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以貌取人」的方式,來觀察一所大學,那麼想要根據校園景觀,來判定它是否屬於師範大學體系,其實很簡單--只要掌握住兩大特徵:一是宏偉開闊的校門,二是進入校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幢又大又方正的行政大樓。走遍台灣各大學,如果同時符合這兩項特色的學校,那麼非師範大學莫屬。
長久以來,全台灣專門培育師資的大學就只有三所師範大學,分別是位於台北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部的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以及南部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由於師範體系是師資來源的唯一管道,再加上有公費及就業的保障,更使得這些師範大學在大學聯招的排行榜上,一直備受考生青睞而名列前茅。
但是師資培育法實施後,師資來源多元化,使得師範大學原先的競爭優勢慢慢消失。高雄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三年級學生張碧鳳就坦承,如果能重新選擇,「當初我會另外選修教育學分,不會來讀師大了。」
「念普通大學,淺修教育學分」,這種「進可攻退可守」的心情,普遍存在目前許多師範大學的學生心中。一位教育系教授大膽預測,當念師大不再意味著就業保證的時候,師範大學的聯考排名絕對會「直直落」。他形容師資培育多元化的影響,就像台灣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市場全面開放一樣,如果師範體系自己不思振作的話,馬上就會被其他大學遠遠拋在腦後。
但是,對師範大學的老師或學生來說,與其他大學互相競爭,是過去少有的經驗。彰師大學務長謝廣全指出,師大學生畢業,保證一定有學校可以分發教書,被分發到的學校方面也不能拒絕,久而久之,有些學生心裡難免有點托大。這樣的情況也會反映到老師的身上,既然教育出來的學生不須經過淘汰競爭,教學研究上也許就不免有點鬆懈。
隸屬「中等教育司」的大學
與其他大學相較,師範大學不論在面對任何一種形式的評鑑時,也是完全陌生。即使在教育部針對全國大學所做的評鑑中,這三所師範大學也不曾被列在評鑑的範圍內。因此,在面對學術界給與的學術聲譽評價時,師範大學的反應,總不免認為其他學校不夠瞭解師範大學、更不夠瞭解教育,因此可能會有排拒的心態。
在這次本刊所作的大學學術聲譽的總體評價調查中,台灣三所師範大學當中,除了台灣師大尚能維持中等水準之外,彰師大及高師大的學術評價,和逢甲大學列為同級,在全部二十一所大學當中,也只優於文化大學及靜宜大學。
對於學術聲譽竟然落在私立大學之後,彰師大職業教育學院院長康魁龍直言:「完全不能接受。」他指出,學術圈中普遍有「教育不算學術專業」的成見,而且師範大學有特殊的辦學目的與考量,不能將其與一般綜合大學以同樣的思考模式做評量。彰師大商業教育系主任陳俊源打了個比方,認為師範大學與普通大學就像是橘子和蘋果一樣,根本是不同類,當然不能放在一起做比較。
高雄師範大學校長黃正鵠更進一步解釋,師範大學的立足點與其他大學不盡相同,所背負的教育責任,也比其他大學來得繁雜,「在優先順序上,我們是首重培育師資,再來是對教師在職進修的推廣服務,最後才是學術研究。」
他指出,一般大學教授除了課堂的授課之外,其餘時間都可以用來做個人學術研究。但是師大的老師白天要上課,晚上還要替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即使是寒暑假也依然如此,「師大的老師,是犧牲個人學術成就的追求,來換得師資培育的提升 如果再追溯到師範大學最初創立的考量,更可以發覺其與一般大學的差異。單從學校的主管部門歸屬觀之,事實上就已經透露出我國教育政策對師範大學的看法。在台灣,所有大學的主管單位一律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唯獨師範大學是隸屬中等教育司,這也正是為何高教司在做各大學的評鑑時,師範大學始終缺席的原因。
一位師範大學的行政主管談及此事時,兀自不平:「師範大學連高等教育都稱不上!如果主管國家教育政策的教育部,都只把我們當成是中等教育的支援機構,這要叫師範大學怎麼去發展學術?」
然而時至今日,原本維持師範大學優勢的護身符「師資培育的唯一管道」已然消失,台灣師範大學校長呂溪木認為,如果師範大學還依循著過去的方式,只是單純培育師資,會「活不下去」。因此這三所師範大學,在沈寂多年之後,希望能重新摸索、擬定出學校新的方向。
做研究,很孤單
三所師範大學在末來的校務學術發展方向上,都不約而同地朝向增設與傳統培養師資無關的系所,希望能為轉型為綜合大學做努力。同時各校在原本培育師資的目標上,也出現不同的方向。
呂溪木表示,由於目前高中的新進教師幾乎都要求有碩士學位,因此台灣師大未來會將栽培師資的主力放在研究所上,以培育高中教師為目標。彰師大是三所大學中,唯一設有職業教育學院的師範大學,因此除了繼續延續這項優勢之外,校長陳悼民表示,也有可能仿效美國,減少大學部學生,成為一所供學士後繼續修習教育學或教師在職進修為主的大學。高師大則希望能與高雄在地的企業合作,讓學生能有更多的選擇機會。
但是這些構想要付諸實行,很重要的一點是能獲得全校的共識。而師範大學想要轉型為綜合大學,更需要帶動沈寂已久的學術研究氣氛。在理學院教書的一位教授表示:「別的大學一到晚上,教授的研究室都是燈火通明;可是在這兒,一整排研究室,就只有幾盞燈亮著……」他無奈地笑笑:「在師範大學做研究,感覺有點孤單。」
呂溪木為了提升台灣師大的學術研究風氣,在學校特地設立了一個「學術發展處」,以單一窗口簡化教師申請研究專案的過程。他笑稱,必須「胡蘿蔔、棍子」雙管齊下 對於致力研究者加以獎勵,同時也公布各系研究成果的統計,期望達到自律的壓力。
陳悼民更在黑函不斷的反彈聲浪下,硬是進行彰師大學術提升計畫。不但廢掉校內行之有年卻不甚專業的學報,也要求教師升等的論文標準必須更為嚴謹。針對師範大學老師額外教學任務太多的抱怨,彰師大將教師一週授課八學分的規定降為六學分,好讓老師有更多的時間做研究。同時教師只要獲得國科會研究計畫補助,校方還會再撥給老師同額的研究經費,做為鼓勵。
從師資培育法通過的那一刻起,師範大學和一般大學已經再無差別。但是一名不願具名的師大教授卻悲觀地認為,師範體系的「積習已久」,除非等到三、五年後,發現畢業生不再受到中等學校青睞,否則很難真正在整個師範大學的體質上,有所轉變。
至於這波從北到南、三所師範大學不約而同在進行的一連串改革,更被視為是師範體系的「救亡圖存」之舉。若再不能見效,那麼師範大學的聯招排行和在民眾心中的印象,都可能和目前的學術聲譽般,伊於胡底。
老師必須有所改變彰化師範大學校長陳悼民
師範大學的學術聲譽和聯招分數有落差,因為學生填志願是靠過去的排行榜,對學術不甚瞭解。學術,第一個要求是專業,否則不夠資格稱為學術。常常聽老師在「呼籲」教育是專業,我們自己要想想,如果教育真的是專業,為什麼還要呼籲?我是學機械工程的,畢業之後,沒有人會懷疑我的專業,可是教育的專業為什麼會讓人懷疑?
教育當然也可以是專業,那就必須要不斷有新的教學方法研究出來。這不光是理論,在國外,研究教育方法的教授上課的方式,就是他所傳授教學法的印證。不能在教最新的「建構主義教學法」,還用最原始的講述法上課。可是,十年前我在當高教司司長就有這種問題,十年過去了,改變還是不大。
再以學術期刊的專業程度來看,學校出版的學報,把各學院都包括在裡面,缺乏專業的學報,沒有存在的價值。一般人買車,都知道要找汽車專業雜誌來做參考,何況是學術專業。其實這不光是師範大學,國內很多大學都一樣。如果對學術論文嚴格定義,有些教書二十幾年的教授,除了博士論文以外,就沒有發表過學術論文了。
也許有人認為,師範大學負擔很多教育任務,包括老師在職進修、教學輔導等等,所以學術疏忽了,其實這理由不通。李遠哲說,大學要像美國一樣,分為社區大學、教學大學,及研究大學,可是不管哪種大學,都要求專業與研究。研究大學要做純粹學術研究,教育大學也要做專業的教學研究。舉例來說,課程設計,應該是師範大學的專業研究,可是大學部的教六日學分,試教老師要在兩個暑假修完;四年的課程,擠壓到兩個暑假,內容卻沒有重新設計規畫,很難讓人信服我們師範的教育專業。
不論是教學、推廣服務,還是學術研究,都必須在一所大學同時存在。不是要求每個老師都要兼顧,可以有的老師在研究多花些心力、有的在教學或行政上,但不能偏廢任何一方面,這才是大學,師範大學也一樣。
至於說,師範大學是師院改制,研究風氣不盛,這也說不過去。學院跟大學是同等級,麻省理工學院也是學院,但它跟哈佛一樣是一流大學。大學的好壞,關鍵是師資而非學生。何況現在的教育結構是;每一代年輕人的前三0%上高中,而上高中的前五0%。進大學,國立大學又是前五0%,這樣的學生還不夠好嗎?學生如果進了大學培養不出來,完全是學校的責任。缺乏研究風氣的大學,讓原來有心做研究的老師,也隨波逐流。長久下來,造成同樣是大學或大學教授彼此閒的素質有差異,連帶地,學生四年下來,能力也有差別。
受到師資培育法的衝擊,過去有公費保障,現在師資培育多元化後,聯招排名可能會後退,可是再怎麼退,還是在私立學校之前,學生素質還是前百分之十。競爭力的維持,不能靠任何保障,要靠自己的能力。師範大學如果想改成一般綜合大學,坦白說缺乏競爭力。台灣工業技術學院一個系一年的設備費,是我們全校一年的設備費,師範哪來的競爭力?要怎麼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是我們要開始思考的問題。我們唯一的競爭力,就是辦好教學大學的本分,其中很大的關鍵是老師必須要有所改變。畢竟,改革只能靠自己內部的力量。
(徐子婷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