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Google、三星、LINE、Cheetah Mobile到BAT第一梯互聯網企業,履歷表上羅列了幾大知名科技公司的資歷,這是一個90後青年的升職路,早早跳脫了22k窮忙族迴圈,未滿30歲已經上看年薪台幣好幾百萬,他怎麼辦到?
採訪這天,身高超過180公分、黝黑清瘦的許詮,穿著黑色夾克大衣走進來,頗有俠客的颯爽之風。也許是受過法律系的薰陶,他一臉儒雅卻心思縝密,說話條理分明。
名校法律系畢業,卻選擇錢少、事多、離家遠的行銷實習生入行,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職業取向,許詮卻這麼詮釋:行銷和法律,都是不斷溝通、與人闡述理念。這就是他想做的職業。
決定棄法從商的那一刻,他向父母承諾:給他一兩年的時間證明熱情。也因此,許詮從工作第一天起,就不斷地在思索,如何儘快融入職場。法律系的訓練讓他遇事先分析,許詮觀察到,職涯順遂的要素,不是天時、地利、人和,而是「實力」「人脈」「故事」。
「實力」是大前提,你是否比同職位的人優秀,能否淬煉出工作的knowhow,端出成績。「人脈」是不以功利心來認識同產業的朋友。「故事」則是把你做過的事情,用最吸引人的方式講出來。
「實力──人脈──故事」三者相連,許詮歸納,80%的人專注在累積實力,人脈隨著閱歷稍微拓展,卻不懂得如何說故事或自我包裝;反觀,20%的人信手拈來有許多故事可講,職涯之路也發展的較旁人順遂。
20出頭的許詮,早早在心裡下定決心,三者並重:用履歷盤點工作技能、證明「實力」;廣結善緣、你好我好不如大家好的「人脈」力;最後,記錄自己在職場中的成長,經歷化為「故事」。
而他也如願在5年內,從奧美實習生入行,到目前剛入職BAT第一梯互聯網企業國際商務資深經理,工作經歷遍及五大洲、薪資10級跳,許詮憑藉的不是運氣,而是他貫徹「實力──人脈──故事」3心法。
實力:3個月盤點履歷,別等離職才面試
可別以為,人力銀行或LinkedIn上的履歷表,只有在找工作時才需要。許詮工作5年,至今換過4家公司,但他每3個月就改一次履歷!
他一臉正經地說,履歷可不只找工作用,而是拿來幫助你回顧每一階段的職場表現。「定時整理履歷,可以淬煉出工作的knowhow,」他解釋。
許詮分兩部分看履歷:一是總結前一階段累積了什麼,二是訂定下一個工作區間想看到、學到、累積的,「能把正在做的事說清楚,甚至教導別人,就表示已經抓到這份工作的訣竅,正式面試也才言之有物。」
不斷地自我回顧與反省,讓許詮在三星的第一份工作,從月入2.7萬元的行銷儲備幹部,到離職前薪水躍升兩倍。他從中學到了線上線下全媒體的接觸經驗,與多家4A(美國廣告代理商協會成員)代理商合作、對上與總經理報告、以及與各平行部門溝通協調等能力。
除了盤點履歷,許詮再三強調,不要等到想離職才開始面試新工作。以他自己的經驗,每一次的轉職,都是在他對公司與職場人際無太大不滿、工作上手、薪資待遇不差的狀態下跳槽。許詮解釋,一來是為了保持與業界動態的接觸,不會陷入日復一日的循環,像滾輪上的小倉鼠,對未來茫然。
二來,「當發現自己公司好的地方會更珍惜,如果面談中發現自己能力不符合心目中的職缺,也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努力,」他補充。
人脈:雙贏不如三贏,人脈就是職場
離開三星後,許詮加入當時在台僅有20人的LINE台灣分公司,並從行銷一職,轉任LINE@生活圈的商業開發(Business Development,BD)兼LINE廣告業務,職務範圍除了台灣,還遍及中國、泰國及日本。
這次轉職在現在看來很合理,但幾年前,從國際手機大廠,到當時宛如新創的社交軟體App公司,許詮此舉可是讓人傻眼。
許詮用他敏銳的眼光證明,選工作要先看3年內的趨勢。首先,硬體當紅,但軟體才是未來的戰場;其次,行銷在台灣有職場天花板,「無論職級、薪水或舞台,可以很容易就看得到自己10年後的位置,」他犀利直言。
而比起行銷和業務,BD的職能範疇更廣泛,要負責與其他公司談異業合作或交換資源,與客戶相對地平起平坐,更加握有主控權。BD需要主動積極、善與人交往的特質,也恰恰符合他的興趣。
「尤其在非技術類的工作中,人脈就是職場。」但他提醒,人脈不是需要了才去蒐集,身為虔誠基督徒,信仰帶給他的人際觀,是先給予,再談收穫。
許詮在LINE任職期間,號召了一群網路業同好成立社群XChange,每個月一次大聚會,聚在一起討論趨勢或分析市場,平時私下也會相約打球。好比最近一次以FinTech為主題的短講,就邀請到中國信託信用金融執行長劉奕成、LINE Pay商務總監洪偉洲,以及區塊鏈公司和新創公司與會。
你好、我好,不如大家好,這是許詮深信的。假設雙方本來想談生意,他如果無法達成對方的需求,也會想辦法連結人脈,幫忙牽成。這樣一來,對方也會對他留下印象。
「里長伯」般地熱心付出,也讓他在BAT第一梯互聯網企業與騰訊的面試中脫穎而出。他回憶,當時兩家企業招募海外業務,不約而同問到,你和一般的BD到底有何不同?許詮提出成立和營運XChange社群的這段經歷,強調他喜歡「創造三贏」,令面試官眼睛一亮。
說故事:證明自己的方式是先做到
Facebook營運長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的職涯路為人稱道。她也曾處於人生分岔口,應邀加入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Google團隊,職務與發展性都不明朗。正猶豫時,Google執行長史密特(Eric Schmidt)一語點醒:「當有人給你一個可以登上火箭船的座位,就直接跳上去,先別管坐哪裡了。」離開Google後,2008年她又跳上了第二艘火箭船Facebook,從此晉升全球知名女企業家之列。
許詮的職涯選擇,也是一條不斷跳上火箭船的旅程。從三星到LINE時,LINE台灣分公司還不到20人;從LINE到Cheetah Mobile時,後者在台灣的名氣遠不如LINE。他看中的是產業成長潛力:Cheetah Mobile有30億用戶,是全球第三大的App用戶數;而LINE雖然在台灣有超過90%的市占率,但全球用戶數只有5億。
應徵Cheetah Mobile時,開設的職缺是加拿大的BD,許詮得知後,主動聯繫加拿大的朋友,請他介紹當地電信商,先發信表達合作意願。果不其然,面試時主考官故意質問:你沒有在加拿大讀過書,又沒有在那裡生活過,如何勝任這個工作?他自信地回答,「這三大電信商我都認識呀!已經在洽談了,只差你們給我具體方案。」
這項舉動使他成功被錄取,雖然後來他被分派到東南亞跟歐洲市場開拓,但為了工作竭盡全力的精神,使他兩年後離職時,拿下當年IBD team Super Star,被讚為「不可多得的優秀人才。」
找到你最在乎的事,別迷信三年魔咒
待的公司個個都是名號響亮,許詮每份工作最多待兩年就跳槽,看似不穩定,但他卻說,求職者別一廂情願地認為,你待滿三年別人才會要你。
他的邏輯是「以終為始」。如果不離職是害怕下一間公司會因為你前份工作待不久,而覺得你穩定性不夠,那麼,當你主動和心儀的公司面試,對方也決定要你的話,這個邏輯是否就不成立了?
「主動出擊,才知道對方到底給不給機會呀!」就像回顧履歷一樣,許詮認為,每個人也應該不斷回顧自己當下的狀態,好比當下最重要的是賺錢,或者最重要的是陪伴家人,來決定工作的選擇。並沒有所謂完美的工作,或是理應如此的職涯曲線,「找到你真正在乎的事,就是最好的選擇。」
★轉職成功Tips:同時有ABC三個職缺,該如何選擇?★
如果有超過1個以上的職缺難以取捨,可以試試許詮的「A4紙找最佳工作」法:
1 拿出一張紙,橫軸寫下職涯在乎的criteria(準則)
請對自己誠實,撇開社會認定的價值,不論事情大小,比如薪水、職稱、公司的名氣、通勤時間長短,甚至是能不能回家倒垃圾,如果你在意,就要寫清楚。
2 縱軸填下目前候選的公司
根據你的準則分項比較,例如「薪水」A公司勝,「可以回家倒垃圾」C公司勝等。
3 排列各項準則的順位,刪去法選出公司
好比你最在乎「薪水」,薪水就是第一權重,第二、第三名以此類推,分項比較ABC三間公司,假設第一名「薪水」A跟B不分軒輊,那就可以先去掉C公司,直到篩選出最符合你期待的公司。
▲喜歡交朋友的許詮,假日經常排滿「非正式行程」,與工作往來的夥伴打球聚會,無形中累積好人緣。
海外商務》許詮小檔案
1990年生,政大法律系畢。從奧美、Google實習跨入行銷業,第一份正式工作為三星行銷儲備幹部,現為BAT第一梯互聯網企業國際商務資深經理。
※ 購買30雜誌輕特刊《工作愈換愈好》:https://goo.gl/a318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