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m Collins小檔案
年齡:四十七歲(1958年次,生日1月25日)
著作:【從A到A+】(【Good to Great】)【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Amazon網路書店暢銷作家榜中,他是全球排名第十名。
經歷:HP惠普電腦個人電腦產品線經理、健康管理專家系統公司負責人(與妻子瓊安.恩斯特Joanne Ernst合作創業,瓊安是1985年夏威夷鐵人三項的女子組冠軍)、1989年起在美國史丹佛大學商學院專任講師,1992年被學生票選為最傑出的教師。
現職:離開史丹佛大學後自行創業,擔任「管理研究實驗室」負責人,厭倦於一般大學的終身職制度(tenure-tracked)的磨練,柯林斯自封為終身教授。
「如果把企業蛻變的過程看成先累積實力,然後突飛猛進的過程,可以把它分成三個階段:有紀律的員工、有紀律的思考、有紀律的行動。」說這句話的吉米.柯林斯,如今是公認的管理學超級名師,因為Amazon網路書店暢銷作家榜中,他是全球排名第十名的搶手名家。【從A到A加】中文繁體字版,在台灣也賣到26萬冊。
柯林斯為什麼能成功?柯式的成功法則,說來卑之無甚高論,完全是來自他個人恪守的「後天努力論」的「紀律」。
「柯林斯教學和人生的中心理念,正是『紀律』,」11年前在加州修過柯林斯的課,以【蛋白質女孩】系列成名的暢銷作家王文華說。
「企業或個人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其實是『紀律』。這裡的『紀律』不是指軍隊中一板一眼、僵硬官僚的制度。而是指一種持續不變、日積月累的模式和精神。」以柯門子弟自豪的王文華進一步分析。
王文華個人對乃師柯林斯的認同,也集中於柯林斯那種因為長期自律自重,而煥發出來的自在氣質:那是一種難言的灑脫和俊美,一種同時兼顧知識份子的自我實現,以及渺小的個人生命面對過極限挑戰後的美感。
因此,曾經嘻笑怒罵的【蛋白質女孩】創造者王文華,在這裡變成柯林斯式「紀律」的最佳詮釋人,他並以乃師的生活方式為標竿,希望自己也錘鍊出那樣有風格的無敵競爭力。
「大家都要明星,沒有人在乎恆心。大家都在尋找下一個革命性產品,卻不知在細微的小事中就有上帝。『紀律觀念』主張每天固定第把平凡的事做好一點點,長久累積,A加的人或公司就會誕生。」王文華在近作【史丹佛的銀色子彈】如此闡釋他的老師的「紀律觀」。
柯林斯在自己的著作【從A到A加】第六章也特別強調,社會大眾和媒體都愛強調企業或領導人的「願景」、「才能」、「勇氣」、「魄力」,「因為這些字眼sexy(性感),容易下標題、照片很絢麗,滿足了大眾喜歡明星的本性,」柯林斯批評。
事實上,紀律是一個滴水穿石的過程。寫【從A到A加】那五年,他他刻意搬回童年居住過的柯羅拉多圓石市,在回給王文華華的e-mail他說,「我今天早起,練習『生活的紀律』。」發信的時間是凌晨5點36分.
曾經揚名美國排名前十大MBA名校,柯林斯在11年前發給王文華他們MBA班上的第一份講義上,他列出九項對學習的價值觀,其中第五項是:「苦功、挑戰,和事前準備是紮實學習的必要條件。」
「難得的是,他並不是從顛沛流離、卑賤痛苦的一生中體會到這個道理。從小到大名校、名公司、名作家,在享受了無數的尊榮之後,他還能堅持苦功。這,才是真正的sexy!苦功、挑戰,和事前準備。十年了,我已經不會算流動比率(柯林斯對史丹佛MBA要求的基本『紀律』──依賴客觀財務數據)了,但這是我少數還記的話之一。」王文華說。
王文華所沒有演繹的是,有一種天賦叫做智慧;智慧有時和聰穎相伴,但是經常我們看到的是聰明絕頂的人卻沒有智慧,柯林斯最厲害的是,聰明和智慧兼具。
有智慧的人,往往「朝向人比較少的那條路走」。我們在當紅的少數幾位世界級的管理大師,看到這種「偏向荒僻行」的深沈智慧,他們在最世俗的管理學領域裡,風格顯得很另類,但是智慧洞見一點也不遜色。美國東西兩岸剛好各有一位,東邊的是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彼得.聖吉(Peter Senge),西邊則是史丹佛大學的柯林斯(Jim Collins)。
東西兩大師連休閒都很另類,聖吉愛打坐,柯林斯則酷愛攀岩。柯林斯在1976年申請進入史丹佛大學數學系時,為了支應自己的生活費,竟然經營一家攀岩學校,他日後回憶,「我真正受教育的地方,是在美國的優勝美地國家公園(因為那裡是攀岩勝地)。」
其實不要以為,在全美遊客人次第二多的優勝美地國家公園攀岩是多麼浪漫的一件事。事實上,攀岩是亟需要日復一日的紀律鍛鍊,才能有所成的一個富挑戰性、也是高危險性的運動。稍微一失足就是千古恨,但是基因有冒險種子的柯林斯,熱烈迎向這個宿命,只是藉著日復一日的紀律、鍛鍊,讓自己遊走於「生死一線間」的激越快感。
「我從來不是最強的,但當時如果有奧運攀岩代表隊,我應該具備爭取加入美國奧運代表隊的甄選資格。」在接受【策略與商業】期刊記者克萊納深度訪談時,柯林斯如此自詡。
是的,他人生最愛的一件事,就是以紀律來迎接生死挑戰──攀岩。克萊納追溯他的族譜發現,他的祖父也叫吉米.柯林斯,是1935 年格魯曼軍用飛機公司的首席試飛員,當年就死於飛機失事,生平故事還被好萊塢改編成由影帝史賓塞﹒區賽主演的【試飛員】電影。如今是管理大師的孫子吉米柯林斯案頭上就擺滿研究史賓塞﹒區賽的書,還有他祖父失事前和他父親的合照。而當年那個孤兒──他的父親,日後成為浪漫的藝術家,在柯林斯幼年時的1960年代中旬,又刻意搬家到嬉皮運動大本營的舊金山的艾胥柏瑞區(Height-Ashbury)。
「像我們這種金髮碧眼的白人男性,鮮少有人體會過身為少數族群的感覺,而且還必須去適應別人的文化。自從待過嬉皮區(3年)之後的大約10 年間,我發現自己每當遇到一個黑人,都會立即出於直覺地認為對方比我優秀。」接受克萊納深度訪談的報導中,他首度透度他的謙遜、低調和智慧,原來是來自童年時期極為另類的3年經驗;由於自幼就被徹底剝除白人的優越感,甚至反其道感到自卑,難怪他雖然天賦聰明絕頂,卻絕對不敢托大,不斷強調謙遜和紀律。
而紀律,正是他能從矽谷名校史丹佛脫穎而出成為名師,日後更上層樓成為新世紀管理大師,名利雙收的基礎工程。
在柯林斯的【從A到A加】一書中的「第五級領導」,他闡釋:「第五級領導人都展現了苦幹實幹、努力不懈的精神──比較像耕田馬,而不是表演馬。…他們的風格比較接近林肯和蘇格拉底,而不像巴頓 將軍或凱撒大帝。」這段話,其實也正是他個人的一種寫照,新一代管理宗師的地位不是浪得虛名,而是奠基於:紀律、紀律、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