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康寧祥十年繁華夢

張佑生
user

張佑生

1997-03-05

瀏覽數 30,250+

康寧祥十年繁華夢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7 / 3月號雜誌 第129期遠見雜誌

都知道有這號人物,但是印象卻有些模糊。比較清晰的記憶中,他好像是某件拒認私生子的社會新聞男主角。

但是在一九七0年代,台灣民主運動最寒冷的冬天,出身加油站工人的康寧祥,在立法院與當時最有權勢的蔣經國直接對話,反映出來自草根的在野聲音,因而成為國際媒體報導台灣政治時指名的頭號採訪對象,美國「時代」週刊更在一九七五年選他為亞洲政壇明日之星。

一九八0年代初期,黨外勢力在「美麗島」事件後被打壓得七零八落,康寧祥負責整合串連全省各地反對勢力,儼然成為黨外的「教父」。三十年反對運動的資歷,使得現在民進黨台面上的領導人,無論是前「一百大」或是「兩百大」,不管願不願意承認,都直接、間接地和他有些淵源。

也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政治環境最惡劣的時候,康寧祥的一舉一動虎虎生風;一切禁錮逐漸解除後,台灣民主運動狂飆、民進黨迅速茁壯,一連串的歷史盛事,康寧祥「非自願」地缺了席。如此戲劇化的起伏,堪稱當今在野政治人物之最。

康寧祥的銷聲匿跡,甚至引起國際政壇人士的關心。知名政論家司馬文武(江春男)有一回到土耳其旅行,該國,名政要問他;康寧祥現在擔任什麼職務?

當獲知康寧祥目前擔任監委時,該名政要露出難以置信的神情,馬上追問:「他不是早就該當上閣揆,或者至少部長了嗎?」

從歷史宏觀的角度來檢視,康寧祥的大起大落,以及他在歷來重大政治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僅可以標記出台灣過去十年間政治環境的巨變,更是台灣自戰後以來,民主改革路線演進的具體縮影。

誰人甲我比 

有人說,從政要成功,謀略、視野、群眾魅力、機遇等條件,只要具備其中一項,或許便可「吃喝不盡」;如果能集大成,甚至有機會「名留青史」。當年的康寧祥正擁有這幾項條件,可以高唱「誰人甲我比」。

以謀略而言,康寧祥在一九七二年首度當選立委,看見國民黨不同派系的資深委員間,微妙細緻的政治權力運作,決心努力學習箇中堂奧。

「這是五千年政冶道行與草根政治人物的正面接觸。。一與康寧祥相識多年的中央日報社長黃輝珍,分析其中的心理因素。

康寧祥多年老友,也是他創辦黨外雜誌「八十年代」的主要戰友司馬文武指出,康寧祥「人太廟,每事問」,很懂得敬老尊賢,常向資深立委請益。

進入立院沒多久,國民黨CC派,加上青年、民社兩黨等老委員,覺得「孺子可教也」,決定合力將數十年宮廷政治的「功力」傳授給康寧祥。

另一方面,出身萬華的康寧祥也被許多省籍大老和士紳寄予厚望,他們很用心栽培這個小老弟,常找他上陽明山別墅作客,幫他打通「任督二脈」--全省地方政壇的人脈和金脈,並且告訴他日據時代英勇抗日的各種事蹟。

受到「外省掛」和「本省掛」兩派政壇耆宿的薰陶,康寧祥很快就成為黨外陣營中,最懂得運用政治謀略的人。

放眼當時黨外陣營,「美麗島」雜誌的人遇事就想到上街頭解決,後起的辯護律師只懂得法律,只有康寧祥,算是其正「了解」政治精髓的黨外人士。

康寧祥在立法院見識到中國傳統政治的奧妙,也從聽來的抗日經驗中領悟到,眼前他要抗爭的對象,不可能在一夕間土崩瓦解,必須耐心等待,乘暇抵隙以攻之;「呷緊弄破碗」是他的座右銘。而他的從政哲學,也從此定調為溫和漸進路線。

「要在殿堂展現智慧,而非到街頭賣力氣。」曾擔任康寧祥國會助理的台北市議員謝明達回憶,康寧祥常這樣告誡身旁的人。

因此,黨外時期幾件大型群眾抗爭,像是中壢事件、橋頭示威、美麗島事件,康寧祥都採取不介入的態度。

當時黨外每發起一項行動,幾乎都是由黃信介領銜,康寧祥緊跟在後。了解內情的人指出,黃信介並不長於判斷政治局勢,所以都是先問過康寧祥意見之後,如果覺得可行,大夥才論資排輩,依序簽名。

頂尖的歷史感 

有人認為,這種行事風格是康寧祥獨到的「老二哲學」。老康則否認自己有那麼高深的「道行」,他只表示,有時候退居二線,可以提供新人出頭的機會,也可以讓更多人參與。

曾經幫康寧祥整理過口述歷史的自立早報社會生活組主任洪健隆分析,康寧祥善於揣摩上意、精細拿捏分寸,知道可以「衝」到何種程度而不會被關進牢裡。

除了謀略高人一等,康寧祥當年致力的專業化問政,並以超黨派角色參與涉外事務,落實「台灣優先」的概念,以及他大力鼓吹的「台灣意識」,現在一一應驗,證明他的政治視野,是走在時代前端。

例如,立法院國防、預算、法制等各委員會,康寧祥都參加過,常見他在圖書館用計算機和預算書奮戰。現在民進黨立委走向依專長分工,差別在於康寧祥是「單兵作戰」。

在從事黨外政治運動的人士中,最早開發海外同鄉資源的人,要屬康寧祥。早在一九七0年,康寧祥即以台北市議員身分,應美國國務院之邀訪美,開始接觸各個台灣旅美同鄉會。

一九八二年,康寧祥再度赴美,結合同鄉會人脈,要求美方繼續提供台灣防衛性武器,而且隔海呼籲台北應該釋放美麗島事件受刑人,以及全面改選中央民代,開放黨禁、報禁。儘管與當局政治主張南轅北轍,康寧祥還是以超黨派的角色,安全與人權並重,落實「台灣優先」的理念。

自許為政治改革的漸進主義者,康寧祥對於國民黨,從不直接「批其逆鱗」,而是以「重建台灣人尊嚴」為演講主題,大談林獻堂、蔣渭水等人抗日的英勇事蹟,借古諷今。

民進黨立委張俊宏分析,康寧祥採取迂迴攻勢,既能讓「反抗意識」深人人心,聽眾熱血沸騰,國民黨也找不到打壓的理由。

現在看來,康寧祥當時演講所傳達的訊息,其實和當今「本上化」、「在地化」等主流思潮的基本精神不謀而合。

台大歷史系教授鄭欽仁更指出,康寧祥諳熟日據時代五十年和台灣戰後五十年的民主運動史。放眼黨外陣營,老康的歷史感,鮮有人能出其右。

黨外教父 

居廟堂、之高的康寧祥,並未忘記「內外兼修」的必要,除了在立院質詢力求言之有物以外,他獨特的群眾魅力更是從政一大利基。

銘傳管理學院大眾傳播學系兼任講師丁榮國,年輕時曾在康寧祥的政見會幫過忙,對於其群眾魅力,記憶猶新。

他回憶,康寧祥有一年在政見會上用他低沈沙啞的註冊嗓音吼出:「我們要折斷中華民國國旗旗桿……」,當時滿坑滿谷的民眾無不倒抽一口冷氣;在民國六0年代講這話,可是要殺頭的呀!

只見康寧祥眼光一掃全場,接著用更大的音量喊出:「然後把它插在南京中山陵前面!」大夥先是愣了幾秒鐘,政見會場隨即陷入熱烈的掌聲和喝采聲中。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所謂時勢造英雄,一個政治人物即使兼具謀略、遠見和群眾魅力,如果生不逢辰,恐怕也難逃壯志未酬的宿命。

康寧祥的機運一直不錯。一九七二年六月蔣經國組閣,時年三十五歲的市議員康寧祥在年底轉戰增額立委成功。兩人過招歷時八年,每回都把立院旁聽席擠得水洩不通。

康寧祥在質詢時首度提出「黨庫通國庫」的概念,雖然弄得蔣經國頗為不悅,但他也對康寧祥問政之用心印象深刻,曾數度邀他單獨會面。

後來傳出蔣經國有意找他入閣的消息,康寧祥自己也證實當時確實有機會。不過,因為擔心重蹈黨外耆宿高玉樹淪為「樣板」的覆轍,康寧祥終究沒跨出道一步,但他已經是當時「年輕化」和「本土化」兩大風潮中的政治明星。

入閣夢雖末圓,但是黨外陣營的巨變,卻將康寧祥一步推向另一個權力高室。

一九七九年美麗島事件爆發,黨外領導人幾乎被一網打盡。殘餘的反對勢力要靠他整合,有心從政卻和國民黨「不對頭」的新鮮人,像陳水扁、謝長廷、蘇貞昌、游錫塑都來找他,盼他「牽成」。

康寧祥在台北萬華莒光路的家很小,要吃飯還得先跨過床舖,但是當時從早到晚人潮絡繹不絕。雖居陋室,康寧祥卻已儼然是黨外的「教父」。

以康寧祥如此傲人的閱歷和顯赫的資歷,沒人會想到,過了解嚴後的八0年代中期,竟然一蹶不振,落得眾叛親離的地步。 

永遠的「灘頭堡」 

綜合各家看法,康寧祥真正盛極而衰的原因,應該是政治體認的問題。台大歷史系教授鄭欽仁分析,康寧祥對於抗日失敗的歷史有深刻體會,也許是「過度體會」,導致他認定「一動不如一靜」。

鄭欽仁認為,康寧祥高估宮廷政治的威力,卻低估群眾路線的爆發力。

說來諷刺,康寧祥向來最自豪的,正是他對政治局勢的判斷。

康寧祥反對躁進,美麗島事件更是給他「呷緊弄破碗」的教訓。但是黨外人士在萬年國會的揮灑空間一直有限,康寧祥也無法具體提出溫和路線究竟達成哪些績效;即使他運用自己和國民黨層峰的關係,為美麗島事件受刑人爭取到較好的待遇,像是家屬可以探監,卻很少有當事人領情。

民進黨立委林濁水直言,康寧祥專搞廟堂朝儀,只會強化萬年國會的正當性。要不是後來的增額立委實行「國會街頭化」,拳打腳踢,國會全面改選仍將遙遙無期。

康寧祥認為走溫和路線,和國民黨維持良好互動,可以給黨外更大活動空間。幫他整理過口述歷史的洪健隆認為,這是一種「乞憐式」的問政。黨外新生代對康寧祥非常不以為然,覺得他有意「放水」。

一九八一年起,黨外雜誌開始「解構」康寧祥,視他如寇離,掀起著名的「批康」運動。三年多下來,根據世新傳播學院教授李筱畢統計,約有一、二十萬字係針對康寧祥而發。

台灣日報北部採訪中心主任廖福順回憶,康寧祥在一九八二年,立委選舉中因「批康」而落敗。一九八六年捲土重來時,廖福順是他的選戰幕僚,當時他負責彙整黨外雜誌列舉康寧祥的「罪狀」,準備一一予以反駁,結果發現竟然有兩百條之多,廖福順差點昏倒。

「康寧祥認為自已是「灘頭堡」,必須堅守崗位。但是當其他人都攻到「內陣」了,康寧祥還是「灘頭堡」。」知他甚詳的司馬文武如此分析,康寧祥自認是黨外龍頭,不應輕言犧牲;

對於帶頭上街頭,自然敬而遠之。因為這個「美麗而錯誤」的體認,康寧祥最後就被政治現勢犧牲了。

「老康沒有再去衝撞,所以不能在新的歷史情境中繼續扮演主角。」中央日報社長黃輝珍分析康寧祥原地踏步的後果。

耐人尋味的是,中壢事件、中美斷交、橋頭示威等事件一過後,黨外人士卻又都聚在康寧祥家中開會。

灰色地帶的宿命 

其實,「批康」並非單純的路線之爭,其中還牽涉到反對勢力內部資源重分配的問題,這點可由康寧祥被稱做「攔路虎」中看出。康寧祥太有影響力,導致一大群人合力突破他的巨大「陰影」。

立委張俊宏語帶感慨地指出,沒能取得政權,是黨外老一代「為德不卒」的地方,導致年輕一代以反對黨自身為分配資源的對象,上一代首當其衝。

曾經參與「批康」,現任新新聞週刊發行部經理的邱謙城則認為,當年朝野處於「零和」關係,黨外非常封閉,彼此猜忌得厲害。康寧祥不可能一一說明他和國民黨談判的籌碼與底線,其他人又傾向朝壤的方面去想,導致康寧祥腹背受敵,這也是康寧祥選擇站在灰色地帶的宿命。

康寧祥對此則強調,他不會因為政治需要就衝一點,或是鬆一點。「我前後一致,經得起檢驗。」堅持「吾道一以貫之」的他表示。

只不過,時代、潮流都在變。處在「無常即為恆常」的後現代政冶圈,康寧祥仍然以不變應萬變,結果就是與時代脈動脫節。

時至今日,漸進路線已經是台灣政治改革的主流;各界在探討美麗島事件時,也開始反省激進路線是否延宕了解嚴的時間;政治氣候更「好轉」到民進黨可以和國民黨在國發會進行大合作的階段。然而,康寧祥已經無法「翻身」了。

事實上,隨著美麗島事件受刑人黃信介、張俊宏、姚嘉文在一九八七年陸續出獄、家屬和辯護律師也在政壇站穩腳步之後,接下來的組黨,康寧祥已經不被視為「自己人」,即使後來受邀參加國是會議和國統會時,曾經引起黨內爭議,但是現在也沒有人想去找他的麻煩了。 

康寧祥自己倒還算看得開,對於昔日戰友和小老弟們的形同陌路,甚至把他過去的努力一筆抹煞,即將步入花甲的他只淡淡地說;「也許是從事反對運動久了,大家感恩的心都淡了吧!」

輕描淡寫的一句話,無法掩飾康寧祥心已碎的事實,連帶也影響到他對政局判斷的準確性。

一九九四年台北市長選舉前夕,康寧祥提出一大堆數據分析,斷言陳水扁將無緣入主市府。多年老友司馬文武分析,老康之所以會槓龜,主要是因為他鬱悶的心已經不能冷靜地分析政局了。

誰來話公道? 

「政治要從大處著眼,卻又常敗在小處。」台大歷史系教授鄭欽仁總結康寧祥起伏的原因,不免有些感慨。他認為,嚴格說來,康寧祥從未做出任何「賣友求榮」的事情,昔日戰友也心知肚明,但是沒有人願意為他說句公道話。

「明明都跟他有關係,甚至受他栽培,現在卻沒有人把他當一回事。政治真是會扭曲一個人啊!」司馬文武慨歎。

儘管遠離在野權力核心,一九九三年進入監察院的老康仍然沒有閒下來。二十年來他在美國國務院、中央情報局以及其他智庫的人脈依然深厚,雙方平常仍有聯繫,這些人來台灣常指名找他。

一位接近康寧祥的學者透露,在對法國採購拉法葉艦時,康寧祥在法國的「對口單位」層級,甚至還比台灣軍方能接觸到的要高,他也設法轉移他的人脈給國防部。不過,康寧祥對此不願多談。

從一九六九年當選台北市議員到今天,康寧祥一直堅持溫和漸進路線,在台灣民主運動環境最惡劣的時刻,言人所不敢言,並且在日見凋零的傳統老黨外和旭日東昇的現代反對黨之間,扮演承先啟後的橋梁。現在,他則以超黨派的身分,繼續做他自己認為該做的事。

對於自已仕途由紅轉黑,老康未必有先見之明。不過,綜觀台灣解嚴十年來的政治發展軌跡,朝野已經很少上街頭解決問題,政黨之間的傳統界限也隨著「大聯合」、「大和解」而日益淡化。諷刺的是,這些演變,似乎轉上了康寧祥曾經走過的軌道。

而以康寧祥深諳謀略、胸懷遠見、兼具眾魅力與良好機運等條件,明明應該是創造歷史的人,卻一下子就被歷史的洪流淹沒。究竟是政治人物不夠長進,還是社會變化得太快?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