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英國權威雜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創刊175週年。
《經濟學人》一直是自由主義、全球化的擁護者。創刊初期,英國實行《穀物法》,對所有外國進口穀物加課關稅,《經濟學人》就撰文呼籲廢除。
不過,無論是自由主義或全球化,如今都在西方世界遭受極大質疑和挑戰。
175年後,《經濟學人》對自由主義的信念,依舊不減。在今年9月中出版的創刊175週年特刊中為文力倡重建自由主義,並呼籲自由派必須如歷史上的自由主義者一樣,順應時勢、面對挑戰,為自由主義帶來新氣象。以下為該文重點摘要:
1843年9月,一個名叫詹姆士‧威爾遜(James Wilson)製帽商,創辦了名為《經濟學人》的報紙。他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支持自由貿易、自由市場和小政府(limited government)。
這些都是威爾遜信奉的哲學,也是《經濟學人》的核心思想,背後的精神則是自由主義。
19世紀的自由主義者,其實相當激進,支持社會制度的重大改革。但隨著冷戰後出現愈來愈多自由主義無法解決的問題,當代很多自由主義者心態卻愈來愈保守,反而害怕改革。
在我們175歲的這天,我們將針對各種自由主義的挑戰提出想法。
一、自由市場:
多邊貿易協商的時代是由1947年的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所開啟。雖然貨品關稅降低,但生產者不滿的程度,遠超過一般消費者受惠的程度,所以各國又紛紛恢復關稅。
1995年,GATT變成世界貿易組織(WTO),各國透過談判減免關稅,並同意適用於所有貿易夥伴的稅率。但這個體系也愈來愈受到質疑。
但在數位化的時代,唯有保持開放、競爭,才能使自由主義繼續生存下去。
移民需求仍在 缺管理系統
二、在開放社會中的移民:
各國已不如過去張開雙臂迎接移民。目前看來,全球仍有移民的需求,由於各國貧富差距大,但傳播科技的發達使貧窮國家民眾得以知道富裕國家的生活情況,進而想要移民。
然而,目前全球缺乏良好系統管理移民、福利國家處理移民問題方式也已過時、加上自由主義者不再如過往接納移民,都使移民變得愈來愈難。但多元文化的社會,必須接受多元主義才行。
三、新的社會契約:
目前的社會福利系統與賦稅體系,已經無法適用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如果自由民主國家想為他們的國民帶來進步,就需要新型態的社會褔利。他們要能負擔得起這些福利,需要更有效,也能激勵社會提出更多福利需求的賦稅系統。
軍事手段 捍衛自由世界
四、捍衛自由世界秩序:
根據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去年調查,在167個國家中,有超過半數認為自由民主在倒退,包括美國。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拒絕接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WTO代表的自由民主價值。他的作法並非無前例,也受到部分選民支持。
2002年,九一一事件發生後不久,只有30%的美國人認為獨善其身就好,不應插手其他國家事務,但到了2016年,數字卻攀升至57%。但如果民主自由國家只向內看,放棄行動的權力或意志,他們也許會失去未來。
五、對軍事手段的呼籲:
自由理想倘若沒有軍事力量支撐,很容易淪為空談。兩次世界大戰中間成立的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失敗收場,顯示自由主義需要有決心的國家提供軍事手段支持。
但無論是誰當領導人,他或他的支持者都要盡可能把其他人的想法聽進去,這就是言論自由。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調查,只有13%的國家內有真正自由的媒體。
《經濟學人》帶著謹慎與樂觀慶祝175歲生日。謹慎是因為沒有足夠人掌握改革的規模,改革也不夠積極。樂觀則是我們如過往重視這些價值。
如同創辦人威爾遜曾說,「智慧的競爭會推動我們前進,而膽怯的無知則會阻礙我們進步,」我們將以嶄新的決心實踐他的期望,展開第二個17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