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找工作需要推薦信與相關經驗,所以無經驗的年輕人常以當志工來累積經驗和人脈。如今,更多30世代以當志工來學習新技能,作為轉業的準備;或找份和以往職業不同性質的工作,讓腦子放空,思考下一步。
英國的志工活動一向比台灣蓬勃, 除了有高度運用志工服務的組織例如「Oxfam」,還有專業的志工仲介機構例如「CSV」,學校裡每年舉辦「志工與實習工作展」,現在倫敦與伯明罕也有專為大學畢業生辦的「工作經驗展」,讓需要志工或實習生的機構一起來「招生」。這種當志工的習慣從學生時延續到進入社會工作後,由於英國人平均半年才找得到新工作,所以,不分年齡,從事志工活動來打發待業的日子是很普遍的事。
即使待業,也過得有意義
30出頭的彼得在倫敦一所中學當教學助理,這是沒有薪水的實習工作。他為了轉行當老師,這學期開始上一年的師資學分班,由於沒有正式的教職經驗,課程要求他必須找一個學校實習。這不是彼得的第一份志願工作,在此之前,他已當了一年的電台志工。一年前彼得創立倫敦第一家社區中文電台,那時他辭掉不得志的管理工作待業在家,僅有的資源是在《BBC》工作的朋友,以及招徠的志工。彼得的提案獲得地方政府贊助半年,他開始訓練志工製作節目、燒錄成光碟發放到社區,其它待業中的專業人士則幫忙架網站、協助製作。
到現在,彼得仍然沒有募到電台設備,但每週有一個小時的空中播放時段。自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彼得選擇受訓當老師,希望一年後,在發展電台業務的同時,有一份穩定的收入維持三口之家的生計。不料,待業時發展出來的電台有了小小成就,使得這一年變得很有意義。
台灣的3 0 世代常辭職去念書,但倫敦的30世代辭職去當志工,或者辭職去辦一個志工團體。就像英國大學生到落後地區去教英文,來度過他們進入社會工作前的gap year,現在,愈來愈多的英國30世代也
選擇當志工的方式來度過生涯轉折期。志願工作不只是「度小月」的暫時性工作,它也可以是改變生活、服務世界夢想的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