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但大多是從教科書上讀來的死板記憶,哪一年攻克台灣、哪一年設府設州……,卻讀不出那個時代真正的樣貌,更引不出我們對歷史的情感。
當時的人操著什麼樣的口音?港口邊的海浪聽起來一樣嗎?廟宇裡的信徒們擲筊時都許些什麼願望呢?如果,把「聲音」當成乘載記憶與情感的船,它是否就更能駛入現代人心中的港?
謝十,是知名傳統鼓樂大師,也是「十鼓擊樂團」的創辦人兼團長,但更適合他的稱呼,可能是「聲音的說書人」,他曾以《鼓之島》專輯入圍葛萊美獎,其中一曲〈台灣之門──鹿耳門記〉,就是在描述鄭成功登陸鹿耳門溪口,趕走荷蘭人且紮營定居台灣的歷史故事。
西元1661年4月30日清晨,在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熱蘭遮城城堡上,忽然升起了無聲的旗幟。瞭望台上的荷蘭士兵在晨霧之中遙遙看見海面上一點鮮紅,鄭成功站在侍者為他撐舉的紅色華蓋下,身邊的侍衛們也全身紅衣,船隊趁著漲潮往鹿耳門急進,空氣中笛子和樂器吹奏的聲音也愈來愈近。
如果你在那天早晨閉上眼,就會聽得出來這樂曲背後的涵義,不僅僅是出征,更代表鄭成功採用了一定的統治者儀仗,要宣告未來的台灣:我不只是個海商或海盜之子,我將以統治者的姿態重寫台南的歷史。
謝十,用鼓聲詮釋船隊整體出發的船槳聲及海浪聲、用小鼓悶擊描述出雨滴聲及下雨聲、用大鼓及風鑼形容雷聲、用鼓框輪奏擊出船桅與纜繩的互絞聲??等,在他的世界中,所有的故事、畫面及美麗,都可以濃縮在樂音裡,轉化為世界通用的語言、發揚至世界各地。
他的理想是打造台南成為鼓之鄉,讓台灣成為鼓之島。
他愛上的不僅僅是傳統鼓樂,他愛上的其實是整個台灣歷史文化中美麗的傳統。尤其在台南,古老的廟宇、建築物中流傳著動人的傳說,及令人著迷的傳統技藝與宗教習俗,讓台南在快速的變動之下仍像是個藏寶盒,把台灣歷史濃縮其中。
2005年,因緣際會下謝十發現廢棄仁德舊糖廠,這裡濃厚的歷史感與天造地設的地理環境,讓他決定打造出一個以鼓樂為主題的文創園區──十鼓文化村。
舊糖廠重生,結合歷史與藝術
如果你有機會來到台南仁德,除了能在嘴裡含著一支糖廠冰棒外,還會聽到鼓聲從遙遠的空氣中傳來,從一開始的微弱漸漸增強,轉化成強而有力的鼓鳴。
台南夏季的天空湛藍無雲,天際線佇立著舊時仁德糖廠的煙囪,大大的「十鼓」二字畫在上面,這裡,就是十鼓擊樂團的落腳處,更是台南新崛起的文創聚落,與旁邊新落成的奇美博物館連成一氣。
前身為「車路墘製糖所」的園區,1909年由日資「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創立,戰後車路墘製糖所由臺灣糖業公司接收,濃濃的糖香一直維持到2003年,才終於宣告停產。謝十租下台糖閒置的空間,包含16座日據時代所建築之舊倉庫及製糖設備,在知名設計師劉國滄、葉世宗的規畫下,擁有百年歷史的車路墘糖廠風華重現。
這座占地約5公頃的園區內有鼓博館、擊鼓體驗教室等展示區,更有供十鼓擊樂團表演的中劇場、煙囪廣場,還有3座保留十分完整的糖罐,斑駁鏽蝕的罐身已看得出歲月的痕跡。在十鼓的設計下重新以「車路墘文史館」、供小孩玩耍的3層樓遊樂場「十鼓遊戲館」及設計感十足的「鼓波咖啡館」在世人面前登場。
這裡的一磚一瓦,幾乎都是謝十自掏腰包建設起來的,他笑說,他初來乍到的時候,整個園區就像是被轟炸過一樣,跟現狀相去甚遠。花了近3000萬打造出這座文化村,謝十其實吃了不少苦頭,但他為了實現理念,仍咬著牙關度過頭幾年的虧損跟落魄。
「到了第二年,銀行不借我錢了、朋友也借光了、甚至地下錢莊也借了,我以為走投無路時,突然奇蹟出現,園區遊客開始變多,」謝十回憶,「我們曾經一個月只有500個遊客,到現在可以有3萬個,用口碑一個告訴一個,把這邊撐起來。」
更令人驚訝的是,謝十原本只承租下這16座倉庫,不包含製糖工廠,但他後來發現台糖想將工廠拆掉,立刻決定要不惜重本把工廠也承租下來,甚至還以「保留糖廠」為故事藍本,拍了《加油!男孩》的電影,由邱澤飾演熱愛打鼓的男主角,如何因為一場音樂會把糖廠保留下來。
雖然要背負龐大的債務,但若你有機會一瞥製糖工廠的光景,就會馬上明白謝十為什麼會衝動租下它。看著那些巨大的不再運轉的機具,似乎在感慨著自己被人們遺忘,曾經夜以繼日吐著熱氣、翻轉著大齒輪,帶來糖業的經濟榮景。但時代變了,它也就停了,就像是個不惹人憐愛的大玩具,在廢棄廠房中呆坐著,任憑蛛網灰塵攀附鏽蝕。這些在時光中變硬、脆化成不能碰觸的道具,只要毀損了任何一個,都不再能構成那些當下。
「我已經失去理性的愛上這裡,覺得不把它保留下來好像有點對不起自己。」謝十說,「台糖後來也支持我們的概念,希望我們用別種方式讓它重新登場,以前乘載的是糖,現在生產的則是文化。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要親近藝術,多了生活美學,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慢活的、有深度的人。」
充滿民間活力的台南之聲
十鼓擊樂團有別於同樣知名的朱宗慶打擊樂,走的是傳統的鼓樂,謝十的創作作品,都是以台灣的歷史、風景、人文為創作題材。有時也會融入宋江陣、排鼓、鑼鼓等等,將傳統文化再做創新。
謝十說,其實鼓樂跟宋江陣等傳統技藝的傳入,跟台南的歷史有很大的關係,因為這些傳統技藝都是由鄭成功傳來的。
宋江陣早期屬於農閒時期農村子弟學習武藝的活動,那時候鄭成功有「寓兵於農」的政策,不打仗時在田裡當農夫,打仗時大家都是士兵,隨時有倭寇或清兵進來就組成軍隊對抗。一直到日治時代因高壓統治,才取而代之成為宗教活動酬神娛人的武術表演性陣頭。
這些民間傳統其實是很好的藝術文化跟休閒運動,不像許多人印象中,參加陣頭的似乎都是不學好的青少年。謝十說,宋江陣一般都是社區型態,當社區核心信仰的廟在建醮表演時,就會邀請鄰居們一起組宋江陣,所以它的組成是來自於社區四面八方的鄰居,簡單來說它其實就是一種社造。
這些長年累積在台南的民間宗教力量,在在都充滿著謎樣的魅力,而比起那些枯燥無味的歷史教材,這些活生生的、不被時空限制的聲音,才更能傳遞出歷史中動人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