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若將這句話解釋為「人生能量的迸發應及早開始」,那麼早早就顯露出政治熱忱的柯林頓,就是這個注解的最佳代言人。
22歲的柯林頓,因著一份「羅德獎學金」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深造。浸淫在異文化的衝擊之中,柯林頓在那孕育出文學大師奈波爾(V.S. Naipaul)、澳洲總理霍客(Bob Hawke)等菁英的古老大學裡廣交朋友、閱讀群書。人生的能量,在那兩年間凝聚。他在《我的人生》(My Life)中寫著:「我與徵兵(越戰)的鬥爭重燃自己存之已久的疑問:我到底是不是,或者能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好人。」1969年正值越戰紛擾期,30青年對國家的信心動搖,反戰聲甚囂塵上,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需要被重新探討。那時的柯林頓讀了幾百本書,重新思索著靈魂的意義。透過閱讀與交友,柯林頓顯然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答案。他在第一次離開牛津時的日記中寫著:「我感覺『自己像個真正的富翁,充滿好運、朋友、希望,信念比以前堅定一點兒,思想也更開放,一切比起去年11月我開始寫這本日記時都還要好。』」
之後,近25歲的柯林頓遊歷歐陸,與各地知交碰面。「趁著我們長長的冬季休課,我展開為期40天的旅程,由阿姆斯特丹,經過斯堪地納維亞半島諸國到俄羅斯去,再由布拉格及慕尼黑回到牛津,那是我一生迄今最長的一次旅行。」走過歐陸,柯林頓在書中所寫的結論是,「心中對美國及民主制度重燃信心。我已發現,儘管有許多出錯的地方,我的國家仍然是光明的燈塔,照亮共產主義下煎熬的人們。」陳文茜在柯林頓的簽書會上,以「在平凡中找到偉大,在困境中與他人共存」來形容「Clinton Charm」(柯林頓魅力)。
25歲的柯林頓進入耶魯法學院就讀,他在那兒第一次遇見希拉蕊,開始了兩人不平凡的人生;30歲的柯林頓當上阿肯色州州檢察長,那時小倆口的分分秒秒都急著跟對方分享;32歲的柯林頓成為「最年輕的州長」,並在任內數度造訪台灣,小生命雀兒喜也在那時造訪這個世界。
柯林頓在《我的人生》前言中則提及,「我是不是好人,當然得由上帝來評斷。」這個柯林頓一生都在尋求解答的問題,上帝還沒準備要給他答案,不過曾經屬於他的美國子民,已經在日前為他下了評論:「柯林頓是美國人心目中,僅次於雷根、第二偉大的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