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深耕設計養「紫牛」

明基數位時尚設計中心總監王千睿

林智惟
user

林智惟

2005-06-01

瀏覽數 4,300+

深耕設計養「紫牛」
 

今年5月16號美國《Business Week》週刊,以近八頁篇幅,報導台灣科技產業在世界經濟中的重要角色,開門跨頁的大照片中,王千睿帶著明基數位時尚設計中心的夥伴,以自信滿滿之姿俯瞰旋轉樓梯下的攝影鏡頭,他們頭頂上滿布燈光的天花板,似乎向讀者宣示明基在工業設計上的成就。

這不是明基第一次在外國媒體中露出。去年,明基FP783液晶顯示器因獲美國IDEA工業產品傑出設計獎,同樣躍上《Business Week》封面,明基的紫色印象在聚光燈下顯得更耀眼,更別說包括德國iF設計大獎在內的諸多獎項所帶來的光環加身。

台灣設計界的「紫牛」

從2001年底創新品牌以來,明基以短短三年不到的時間向全球市場證明,即使是台灣土生土長的品牌,也有能力設計出具國際水準的產品,與新力、三星及LG這些亞洲品牌一同躋身國際市場。而隨著明基模式的成功,讓台灣3C產業意識到,設計不再是製造業的邊緣價值,同時也找到了一個可以跟隨的典範。

帶領明基打出國際品牌知名度,成為市場「紫牛」的第一人,正是王千睿。

台灣飛利浦設計中心設計總監陳禧冠表示,「以設計為題材主導議題,主導品牌執行的方向,同時尋找設計露出的管道,王千睿自有一套辦法,」順著自創品牌策略的方向,王千睿在設計管理與品牌行銷的運作上,找到了一個施力點。

全力提升競爭力

王千睿強調,要將設計的角色塑造成一種競爭力,首先要創造一個屬於設計師的環境。開疆拓土至今,明基設計團隊從早期的七人小組成長為近八十人的大團隊,「但比起三星、LG與Panasonic這些擁有四百人以上設計團隊的公司,我們還有一段路要走,」王千睿自認即使得獎作品已經超越前述品牌,但明基設計團隊的質、量仍有待加強。

為了要超越那差距的三、五分,王千睿有計畫地擴充各領域研究人員與設計師編制,甚至與兩廳院合作開設美術、音樂、建築培訓課程,用以提升團隊的人文素養。「K.Y.(明基電通董事長李焜耀的暱稱)很支持,費用全出,」有了高層的支持,王千睿更能將自己的學習經驗傾囊而出。

「藝術可以觸動心靈,讓我們談設計整合時更有想法,更能創造產品行銷的故事,」曾到德國留學與工作的王千睿,在帶領明基設計團隊後,更相信人文訓練可以彌補、強化國內設計師先天體質的不足。

原來,王千睿小時候的人文背景及訓練,奠定了他後來在設計產業大放異彩的基礎。

求學失利因禍得福

生長在一個重視人文教育的家庭,王千睿從小學開始學畫畫、小提琴。國中時,他代表班上參加國內與國外美術比賽,還得過日本金賞;身為學校弦樂團以及台北市立兒童交響樂團的一員,王千睿也學會了小喇叭、法國號、橫笛、豎笛以及各類敲擊樂器。

高中聯考失利,王千睿未能符合家裡期待進入「好」大學、「好」科系,卻多了個自己選擇就讀技職體系的機會,從此走出一條不同的道路。

在復興商工軍事化的訓練下,王千睿磨練出扎實的基礎,也因表現優異被老師抓著到處接廣告案。「復興的經驗,讓我從最底層去認識設計,熟悉設計工作的垂直整合,即使沒有電腦也知道怎麼做。」

看清自己要走的路

畢業那年的「新一代設計展」中,王千睿在會場聽到廣告界前輩的一段談話:「復興的作品完整度高但匠氣重,大專的作品雖不成熟但原創性高,」當時,他對設計的看法在心中激起了漣漪。畢業後進入廣告業的半年,王千睿更接觸企業識別系統(CIS)的概念,這些因素進而引發出諸多思考。於是他辭掉工作準備聯考,半年後考取輔大應用美術系,「我不想走純藝術,想走設計,」年紀輕輕,王千睿已經相當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對未來,王千睿態度積極。大學四年,他繼續兼差、接案子,每年的寒暑假也都有計畫地到不同領域實習──到影視公司學拍CF(電視廣告)、到卡通公司學卡通製作,復興的那段背景,讓王千睿受到業界學長的肯定,打工機會從來不缺。喜歡與人互動,也是王千睿自認從事設計工作較有成就感的原因之一,「設計是一種有條件的藝術,你必須了解目標族群是誰,並抓住他們的想法。」從技職到大學,從業界回到學校,王千睿下定決心,既然要學,就一定要再到國外念碩士。環顧台灣產業與教學環境,室內設計、廣告設計與平面設計已經相當成熟,唯獨工業設計自己比較沒有接觸的機會,而以產品量產的定位而言,德國無疑是工業設計最頂尖的地方,於是他從大一開始學起德文。

「德藝」為體,中藝為用

輔大畢業後,王千睿申請進入德國斯圖嘉特(Stuttgart)國家造型藝術學院工業設計系,這裡每年招收十個名額,其中只有8%可以是外國人,而且沒有保障名額。王千睿通過口試與筆試,是當時獲准入學的第一位華人。「口試時,許多委員提出質疑,認為台灣毫無設計可言,他們無法承認台灣的設計教育,」王千睿深深感受到學習的挫折與壓力。

系裡為了要測試王千睿的程度,安排他從第一學期開始上課,但參與第三學期的專案。由於早期的扎實基礎,到了第二年,王千睿已經獲准參與第五學期的專案,跳過的課程也由教授安排考試,直接取得證書。當時,得取得45張必修課程及其他選修課證書,才能取得工業設計師證照。

在一個影像電話的專案中,王千睿畫了三十幾種截然不同的造型,教授認為作業很用心,但純粹是造型變化,設計中沒有不可取代的絕對性,也看不見產品與機能間的附加價值。原來,「在德國人的觀念裡,設計不只是造型,而是一個solution(解決方案),」王千睿體會到德國設計講究「形隨機能」的思想精髓。有一年,王千睿跟著教授Richard Sapper,進行奧地利「街道電車」的設計專案,提了一些造型極炫的樣式,教授同樣不滿意。因為在街上都是時速三十公里以下的大眾交通工具,這種看起來很會跑的外觀,容易讓行人產生衝過來、不安全的聯想;另一個義大利專案,則是要設計出讓五、六歲小孩提得動、卻不會甩出去傷到人的「兒童玩具車」。

以華人經驗挑戰國際舞台

隨著專案經驗的增加,王千睿對工業設計的細節,有了更寬廣的思考,不再像初到德國時那樣感到徬徨。

回國後,王千睿先後待過工研院、連碁、宏碁與明基,一步步向外界展現他的專業信用,「他對設計有自己的執著和想法,也願意和別人交流,」交大應用藝術所副教授鄧怡莘說。他認為正因王千睿充滿理想與堅持,才成就今天的地位。

拋下得獎的光環,王千睿仍然帶領他的團隊,以兩元相融的設計哲學,在東方與西方、人文與科技、前衛與傳統、簡約與奢華之間,不斷尋求產品設計中新的和諧,這樣的設計哲學,也表現在明基企業融合理性與感性的紫色印象中。

身為明基數位時尚設計中心的領導人,王千睿從人文與設計中找到新的舞台,未來,他還要讓明基經驗成為華人經驗,挑戰西方設計產業的領先地位。

給有志從事工業設計的30世代建議

1. 未來的設計趨勢將朝多元化發展,設計師要接觸不同的領域,才能感受不同消費族群的需求與期望,並設計出貼心的產品。

2. 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才能讓設計更有內涵、語意更內斂。

3. 試著讓哲學成為設計的基礎,為產品找一個動人的故事,而不只是純粹的造型變化。

4. 從旅遊中體驗不同的生活,是網路經驗無法取代的。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