意。然而,到了30歲,上層叫他做電視機部門的管理人員。
從公司的角度來看,是提拔了他;從我朋友的角度來看,倒是大災難。首先,他喜歡做設計師,不喜歡做管理人員;其次,他對小型電器情有獨鍾,對大型電器沒興趣,何況這些年流行的液晶電視機都是方方的,一點沒有可愛之處。
上班族的身不由己
朋友心中不高興, 卻不方便開口說出來。畢竟在上班族而言,上司的指示等於命令。
沒幾天,他早上起床時候覺得頭疼,在飯桌邊坐下也沒有胃口,上了地鐵就覺得肚子疼,大約一小時的通勤路上,幾次趕緊下車而跑進洗手間了。於是去了醫院,大夫告訴他是「自律神經失調症」,乃工作壓力導致。
妻子勸他請假休息。留在家中,病狀馬上好轉,可是重新上班,又是同一回事。久而久之,他跟公司的關係逐漸疏遠,最後只好辭掉工作了十多年的大公司。我朋友能那麼做,是太太有自己的事業和收入,而且沒有孩子的緣故。若是家裡有主婦太太和幼小的孩子,那怎麼了得?
可是,最近我也常聽到那樣的例子。本來,日本的30世代是工作時間最長的。他們天天的生活往往是:早晨七點鐘孩子還沒起床,就匆匆吞下麵包、牛奶上班去,晚上則工作到十點、十一點,回到郊區住家已經是午夜了。孩子早就睡著不在話下,連太太都打呼嚕。先生只好邊看報紙邊自己吃從便利店買來的便當,洗個澡溜進被褥中,很可能是一點半、兩點了。然後,第二天早上又得六點多起床。過著這樣的日子,即使是本來身體滿健康的人也早晚感到慢性疲倦,無論吃多少顆維生素都永遠不夠力氣。太太們除了擔心先生的身體以外,還擔心自己和孩子將來的生活:要是有一天他病倒不能工作了,全家的日子可怎麼過?
於是,我認識的一個太太就記錄先生每天的上下班時間以及出差次數等。她說:「如果老公病倒或突然死亡,那一定是工作太忙導致的,是公司的責任呀。為了爭取職工災害補償保險金,我得留下準確的證據。」
社會造就心病
跟身體病症比較, 精神病症更難對付,至少在日本是如此。有個30世代的雜誌編輯,因為工作壓力太大,開始每晚喝很多酒,沒多久就出現酒精中毒的症狀了。由太太看來,原因全在於工作環境,公司方面最初也很客氣,讓他請病假了。可是,因酒精中毒請病假,對自尊心的打擊特別大,何況三個月後回到崗位時,上司、同事都白眼看他。人家以為患上酒精中毒不外是個人性格太軟弱的緣故,哪裡好意思請病假給周圍人帶來麻煩?結果,他在公司裡做不下去,只好提出辭呈了。
今天的日本30世代,是1990年代國家經濟極為不景氣時候出社會的。不少人根本佔不到正式的職位,一直做臨時工熬到今天。幸虧佔到了正式職位的人,同事中的同代人特別少;對每一個人的工作負擔相當大。
而且,98年左右,他們開始工作幾年後,在政府的指導下,很多公司引進了所謂「成果主義」,乃按照每個人的成績而決定薪金的,不像從前那樣同齡職工全得到一樣的薪水。這麼一來,同事之間不僅要合作而且要競爭,叫人緊張極了。
不管從哪個角度來分析都容易理解30世代患上心病最多。
果然在東京街上,精神科、心療內科的牌子越來越多。從前的日本人以為只有狂人才去看精神科醫生,如今大家都知道心病是誰都有可能患上的。尤其是憂鬱症,大眾媒體形容為「心靈感冒」,意思是:並不嚴重,吃了藥就會好。話是那麼說,患者和家人的狀況其實一點也不輕鬆,失業是常見的後果,而在日本,中途換工作一直是挺不容易
的。不過,無論對誰來講,最難受的是孤立。接受自己或家人有心病是很痛苦的,但是,一旦知道今天的日本社會病友很不少後,至少能確認:問題絕不全在於病人自己,而不小一部分著實在於工作環境和社會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