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飲食計畫中最難維持也最容易破戒的部分就是甜食控制。如果問我覺得生活中哪個方面最失敗,那就是我無法克服甜食的問題。當我還是個小女孩時,父親曾經試著用催眠的方式幫我抵禦甜食的誘惑。他要我想像著黏呼呼的綠色青蛙裹著巧克力,再挾到嘴邊。我一想到那畫面就要反嘔。這方法挺有效的,但只持續了一兩天,我又恢復甜食的癮頭。我對巧克力的熱愛勝過了對嘔吐的恐懼。在那之後我就經常一會兒嗜糖、一會兒戒糖,反覆的次數連我都數不清了。
為什麼這習慣這麼難改?其一,科學證實了糖分會讓人上癮,有些研究顯示糖分和海洛因對腦中的愉悅中心有同樣的影響。我稍微研究了習慣的養成,發現要改變根深蒂固的習慣比我想的更難。倫敦大學學院於二○一○年發表了一份關於習慣的研究解釋得最清楚,他們招募了九十六位義工,要求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增加一項活動或一種行為,並記錄參與者花了多少時間才建立起習慣,平均數是六十六天,一般普遍認為二十一天就能建立習慣,但實驗結果是這迷思的三倍以上,不過所有參與者需要的時間有長有短,從十八天到兩百五十四天都有。雖然偶爾漏掉一天兩天不影響建立習慣的能力,但是最持之以恆的人就是最可能成功培養新習慣的人。不過有些行為要花較長的時間才能變成習慣,就算決心十足也一樣。
和飲食有關的習慣平均要花六十五天才能建立,而這些參與者則要持續九十天才能培養運動的習慣。研究人員猜測體能活動的習慣要花比較多時間,是因為運動比多吃蔬果或多喝水複雜,所以需要更強大的意志力。動機當然也很重要,不過就算你有強烈的動機,想建立習慣也不容易。在這份研究裡,參與者真的很想改變生活,可是有一半的人沒辦法持續到變成習慣。
雖然這份研究讓人有點氣餒,但也讓我看到了養成習慣的過程裡失敗和挫折很正常──這讓我明白退步的時候,我可以對自己寬容一點,只要再次確認目標就好了。事實上,我從來沒有辦法持續一週以上的無糖生活。
我小時候就愛上甜食了。我外婆和我一樣喜歡巧克力,我兒時對返回印度探親的最美好回憶就是去外婆家玩,她總會做可口的巧克力蛋糕或奶昔。就連現在,回想起那時日也會讓我滿心溫暖舒適,我忽然看清了一部分的問題。在我心中,糖代表安全、呵護、平安。那是我的避風港。難怪當我感到難過或焦慮、害怕、茫然的時候就用甜食來安撫自己。不是因為好吃,而是因為那是愛的味道。
在父親的書裡,他說苦於體重和飲食問題的人有項任務:用對的方式滿足自己。光靠食物並沒辦法真正滿足你。父親寫下「你一定要用健康的飲食滋養身體;用喜樂、寬容與關愛滋養你的心、用知識滋養你的大腦;用平靜和覺察滋養你的靈魂……如果你用這些方式來滿足自己,食物就再也不會是個問題了。」這段話讓我恍然大悟。這不就是我今年想做的事嗎?──用很多不是吃的方式來滿足自己。
我讓這個想法沉澱在靈魂裡。之前我並沒有用正確方式來滿足我的身心靈,反而過度依賴食物,不只用食物填飽我的肚子,也用食物安撫我的情緒。這表示我需要專注在生命中其他能帶給我喜樂、寬容與關愛的事情上。
我最喜歡列清單,所以我寫了一個標題「不用食物來滿足自己的方法」然後把浮現在腦海中的想法記下來:
和我愛的人對話。帶女兒去海灘。散步。拼圖。讀小說。做飯給別人吃。
這些都符合我內心深處渴求的目標──讓生活更愉快、和家人朋友更緊密、心情放輕鬆、回饋社群。如果我能信任自己從其他方式找到愛與滿足感,而不需透過巧克力餅乾和冰淇淋,這就是第一步。但過程需要耐心,需要戒掉壞習慣,如果我開始增加一些讓我身心靈富足的活動,我知道自己就可以找到正確的平衡。
本文節錄自:《設定目標,活出精彩人生:6個正向練習重拾美好生活》一書,瑪莉卡.喬布拉(Mallika Chopra)著,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