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網路時代的「火花式戀愛」

4個吸引力法則》

30雜誌
user

30雜誌

2017-05-19

瀏覽數 31,400+

網路時代的「火花式戀愛」
 

「在嗎?」臉書視窗的右下角,跳出一個英文名字。「嗯,怎麼了?」他不記得何時加過這個好友,但還是回了訊息。

「喔,沒有啦,只是心情不好,想找個人聊聊,可是大家都睡了,」她說。他從她的大頭貼找尋蛛絲馬跡,終於回憶起她是大學某次營隊認識的朋友。

一陣傾訴之後,他安慰她的心碎,她也被他的幽默逗得合不攏嘴。

結果,他們發現彼此竟然很談得來,真是相見恨晚!過不了幾天,兩個人就在一起了,再過了幾天,這段戀情卻告終了。為什麼會這樣?

從陌生人到愛人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複習一下現實世界中,我們為何會愛上一個人?人際吸引心理學(Interpersonal Attraction)給我們的答案很簡單,就是外貌吸引力、接近性、相似性、互補性、互惠性喜歡。

1. 外貌吸引力

雖然並非所有人都是「外貌協會」的一員,但大量的吸引力研究一致地指出,不論男女都喜歡和長得好看的人相處,只是男性更注重女性的外表。我們除了喜歡好看的「臉蛋」,也喜歡好的身材。

2. 接近性

俗話說近水樓台先得月,根據重複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比起那些從不來辦公室的人,你會比較喜歡較常出現在你身邊的人,因為你比較會覺得他是「無害」的,實際上,這些人也比較能提供你幫助與關懷。但這個效應只限於「第一印象還可以」的人─如果你剛看到他就對他沒什麼好感,他出現愈多次只會愈讓你心煩。

3. 相似性

在「看」到有點好感的對象之後,我們可能會開始跟對方攀談,從中多了解彼此一些。大部分人都會喜歡價值觀和自己相似的人,一方面摩擦較少,另一方面是跟這些人在一起時,我們覺得熟悉、安全。

4. 互補性

或許有些人會問,如果相似性很重要,那互補呢?心理學家Dryer和Horowitz曾進行一個實驗,他們請實驗同謀在一半受試者前表現出很強勢、支配的樣子(這個問題我必須自己想辦法解決,沒人能幫我!),在另一半受試者前則呈現出順從的樣子(對啊,你說得很對,我真的需要人協助我)。結果發現,個性支配的人喜歡順從的同謀,個性順從的人則喜歡表現支配的同謀。也就是說我們比較喜歡與自己互補的人—雖然事後問受試者,他們都指出對方與自己很像。於是謎底解開了,不論對方跟自己真的像不像,我們喜歡的是「自己覺得」與自己相似的人。

5. 互惠性喜歡

試想:如果你剛換到一個部門,聽到風聲說部門主管很欣賞你,你對這個主管的感覺是什麼?如果你聽到的風聲是他不太滿意你之前的行事作風,你又有什麼感受?研究人員Rebecca Curtis與Kim Miller曾做過類似的「匿名字條」研究,他們發現,如果你認為某個人欣賞你,你也會欣賞對方;反之,如果你覺得他討厭你,你也會討厭回去,這就是所謂的「互惠性喜歡」。

新時代的網路戀心術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美國網路心理專家Patricia Wallace在《網路心理講義》中指出,網路時代的愛情吸引力基本上還是建立在上述這些指標上,只是有一些變形─我們更注重在網路上的交集與想像。

1.當照片變成「照騙」

外貌吸引力的魔力,在網路上仍然奏效。就算我們知道對方的臉書大頭照可能是修片、特定角度、甚至是盜用明星的照片,但還是會被好看的照片吸引,甚至不知不覺就把對方加入好友。當然,多數人也發展出另一種替代模式:先變成朋友,再看生活照。如果相簿上不同時空的生活照大多都和大頭貼「一致」,我們比較傾向相信這個人是「真的」。

許多人會用暱稱或圖片反映價值觀或喜好,因此吸引到相似族群。例如我的臉書大頭貼是拉拉熊,常有人轉寄可愛圖片給我;朋友的臉書名字是「想安靜」,他的好友圈都是一些叫「不想說」、「傷很重」、「不了解」的人。

2.交會頻率接近性

過去Windows控制台有一個「網路上的芳鄰」圖示,問題是,誰是你網路上的芳鄰?Patricia Wallace指出,常跟你在網路上談話的人,就是你的「近水樓台」。順著互惠性喜歡的脈絡,如果有人回覆我們的動態,通常我們也會回覆他的留言,一來一往的情況下,兩個人的關係無形中被拉近了,稱之為「留言性互惠」(Push Liking)。

於是,在你臉書塗鴉牆上留言多的人、愈常跟你用通訊軟體聊天的人,你愈可能對他們有好感。實際上,臉書已經有這樣的過濾功能,在右邊的聊天名單中,最上方只會顯示15個「最愛」,這些「最愛」可能是最常跟你互讚動態、回覆你的留言、或丟你訊息聊天的人。不過,最愛名單也會根據交會頻率的增減而有所異動─換句話說,如果你發現某個人在你的動態牆上逐漸消失,可能該想想最近和他的關係是否生變了?

3. 有限的相似性

這個現象較常發生在動態回應討論串中。有一次朋友Gimi 說他想去宜蘭玩,後來留言串不知為何走偏了,變成去看米開朗基羅展,但有趣的是,這走偏的討論串竟促成小喵和磊哥兩個原本互不認識的人一起去看展覽。

Patricia Wallace 指出,我們在網路上很容易以為自己找到「知音」,單是看對方引用的一句話就以為他也是村上迷,憑一句「五樓你說呢」就認定他也是鄉民。我們和一個人初次見面,會端詳他的外表打扮與談吐,最後形成印象,但在網路上我們比較沒有耐心,常憑藉著一則留言或一次互動,就誤以為他跟自己好像。我們用想像力來填補其他資訊,將對方理想化,以為他就是自己尋覓已久的人。

可惜的是,許多遠距離戀愛的研究發現,理想化的最大缺點,就是會在見面時破滅。小喵和磊哥見面2 次後就把彼此封鎖了,因為小喵發現他對歷史根本一竅不通,只是看到小喵大頭貼想認識她,便說也想看展覽。

4. 最容易說出祕密的人

前幾期的愛情實驗室曾談過自我揭露是深化兩人關係的關鍵點,網路一向強大的功能就是讓我們更容易說出心裡話。

有時候,與你生活沒有任何交集的人,反而是最好傾訴心事的人,因為他們並不會影響到你的生活圈、不認識你任何一個朋友,你不需擔心說出任何糗事或怨恨會影響到你當前的生活。我常收到一些來信,對方根本沒看過我,沒跟我聊過任何一句話,但仍願意跟我分享許多傷心不堪的感情經歷,縱使我沒有辦法即時給他們回饋,更沒辦法陪伴他們找到解方。

但有時候我們就只是需要一個出口、一個聽自己說話的人。網路是一種超人際媒介(Hyper-personal Medium),它提供的匿名效果,讓我們更容易跟陌生人建立關係,聊聊自己最深的議題。

所以,就像文章開頭的兩位主角一樣,你可能在一個傷心欲絕的深夜,跟偶然上線完全不熟的朋友掏心掏肺,等你回過神來已經快天亮了,也因為這個偶然,開啟了一段新戀情。

火花式戀情

網路與臉書締造一個速戰速決的環境,你很快地讀取塗鴉牆上朋友的訊息、關注他們給你的回應,並在短時間內決定要不要按讚、要不要留言、哪個人可以嘗試認識,我們很快地建立一段新的關係,也很快地發現一段感情不如你預期,這些「火花式戀情」(Spark Romance)總是瞬間美麗,卻又在轉瞬間逝去。

當然,認識與吸引只是開始。臉書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遠比你想像得更多。下一次,我們將與你一同討論一個更有趣的現象:臉書如何摧殘我們的愛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