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我想先請教大家一個問題:您覺得日本的夏天,哪個地方的氣溫最低、最涼爽呢?相信多半的人會回答北海道。其實,這個問題是日本某個電視節目問來賓的問題,在場的日本來賓也都回答北海道。
結果答案揭曉,日本夏天最涼爽的地方竟然是沖繩!不要說外國人,這個事實連日本人都嚇了一跳。其實北海道夏天的氣溫很高,2018年7月甚至出現超過攝氏37度的高溫,過去也曾經因為高溫又天乾物燥,導致房屋起火。
從這個夏季高溫的話題轉回京都,京都在日本的位置雖然不南不北,但是京都盆地自古就以夏天熱得冒煙出名。因為京都盆地富含豐富的地下水,而且四面環山不透風,京都的熱在日文裡最常使用的形容詞是「むしあつい」,漢字是「蒸暑」,蒸氣的「蒸」,中暑的「暑」。
京都在盛夏時,藍天無雲,紫外線強到眼睛裡一片強光,烤熱的地面傳來的熱,像把人放進鍋子裡煎,又像在大蒸籠裡蒸,汗水溼透全身。這時候舉行戶外活動,中暑的人相當多,像是8月份,在下鴨神社糺之森舉辦的古書市集,我就常常看見救護車開進來載送昏倒的人。
所以朋友每到暑假時告訴我,他們想來京都旅遊,我都忍不住多嘴,請他們三思而後行,除非非常熱衷7月的祇園祭,或是8月16日的五山送火,否則夏天的京都真不是氣候宜人的地方。
在日本的關西地區,京都一直都是夏天氣溫最高的地區,2018年的7月19日,甚至還測到了攝氏39.8度的高溫,據說體感溫度達到了攝氏約44度,打破了從明治13年西元1880年以來,京都氣象觀測史上的新紀錄。
在這種高溫之下,即使躲在屋子裡,如果沒有空調,也會因為熱衰竭危及性命。2018年京都市超過攝氏38度的高溫還持續了超過6天,這也締造了歷史上的新紀錄。也因為如此,2018年的祇園祭宣布,7月24日的後祭,將取消花傘巡行,引起大家一片驚愕。但冷靜想想,這真是不得不為的決定,畢竟參加者的安全最重要。
祇園祭後祭的花傘巡行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在很久以前,17日的前祭與24日的後祭,都有花傘巡行,一直到了昭和41年西元1966年,才將前後祭的花傘巡行合併到24日那天舉行。
花傘巡行的當天早上10點,總數1千人的隊伍,從八坂神社門前的石階出發,沿著四条通從東往西遊行,到河原町高島屋百貨那裡的十字路口,再右轉向北,一直走到京都市役所旁御池通的十字路口,再向左轉往西,然後左轉進入寺町通往南,回到四条通,再循四条通由西往東走回八坂神社的起點,整趟巡行返回原點約2個小時,大約中午12點完成。
「花傘」顧名思義是「裝飾花朵的傘」,巡行中有10輛撐著花傘的花車,每輛車上裝飾垂著布幔的古式紅色大紙傘,傘頂與車上都是美麗的花,車的四周還會裝飾刺繡精美的掛毯,有的車上還載著古裝打扮的美女們。
參加花傘遊行的還有馬隊,以及身穿古裝的武士和學童組成的隊伍,祇園甲部和宮川町也會派出藝妓搭乘各自的花車,還有成群頭帶花叢裝飾的斗笠、身穿白上衣、紅色裙裳的年輕花傘娘,最特別是打扮成白鷺鷥、翩翩起舞的一群少年少女。
熱鬧的遊行當然一定要有演奏祇園囃子的樂團,還有太鼓。長長的隊伍中還穿插了很多民間團體,大家都穿著傳統的服裝走在行列裡,熱熱鬧鬧的踩街遊行。
這項歷史悠久的花傘巡行傳統,就在2018年因為高溫而取消,可以想見京都盆地2018年熱得有多嚴重。
京都2018年夏季的氣候異常,還不僅僅是熱而已,在這波熱浪之前還發生了洪災。2018年7月4日開始,京都連續下了4天的暴雨,也創了幾項京都氣象史上從未有過的紀錄。7月6日24小時內,京都市右京區的降雨量達到290釐米,這是有史以來京都市氣象觀測的最高紀錄。
在降下暴雨的那幾天,我的手機不時傳來防災警報,剛開始通報疏散的區域,是京都府的山坡地或河邊,到後來變成京都市內的山坡地,最後連鴨川沿岸都被警告,要民眾開始疏散。
平時民眾散步休閒、綠草如茵的鴨川沿岸,挾帶泥沙的黃水滾滾而來,變得波濤洶湧,眼看著水都要漲過跨越鴨川上的橋面了。在7月6日這天,鴨川三条的堤岸,還被大水沖出長達10公尺的破損,座落在崩落的缺口旁邊的,就是夏季京都最有特色的納涼床。
這裡讓我說明一下什麼是納涼床。每年5月到9月,在京都市鴨川的西岸,從二条大橋到五条大橋之間的店家,都會連成一氣的在建築物面河的這一邊,搭設起架高的原木陽台。納涼床在開放頭尾的5月和9月,可以在白日營業,但是6、7、8三個月,因為白天氣溫過高,有食物中毒的風險,只能在夜間營業。
坐在這種臨河的陽台上,享受河川帶來的清涼,品賞京料理的美味,是京都夏季特有的風俗雅趣。但這次的暴雨,竟然在納涼床最集中的區域,造成這麼明顯的河岸崩壞,最後雖然有驚無險,但也讓一直認為京都市很安全的市民們,心理蒙上了一點陰影。
至於這幾年來逢豪雨就淹水的嵐山渡月橋一帶,就更不必說了。這次成了嚴重受災戶的,還有保津川一旁的船家。
乘船從保津川上游龜岡到下游嵐山的旅遊行程,一直以來都讓許多觀光客趨之若鶩,而這次洪災讓船家受損非常嚴重,除了帶來好幾天的凶險川流之外,就連碼頭也造成了毀損,讓營運被迫中止,直到7月27日才恢復通行,許多預先規劃行程的觀光客都掃了興。
京都的交通方面,在暴雨狂瀉時,京都的各種電車全部停駛了約兩天。JR在京都的各鐵路線、新幹線、京阪、阪急、近鐵、叡山、嵐電全部停駛;地下鐵則是部分區段停駛,讓京都與鄰近地區的主要連外運輸,都跟著停擺了,通勤通學的人都困在家裡,就連要去關西機場搭飛機都去不了,除非改搭汽車去。
或許各位有點好奇,像日本這麼先進的國家,區區暴雨就能癱瘓交通嗎?那是因為日本的大眾運輸都有一定的SOP程序,交通工具中,尤其是電車,停駛不只是為了暴雨當下造成的危險,而是發生狀況後,全線要一一經過安檢確認,才會開放通車。
這兩天的暫停營運,就是要等到最大的暴雨量過後,大批的工程人員才冒著風雨一哩一哩的檢查。我們從這裡又看到了日本人的明理,以及為別人著想的體諒,沒有任何人出來抗爭因為不通車而造成的個人損失,或是壓迫這些公司快點通車、要求特別的待遇。
2018年京都發生的高溫與暴雨兩種極端氣候,新聞媒體在事後都將責任歸咎於地球暖化,這讓我想到了1997年12月11日簽定的「京都議定書」。這份聯合了世界55個國家簽署的公約,目的就是要減低碳排放,抑止地球的溫室效應,讓環境與氣候不再惡化。
京都市也一直自詡為最遵守「京都議定書」的模範生,但就以2018年京都承受的暴雨與酷暑,看來京都再怎麼努力,也無法抗衡不降低碳排放量的國家對地球的傷害。
希望明年此時,京都夏天的極端氣候不要再發生了。
(文/曲培棻老師;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