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美的純文學成為熱賣商品?不敢置信?最近,台灣的「余秋雨熱」就是一個熱賣的文學大師引發的風潮,余秋雨本人就吸引了無數狂熱粉絲,一路追隨,畢竟他曾創下的暢銷記錄不容易打破,因為不是每個文學大師的書,都可以賣到81版。
余秋雨應天下文化邀請,訪台21天的6場公開演講,每場都有老中青各世代的廣大讀者,蜂擁而至;他的議題由博返約,深刻動人,演講中探索深度的人文關懷,如醍醐灌頂,包括知識界、一般庶民讀者,乃至一向對文學、文化議題冷漠的企業界,都熱烈回應。
剖析余秋雨「熱」現象,先拋開文化邏輯的論證,純就台灣人擅長的商業思惟來談,大凡熱賣的商品,一定代表了某種社會上的集體需求;能夠滿足這種需求的商品,就會牽動集體回饋,帶起更大市場需求,引發改變社會的「大趨勢」;所以,如果余秋雨的「大散文」持續發燒,會不會帶動由他所創的這「記憶文學」的大趨勢?這趨勢除了代表票房成功外,又反映出華文閱讀人口怎樣的集體心態?海峽兩岸又有著怎樣的一種文化DNA的共通性?
本期《30雜誌》也特別企畫了趨勢專題,希望能幫助讀者想一想:10年後,從目前25歲到35歲的你,如何面對將來35歲到45歲的自己?這中間,洞察時代潮流,努力調整自己學習和進步的腳步,恐怕是十年後自己能不能「自我感覺良好」的關鍵因素。所以,深度了解趨勢太重要了!而一種「整體反思」的批判眼光,特別是台灣青年們缺乏的。
余秋雨的書帶給讀者的,除了文學的美感外,就是對「人文山水」和「記憶文學」的提倡,特別能讓台灣的青年在「繞著地球跑」的同時,也能有深度的人文情懷。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外要了解時代的趨勢,內要深諳自己的弱點,這樣內外兼修,成功的第一步就走得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