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王文華在「沒有愛情的時候你就多吃」文章裡,說的一段在南陽街碰到老朋友的故事。
37歲的王文華,今年初決定辭去大公司的職位。這位史丹佛MBA的高材生,從建中、台大再到史丹佛,生涯一路順遂,但現在的他要的不再只是名片上的頭銜、不再只是信義精華區內的外商大公司,他要的是Nowhere。而有的時候,Nowhere卻只是買張機票到瑞士去,拿起鍋鏟學做菜。
學著自己餵飽自己的肚子,是30世代在繁忙的生活之外,反省深思生活方式後的一種選擇。
上班族:出國「遊學」新選擇
36歲的小慧多年前取得英國里茲大學傳播學碩士學位回台後,在出版社工作。從事文字編輯工作的她,整天盯著電腦螢幕不放,「我每天都覺得眼睛很痠,挺累的。」突然,她想到了在國外念書時常常閱讀點心食譜,跟著上頭的奶蛋麵粉材料,照著標示清楚的量杯、量匙份量做點心,做出來的派餅不僅自己頗有成就感,別人也吃得開心。
所以,三年前,她決定暫時放下工作,出國學點心烘焙,放自己一個大假,也一圓心中的一個夢。
小慧原本申請到世界點心烘焙中心──法國巴黎學做西點,可是一想到三個月的花費就要將近80萬台幣,加上陰錯陽差碰上耶誕節大假而沒有接到入學通知,小慧只好選擇替代方案──CSCA(The Cambridge School of Culinary Arts),到美國波士頓學做點心烘焙。
四個月後,小慧短暫的拜師學藝假期結束,她萬分不捨地告別了波士頓回到台灣,重新回到了工作崗位。但是,楓紅時節的波士頓、CSCA裡溫文儒雅的法式大廚,還有玻璃櫥窗前,自己身戴白帽白圍裙攪拌鮮奶油的倒影,讓她無法忘懷。有可能的話,她決定再嘗試一次,把點心製作當作一生的職志。
葉怡蘭:廚藝是新興品味
出軌,脫出原本的工作軌道,到國外學習烘焙廚藝的新生活方式,已經是許多人心裡的夢,而許多嚐盡美食、走遍世界的生活美食作家,也看到了這樣的趨勢。
美食作家葉怡蘭經營美食社區已經多年,她從「Yilan美食生活玩家」社群的留言版上觀察到,不管是短期旅遊期間,選擇去上簡單烹飪課程的旅客,還是真正出國學做菜的專業人士,都較過去大大增加。
「近幾年來,台灣外來飲食文化意識高漲,甚至凌駕了台菜、中菜料理成為主流,再加上日本專業『職人』的概念逐漸被接受,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加入學習烹調的行列。」葉怡蘭分析。
所謂的「職人」概念,有別於台灣傳統的士農工商,指的是在某一領域擁有自己的專業,而這個專業所帶來的社會地位,讓職人概念因應而生。「尤其做菜已經不再是每天的責任、義務,它已經是一種生活樂趣,而且是一種對美食門道的講究以及享樂的表現了。」葉怡蘭說。
不只如此,經營網站多年的葉怡蘭與網友的關係也已升格為朋友。「Yilan美食生活玩家」社群內就有一個網友,家庭環境不錯,他在高雄餐飲學院畢業後便前往法國學烘焙,現在已經是位點心廚師了。談到這位網友,葉怡蘭笑笑地說:「現在許多『好人家的小孩』都願意出國學廚藝,他們願意投資時間,也花得起錢到很多餐廳考察,這都是因為年輕世代已經把廚藝當作是一種專業、品味了。」
韓良露:一種與記憶的聯繫
因應這種潮流而生,各國廚藝學校陸續都已推出給觀光客上的短期廚藝課程,而五星級飯店內為房客特別設計的當地料理課程,也深獲好評。前者包括著名的巴黎、東京等地的藍帶廚藝學校,後者則有曼谷東方文華酒店的泰國菜課程,深受世界遊客喜愛。
對喜愛旅遊與美食的韓良露來說,與旅行地保持記憶聯繫的方式就是吃當地菜、學當地菜、做當地菜。在泰國旅行的時候,為了融入當地環境,韓良露報名五星級飯店裡的泰國菜教學,這趟旅程中因此充滿了香茅的刺鼻、魚露的腥香、熱帶椰汁的溫潤。吃的記憶中摻雜了濃濃異國風情。
烹飪,不再是悶熱不透氣的廚房間,由鍋碗瓢盆組合成就的一道道嘴裡的滋味,它代表對生活的品味,對自我的重新定義、選擇。…(全文刊載於2005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