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坑村靜靜的坐落在繁華進步的新竹市北邊、新豐溪的南端,多數人並不知道,這個不起眼的村落裡藏著歷史寶藏,原來這裡正是清朝時期客家人移入竹塹之始,而鳳坑村就是姜家先祖朝鳳公於1737年所建,可以說是北部客家文化的起點之一。
當年的故人已去,留下姜家的世代子孫在此發展養鴨事業。近幾年,鳳坑村如所有鄉下地區面臨人口老化問題,曾在民國70年代輝煌一時、總數高達20萬隻的養鴨產業,現也僅剩姜政焜一戶人家苦撐著。
姜政焜家族從150年前就以養鴨為業,代代相傳,一家人遭遇過鴨業衰退、禽流感撲殺等挑戰,到了第五代的姜政焜時早已榮景不再,但姜政焜仍選擇承接面臨衰敗的家業,堅守鳳坑村,並積極為養鴨產業尋求新的契機。而姜政焜的太太呂曉婷,更是從小移民美國,擁有出色的留美學經歷背景,卻在回國後意外愛上新竹鄉下的養鴨子弟,從此拋下過去繁華生活,從零開始學習,心甘情願地與先生一起操持祖傳鴨寮。
重振鴨蛋事業 全因孝順與回憶
位在鳳坑村西濱路上的「老姜的店」,是姜政焜老家代代相傳的百年鴨蛋老店,身為第五代子弟,姜政焜原本也是前往都市打拚的遊子,但他看到母親日漸衰老,又念及幼時父親照料家中鴨寮的回憶,決定帶著妻子與年幼子女一同回鄉承接家業。
然而,養鴨的辛苦非外人可以想像,不僅得凌晨4點起床趕鴨撿蛋,還得365天全年無休。養鴨路上,姜氏夫妻更曾面臨一次重大打擊,2012年時禽流感肆虐,波及鳳坑村,姜家的鴨子全數被撲殺,有長達一年半的時間不能養鴨,但就在這段空窗期裡,他們有了機會重新思考如何振興鴨業,於是夫妻倆開始研發鴨蛋新吃法,除了沿襲古老製法的紅土鹹鴨蛋,更結合其他年輕人,發展出鴨蛋新吃法,目的就是為了讓習慣吃雞蛋的現代人可以體驗鴨蛋的魅力,有愈多人嘗試過、就愈有機會再次茁壯養鴨事業。
像是專做西式烘焙的「哈比屋」,把包括烤布蕾、杏仁薄餅、司康等熱門西點改良為鴨蛋版本,鴨蛋因為蛋白中含有10%的食鹽濃度,所以具有獨特的鴨香鹹味,讓點心更具層次;或是與做Pizza的年輕夫妻「小牽手」合作開發渾蛋pizza、墨西哥辣椒+皮蛋pizza等等產品;甚至還有一位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小孩吃到天然健康的綿綿冰,用老姜的店提供的鴨蛋做出特製版「金沙牛奶綿綿冰」提供給客人品嚐。
蛻盡繁華 重新學習傳統
呂曉婷回憶,頭次來到鳳坑村看到上千隻的蛋鴨時,她非常興奮,等到實際參與養鴨後,才發現這份工作不但繁重,還常會被蚊子咬得滿身包。再加上她不會做菜、不會拜拜,進到傳統的鳳坑村中簡直就是異類,什麼都得從頭學過,經過多年磨練,呂曉婷現在已成為可以凌晨起床撿蛋、中午燒出一桌好菜,還會手作客家湯圓,甚至幫土地公做糕的鳳坑媳婦。
對於拋下繁華的都市生活,呂曉婷卻是一派輕鬆自然,「你要真正的去了解一個地方的價值,一旦了解,你做的事情就會有意義。剛開始很困難,但我相信只要找到喜歡的方向,遇到困難就堅持下去,最終你會過到想要的生活。」
接下來,這對夫妻懷抱著更大的夢想與使命,除了養鴨事業,他們也重振當地觀光事業,鳳坑村除了寶貴客家文化,還有北台灣唯一水筆仔、海茄苳混生的紅樹林,是難能可貴的國寶級生態教室。
兩夫妻不忍這些珍貴資源被世人遺忘,尤其朴樹林長年被忽視,往往周遭雜草叢生,村民們更因荒涼而不會進入樹林休憩。於是他們參加新竹縣社區規劃師駐地操作計畫,在2016年時,歷經近3個月的整地、植栽,打造出獨一無二的「朴樹林公園」,不僅村民們在此演布袋戲、打粄圓慶祝,連新竹縣長也前往剪綵祝賀。
因為這個計畫,讓本來互動少的村民們無形中凝聚起來,耆老們在此說古,小孩也從中知道阿公阿婆的精彩老故事,當村民們認同這些老文化,才能進一步打造觀光客也會喜愛的鳳坑村。
現在,為了讓鳳坑村繁榮起來,他們更當起紅樹林的導覽志工,帶著遊客深入探索北台灣唯一的混生紅樹林,讓鳳坑的海岸線被更多人了解、傳播,姜政焜說,鳳坑村「上接新屋綠色走廊、下接17公里海岸線」,但上下兩地都是熱門的自由車遊玩景點,為什麼唯獨鳳坑村被遺忘呢?他相信,只要持續努力,一定可以帶進更多資源,把鳳坑的海岸線串接起來,吸引更多人來到這個珍貴又美麗的小村。
姜政焜說,鳳坑村現在雖遭遇老化危機,但他希望能一步步把遊客帶進鳳坑村,進而吸引年輕人回流,再度讓這座具有獨特意義的古老村落重現世人眼前。
【中華三菱偏鄉觀點】養鴨人家的風景曾是台灣早年的經典印象,隨著時代流轉卻逐漸消失。鳳坑村的年輕夫妻不僅為當地養鴨產業注入活水,更連帶復興整座村莊的觀光文化,讓具有價值的客家歷史能為世人所見,是振興偏鄉地區的優良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