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七十二年,金石堂書店公佈國內第一份文學類暢銷書排行榜。有些書店及雜誌隨後跟進,成為文藝出版界的熱門話題。
引人注目的是,上榜的作者常以女性居多,例如龍應台、席慕蓉、張曉風、三毛、李昂、廖輝英、蕭楓、蘇偉貞、蕭麗紅、簡楨、朱秀娟、愛亞、杏林子等。
儘管許多圈內人士認為,作品只分好壞,無涉於作者的性別。但女性作家從民國四十年代崛起,到七十年代大放異采,對一向是男作家天下的文壇來說,「就像一片綠葉中開出許多紅花,叫人難以視若無睹,」一位出版商比喻。
蘊藏社會文化意義
「從投稿的質和量來看,近年來女作家進步與活躍的程度,確實超過男作家」,聯合報和中華日報副刊主編亞弦、蔡文甫有相同感受,並認為「背後蘊藏深刻的社會文化意義」。
這一代的女作家多在三十五歲左右,是戰後在台灣成長的一群。和早期女作家不同的是,她們都受過較好的教育,例如龍應台是文學博士,李昂是戲劇碩士,席慕蓉從師大藝術系畢業後又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進修。她們又都是職業婦女,生活圈子擴大,加上傳播資訊發達,使她們不再是「無才便是德」的傳統女子。
煤氣取代煤球,各種家電產品、調理食物的出現,為婦女節省做家事的時間,更使她們有餘間提筆發抒感懷,「寫作遂成為女性尋求自我,參與社會的一種方式,」也是作家的「兒童天地」雜誌總編輯桂文亞分析。
女作家筆鋒日漸寬闊,不再局限寫身邊瑣事,亞弦指出:「像蕭颯、李昂的小說已超越本身年齡、閱歷;龍應台的雜文屬於社會批評;曉風的散文已跳出小我,充塞對民族及宇宙的關愛。」
「這一代的女性寫作韌性也比男性強,」爾雅出版社發行人柯青華指出,在男性流行讀理工的趨勢下,讀文科及喜歡寫作的女性增多。男性必須負養家活口的責任,而寫作所得不高,就算有興趣,也常被現實壓力斲傷。女性比較沒有社會期許及經濟責任,能專心創作,也就寫出了一片天地。
激起年輕人共鳴
「無論從整體或個人來看,女作家的成績非朝夕可得。」桂文亞指出,像張曉風、李昂、蕭颯、朱秀娟等,至少寫了二十年,作品常發表在「門禁森嚴」的中國時報、聯合報、中央日報、中華日報副刊上,或參加各種文學獎競賽脫穎而出,在文壇掙得一席之地。因此亞弦認為,她們的書賣得好,「不僅代表「量」的成就,也有「質」的意義。」
女作家的書暢銷,多少反映了社會的需要。它們的共同特徵是:容易閱讀及引起共鳴。
在表達方式上,暢銷書的文字明朗淺白,顯示「忙碌的現代人對晦澀的文字失去耐心,」一位出版商分析。
從內容來看,爾雅出版社負責人柯青華指出,國內的文學作品讀者年齡多半介於十二歲到三十歲之間,並以女性居多。年輕人比較理想,對現實帶點不滿;嚮往純美、浪漫,「凡能激起年輕人共鳴的書,比較容易被市場接受。」亞弦也說。
分析「暢銷女作家」的作品,正符合這種閱讀心態。
大地出版社負責人姚宜瑛指出,女作家觀察入微、心思細密,作品充滿關懷與柔情,像張曉風、席慕蓉、三毛、簡媜、杏林子的作品均屬此類。肢體殘障的杏林子以寫作現身說法。她的散文流露「殘而不廢」的生命力,極為感人,「讀者可從中得到心靈的慰藉與敵發」,姚宜瑛說。
龍應台以中性人姿態批評社會,火辣、犀利,既滿足讀者的好奇,也顯示「大眾對改革的需求」,作家林清玄以為。
排行榜中也有舊作
描述各種社會現象及現代兩性關係的小說,如李昂的「暗夜」,廖輝英的「盲點」,蕭颯的「唯良的愛」,則讓讀者感到「心有戚戚焉」。當許多傑出女性嶄露頭角,被封為「女強人」時,朱秀娟的小說「女強人」適時推出,描述一位女企業家的奮鬥歷程,對讀者自有強烈的吸引力。
蕭麗紅的「千江有水千江月」是本舊作,卻仍常出現排行榜內。柯青華認為,這和「藍與黑」、「未央歌」、「人子」幾本書的情形類似;就像市場上除了新歌以外,消費者對老歌也有一份懷念,「反映市場口味的多元性」。
電影和電視常選用女作家的作品,更帶動書籍的銷售。李昂就說,她的「殺夫」和「暗夜」所以賣得比其他作品好,是因改編成電影。瓊瑤的幾本舊作,例如「幾度夕陽紅」、「煙雨濛濛」都因改編成電視劇再造銷售高潮。
女作家的個人魅力和出版社的信譽不可忽視。「金石堂」副總經理陳斌說,口碑好的作家和出版社「就像一塊金字招牌,總能吸引一批固定的讀者」。例如朱秀娟因「女強人」暢銷而帶動她以前十多本書的銷路。
暢銷有罪?
暢銷為女作家帶來較高的版稅和知名度,也使她們成為爭議的對象。批評者認為,排行榜導致閱讀走向「庸俗化」,讀者買書只看作者知名度,使好書乏人問津,而女作家成功出版家的經驗既是榜上常客,便成為「暢銷有罪」的代表,「入榜挨批評家罵,落榜遭讀者遺棄。」廖輝英道出作家兩難的心情。
在這同時,也有文藝界人士提出「暢銷無罪」的說法。柯青華認為,暢銷固然不一定是好書,但也未必是壞書,應「就作品論作品」。姚宜瑛則認為,書的好壞須經時間考驗,「不必急著下定論」。
排行榜和暢銷的關係因果難分,結果是:那些被冠上「暢銷」名銜的女作家,成為出版人、編者、傳播媒體及文藝青年追逐的對象;各種邀約破壞她們書房的秩序,分割她們寫作的時間;面對外界的注目,創作壓力遽增。因此亞弦認為。
「如何擺脫不必要的干擾,保持平常心,使作品更上層樓」,是暢銷女作家面臨的大挑戰。
出版家贏的策略
根據金石堂書店的統計,四年來各出版商中,「爾雅」上暢銷書排行榜次數頻繁,發行人柯青華因而被視為別具慧眼的「文探」。
有「出版眼」、「出版鼻」的柯青華也說,一本書他只要「翻一翻、嗅一嗅」大概就能估計可銷幾本。
柯青華的「出版眼」和「出版鼻」是在「興趣及經驗中訓練出來的」。筆名隱地的他十四歲開始寫作,至今已三十多年,曾主編「青溪」、「書評書目」等雜誌,及「年度短篇小說」。廣泛閱讀,高度文學鑑賞力及與文藝界關係良好,使他能充分掌握文壇動態,好作家難逃其「法眼」,進而成為他網羅出書的對象。
「書籍要暢銷,內容最重要。」柯青華指出四種受市場歡迎的素材:探討感情、婚姻問題的題材;成功人物的自傳;給年輕人的忠告;文字精鍊、意境優美的抒情文。
內容編排則要單純化,避免雜亂。例如散文、小說、詩,適宜分別成冊。「愛書人是美食專家,」他比喻,「喜歡個別點菜,不愛吃自助餐」。
除了「內在」,「外表」也不容忽視。吸引人、易記憶的書名和設計、印刷精美的封面,「有促銷作用」。否則,就算內容很好,也難引起一般讀者的注意。
至於文章長短、書籍厚薄,柯青華指出,讀者的口味變化多端,就像流行服飾忽長忽短,通常「物極必反」,出版人眼光要遠,在流行尾聲推出「新產品」,才能奪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