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軟殺

臧聲遠
user

臧聲遠

1997-03-05

瀏覽數 20,500+

軟殺
 

本文出自 1997 / 3月號雜誌 第129期遠見雜誌

雷根時代主持「星戰計畫」的美國前國防部長溫柏格,最近出版名為「末來戰爭」(The Next War)的科幻小說,勾勒今後十餘年全球可能爆發的五場大戰及其形態。由於溫柏格長期與聞美國最高國防機密,他所透露的訊息自有相當根據,所以小說出版後備受矚目。

台灣在「未來戰爭」中,不單面臨中共威脅,更受到日本覬覦。書中描述日本經濟在中東油價飛漲的打擊下,出現大規模工廠倒閉與勞工失業的浪潮。為奪取南海油田,軍國主義再度復活,台灣也就成為日本南征首先攻掠的對象。

這場新太平洋戰爭最大特色,在於它是人類首次以「非致命性武器」決定戰場勝負。日本電子作戰部隊,將向台灣發動電腦病毒奇襲,並且在台灣上空引爆無害人體與建築的電磁脈波炸彈,破壞通訊與電腦網路,全面癱瘓台灣防衛能力,閃電攻克全島。

接著,日軍占領關島,美國被迫參戰,發射戰斧巡弋飛彈大舉攻擊日本本土。但這些飛彈彈頭裝填的不是炸藥,而是使人陷人昏睡的特殊氣體。頃刻間,從街頭到基地,日人遍地沉睡不起,美軍從容將日本軍備摧毀殆盡。

失去飛機航艦的日本不甘示弱,對美國本土金融機構的電腦網路發動報復攻擊。美國金融秩序瓦解,經濟崩潰……。

回到現實。在冷戰時代,強權國家競求武器殺傷效果極大化,整個國際秩序靠「相互保證毀滅」的恐怖平衡來維繫,它的代表產物就是核子彈。

新武器大戰

冷戰結束後,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失去用武之地。代之而興的,是人員殲滅與設施破壞極小化,卻更能克敵制勝的非致命性武器。有人乾脆稱它們為「軟殺」(soft-kill)武器。

非致命武器的發展,把戰爭帶入孫子兵法的理想境界,所謂「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這種「非戰之戰」兵不血刃,所費無幾,免於破壞環境,戰後重建迅速。有人為它消弭殺戮而喝采,有人則擔心它會降低掀起兵災的門檻。不管如何,美國在一九九六會計年度已首度編列非致命武器預算,一場新的武器競賽就將鳴槍起跑。

有些非致命武器的技術,原本應用在動物身上。例如超低音波製造器,最初是安裝在車輛上,驅趕誤闖公路的野生動物。改造成音響武器後,它們發出人耳聽不見的魔音穿腦,輕則使人頭痛與倦怠,重則方向錯亂、滿地打滾、嘔吐或大小便失禁,不聲不響便解除敵人的戰鬥力。

非致命武器未必符合人道,飽受爭議的雷射槍就是例子。它專門傷害敵軍眼睛及武器光學系統,輕則使人短暫眩盲,重則燒壞視網膜,造成永久失明。比起普通步槍,雷射槍彈道筆直,有效射程較長,命中率特別高。

除了人類感官外,敵方建設和裝備也是非致命武器的目標。例如波斯灣戰爭期間,美國曾向伊拉克電力設施發射碳纖維彈頭的巡弋飛彈。它們引爆之後,飄散成細如蜘蛛絲的碳纖維網,罩住整個發電廠。其絕佳的導電性,立刻使發電設備短路。

電子媒體的電波訊號,也曾在波灣戰爭發揮奇功。美軍以強大電波,將伊拉克的電視和廣播「蓋台」,切換播出美國製作的心戰節日。隨著衛星電視普及化,要對敵方廣電節目動手腳更加容易。甚至利用電腦合成畫面及語音,假造敵方領袖談話,通令三軍停止抵抗,也不再是難事。

托佛勒夫婦在「新戰爭論」一書中,提到不少美國研發的「運輸遏阻」技術,讓敵軍的武裝車輛派不上用場。例如在鐵軌噴灑滑不溜丟的鐵弗龍,或從空中拋灑強力黏劑,把軍車黏在原地動彈不得。還有某些能源彈藥,能改變油料成分,使引擎停擺。

恐佈的電腦鍵盤

若說非致命武器使戰爭由勞力(人命)密集業,轉型為腦力密集業,那麼電腦病毒堪稱箇中代表。它好比傳說中消滅特洛伊的屠城木馬,先偽裝依附在合法程式下,滲進敵方作戰電腦後,便開始消除記憶體儲存的資料,或是發出所謂「邏輯炸彈」,以一系列相互衝突的指令,使電腦超載負荷而失效。

除了破壞軟體外,最新型的細菌訊息式病毒,連電腦的硬體元件及絕緣材料也難逃毒手。以電腦病毒種類每八個半月即增加一倍的速度而論,解毒程式的開發只能望塵興嘆。縱使電腦加裝所謂「防火牆」的設計,要破解亦非難事。大型指管通情的作戰電腦一旦中毒,要從複雜龐大的程式中抓出病毒,有如海底撈針。

電腦病毒只是駭客人侵的武器之一。雖然作戰電腦有嚴密的安全保護,但其周邊的部隊財務、人事、後勤及運輸電腦,卻與民間網路相互通連,無法單獨加採保防措施。電腦駭客可由公共網路,進入不設防的軍用周邊電腦,然後堂而皇之滲透到極機密的系統。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若駭客是敵方電子作戰人員,循此捷徑將可竊取我方機密,竄改電腦檔案,輸入假情報,甚至解除我軍武裝,或重新設定武器瞄準標的。例如一九九五年美國國防部舉行的「聯合勇士」演習中,一名上尉軍官便在電子郵件的掩護下,滲進大西洋艦隊的指揮管制中心,神不知鬼不覺接管艦隊指揮權,演習結果震驚軍方。

不久前,一群瑞典青少年誤觸法網,不滿之餘,他們侵入美國中央情報局的電腦網路,把網站首頁名稱改成「中央笨蛋局」以洩恨。就連不滿二十歲的小毛頭,都能透過全球資訊網滲透到銅牆鐵壁的美國中情局,不消說恐怖分子。「後現代恐怖主義」威力最強的武器不再是人肉炸彈,而是電腦鍵盤。

美國國防部承認,一九九四年記錄到二二五次駭客入侵的訊號,九五年增加為五百次,但偵查出來的只有五%。

軟硬兼施

美國國防智庫「蘭德公司」所做的資訊戰研究指出,這種「第五度空間戰爭」,不復存在前線與後方的分野;美國本土凡是與電腦網路連線之處,都暴露在攻擊的威脅下。

你摸不清攻擊者的身分,他們在地球哪個角落發動攻擊,甚至無從分辨到底是遭到戰略攻擊,駭客惡作劇,還是電腦本身當機。在資訊戰中,以小搏大變得稀鬆平常,一名電子單兵足以讓整支部隊全軍覆沒。

要是「軟」的破壞滲透不成,還可以來「硬」的,藉助電磁脈波炸彈,製造瞬間巨大電流,燒毀電腦硬體。隨著電腦元件趨於微小化,干擾破壞所需的電磁能量也就愈少。

電磁脈波本來是核彈在大氣層外爆炸時產生的現象,有些國家已研發出利用傳統炸藥達到相同效果的技術。在交通工具高度倚賴電子零件的今天,它亦可發揮「運輸遏阻」的功效。

除了戰略用途外,全球日漸增多的「低強度衝突」,對於非致命武器的需要更為迫切。

冷戰終結後,從索馬利亞到波士尼亞,全球各地的衝突現場,都有維持和平部隊的身影。他們的任務不是正規作戰,而是綏靖平民,傳統的致命武器顯然與任務目的不符。

另方面,在部分中南美洲國家,販毒集團的勢力,已坐大到富可敵國,玩弄政治於股掌間的地步,掃毒也被推到「準戰爭」的層次。溫柏格在小說「未來戰爭」裡面預言的第二次美墨戰爭,導火線即出在毒梟扶植的墨西哥總統登基。不過同樣地,掃毒戰爭牽連太多平民;有些貧困地區,家家戶戶都靠毒販吃飯,動用致命武器掃蕩大有困難。

非致命武器創新招

以往非致命武器的用途,多局限於維持治安及個人防身。技術較先進的國家,都是國內面臨嚴重的群眾暴亂,例如英國有北愛爾蘭問題,以色列有巴勒斯坦問題。隨著處理低強度衝突的需要增加,許多警用的非致命武器跨進軍用領域,技術也突飛猛進。

例如鎮暴用的橡膠子彈,現在多了塑膠及木塊等不同硬度的材質選擇。刺激性氣體除了催淚瓦斯外,常用於對付野熊攻擊及婦女防身的胡椒噴劑成為新寵,優點是絕對環保。

新式警棍不再是硬木頭一根,還會釋出麻醉藥劑。只限近距離使用的電擊棒,也被電鏢槍(taser)取代。其倒鉤狀的電鏢以電線連接槍身,射出扣抓住對象後,扳機一摁,立即放出五萬伏特的高壓電。

黏沫噴槍或許是從蜘蛛得來的靈感。它的原始用途,是要快速固定陣地的鐵絲網和沙包。拿來噴人的話,頃刻間對方便黏作一團,動彈不得;麻煩的是清除困難。

這些脫胎自警用裝備的非致命武器,主要缺陷是效果因人而異,過與不及的彈性太大。例如瞌藥者要是吸入胡椒噴劑,情形嚴重可能送命,但是電擊棒對他們卻產生不了嚇阻作用。又如橡膠子彈在近距離足以取人性命,電鏢槍對身穿厚衣者功效微弱,令許多官兵無法放心使用。

人權組織則擔心,專制政權要是握有這類武器,便可肆無忌憚鎮壓民主運動。例如中共在六四天安門事件對群眾開槍,引起滔天譴責後,現已成為警用非致命武器的進口大國。

非致命武器以創意為導向,拉近真實戰爭與科幻小說的距離。它對人類究竟是福是禍,答案猶是未知數。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