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離愛情要如何能走得長久?我和男朋友是台中─高雄的遠距離,但是兩個人最近很忙(感覺也會繼續忙下去),自己最近也有累積很久的情緒問題,固定會去找學校的心理師聊,但是我們遇到的困難(時間不夠,距離,課業,身體狀況)都是比較現實跟外在的問題,想請問要怎麼面對這些幾乎無法解決的現實問題呢?」
前陣子我收到這封信,或者說,其實每隔一陣子我都會收到有關遠距離戀愛的信,雖然過往我寫過不少相關的文章,但就算知道得再多,好像也於事無補,畢竟很多現實的因素,是無法跨越的困境。不過,真的是這樣嗎?
距離與現實:都是安全感惹的禍?
老實說,距離其實對兩個人來說都是一種很大的壓力,我今天從台中坐高鐵到台南,要花一個小時,如果坐火車或客運,可能要花更久的時間。每週搭長長的車,卻只有短短的見面,很快就要回到各自的生活領域,很有可能都只剩下上線問候、很疏遠的問問彼此吃飯了沒有,想要擁抱、想要看見彼此真實的樣子,摸摸對方的手,都不是那麼容易。
不過,從信件的描述當中,看得出來似乎真正困擾兩人的並不只是「不能見面」本身,有可能還隱含了一些雙方都很忙碌、或者自己的情緒困擾。看起來,相較於近距離戀愛(Geography Close Romantic Relationships)(Lee & Pistole, 2012),遠距離戀愛(Long Distance Romantic Relationships)真正最大的挑戰不是距離本身,而是「安全感」。Pistole, Roberts與Mosko(2010)的系列研究指出,兩件重要的事情:
★ 逃避依戀的程度愈高(例如:不太習慣跟伴侶說心裡話、不喜歡跟伴侶太過親近),關係滿意度愈低。
★ 焦慮依戀的一方(例如:很怕被丟下、每天都要重複確認對方是否還愛自己),會希望可以和伴侶維持親近(proximity maintenance)(Fraley & Shaver, 1998),分開的時候也會有所謂的分離抗議(separation protest)(Pistole, 2010)。
根據這兩點,看起來「安全感」是很重要的因素,但當Pistole考慮了「在關係中投入的程度」(investment)與「滿意度」(Satisfaction)之後,原本「不安」的負面效果就消失了。(翻譯蒟蒻:換句話說,真正決定你們是否能在一起很久的,不是安全感本身,而是你是否滿意這段關係,以及你在這裡花的時間於投資的心力。)
「你在玫瑰身上所花費的時間,讓你的玫瑰花變得如此重要。」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2015)《小王子》
給不安的你
可是,對於沒有安全感的人來說,那種不能和對方常見面的焦慮是很真實的啊!要怎麼改善自己的不安?
的確,Pistole (2010)的研究中忽略了一件事:缺乏安全感的關係,關係滿意度也會比較差。換言之,兩人可能仍然會在一起,但在一起得很辛苦,尤其是對焦慮依戀的人來說,每一次的分離都是一種不安的激起。由於不能夠常常看到對方,親密(intimacy)無法時常獲得滿足,例如伴侶可能會覺得你很黏、沒有安全感,因為這樣而吵架。
不過,如果我們「認真地」去看安全感,會發現它其實有兩個來源,第一個來源是你和他人建立的親密關係,例如小時候你和父母的關係、你和以前伴侶的關係、你和現在伴侶的關係、以及你和身邊重要他人(或者是心理師)的關係。倘若,現在你的伴侶沒有辦法給你安全感,但你可以回去看看下面幾件事情:
(1)過去的感情、和父母的關係,是不是也影響了現在這段感情?除了距離之外,是什麼讓我現在有這麼不安的感覺?如果你願意,可以參考這系列的書籍(Gibson, 2016; 岡田尊司, 2016a, 2016b; 許皓宜, 2015a, 2015b; 黃之盈, 2016)
(2)我有沒有可能透過身邊健康的關係、透過和心理師的諮商,把安全感慢慢找回來?
第二個安全感的來源是你自己。過去進行一系列的依戀研究都沒有辦法回答一個問題——即使安全依戀,我們還是談論的是他和其他人的關係能夠感到安穩(Sahdra, Shaver, & Brown, 2010; 趙舒禾 & 陳秉華, 2013)。但我們真的時時刻刻都要依靠他人嗎?有沒有可能自己給自己安全感?研究發現幾個有效的方法,例如運動、內觀(mindfulness)、或者認識自己的「內在小孩」(inner child)(一行禪師, 2012),都是可以嘗試的方法。
給「伴侶」總是不安的你
如果不安的不是你,而是對方,要如何安撫他的不安?一個重要的概念是回應性(responsiveness)。他們在意的是:你能不能夠給他回應?你能不能夠即時的接住他?你能不能夠在你傷心的時候,好好擁抱他(詳請參閱瑪那熊的這篇文章)?當他可以感覺到你即時做這些回應時,內心的不安也會漸漸的下降。下面是幾個具體可行的方法:
★ 邀請他寫交換日記,這是建立親密的重要方式(App Between 傳送門)。
★ 一起討論「沒有辦法即時回應」時,怎樣的安撫是兩人都可以接受且可行的?
★ 每週安排一次專心、有品質的約會時間,在這段時間裡,讓自己儘量屬於彼此,不被旁務所擾。
對於外人來說,遠距離所遇到的困難,和心裡的糾結,並不是一般的人可以想像的。不過,有一次我聽到一個心理學家跟我分享一個觀點:相對於近距離的感情,遠距離戀愛勢必要做出一些犧牲和挑戰,不過當你感到無力的時候,你可以想一想,是什麼讓你願意放棄相對輕鬆的關係,而會選擇待在這段感情裡?就像你的分數當初可能可以上你家附近的大學,為什麼你會選擇到比較遠的地方念書,而不是待在你家附近的大學呢?
因此,我們常常都要提醒自己:莫忘初衷。困在這個糾結裡面,有很多種可能,其中一種可能是,你忘了當初自己何以要選擇這樣的關係,或是對兩個人的未來感到迷茫。當你確定自己「為何」要進行這樣的選擇時,或許你更能夠在這段關係裡面找到自在的感覺。
人生,本來就是有一好、沒兩好。接受失望,才能不被失望給綑綁(許皓宜, 2017)。
延伸閱讀
Fraley, R. C., & Shaver, P. R. (1998). Airport separations: A naturalistic study of adult attachment dynamics in separating coup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5), 1198-1212.
Gibson, L. C. (2016). 假性孤兒:他們不是不愛我,但我就是感受不到. 台灣: 小樹文化
Lee, J.-y., & Pistole, M. C. (2012). Predictors of Satisfaction in Geographically Close and Long-Distanc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9(2), 303-313. doi: 10.1037/a0027563
Pistole, M. C. (2010). Long-Distance Romantic Couples: An Attach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36(2), 115-125. doi: 10.1111/j.1752-0606.2009.00169.x
Pistole, M. C., Roberts, A., & Mosko, J. E. (2010). Commitment Predictors: Long-Distance Versus Geographically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88(2), 146-153.
Sahdra, B. K., Shaver, P. R., & Brown, K. W. (2010). A Scale to Measure Nonattachment: A Buddhist Complement to Western Research on Attachment and Adaptive Function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92(2), 116-127. doi: 10.1080/00223890903425960
Saint-Exupéry, A. d. (2015). 小王子【中英法對照版】(Le Petit Prince) (張譯, Trans.). 台灣: 高寶.
一行禪師. (2012). 和好:療癒你的內在小孩. 台灣: 自由之丘
岡田尊司. (2016a). 夫妻這種病 (卓惠娟, Trans.). 台灣: 三采.
岡田尊司. (2016b). 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好好愛自己?(愛着障害子ども時代を引きずる人々). 台灣: 聯合文學.
許皓宜. (2015a). 人生不能沒有伴:找回各種關係裡的安心感. 台灣: 如何.
許皓宜. (2015b). 如果,愛能不寂寞. 台灣: 三采.
許皓宜. (2017). 即使家庭會傷人,愛依然存在:讓你沮喪的不是人生,而是你的焦慮. 台灣: 如何
黃之盈. (2016). 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35種練習,揮別婚姻地雷,找回幸福. 台灣: 寶瓶文化.
趙舒禾, & 陳秉華. (2013). 不執著量表在台灣之中文化信、效度分析及其與心理健康之關係.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Nonattachment Scale: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ental Health]. 教育心理學報, 45(1), 121-139. doi: 10.6251/bep.2012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