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底、八月初賀伯颱風來襲。這個號稱台灣颱風史上最驚人的「超級颱風」,果然是威力強大,在短短三天左右的時間,夾著狂風豪雨橫掃台灣全島,於是山崩水漲,全省許多地方頓成水鄉澤國、人畜失所,而原本就極為脆弱的道路系統也一夜之間柔腸寸斷,再加上洪水所造成的砂石急流氾濫漫淹,使得數個山區村落與外隔絕,絕糧斷炊數月。一次颱風過境,看得到跟看不到的損失加起來,竟然超過好百億元。如果從做生意的角度來看,如此大的成本損失,要賣多少產品、賺多少錢才貼補得過來?而這樣大筆的錢如果拿來作投資,又不知可以推動多少建設、造福多少人?
因果失衡,問題全面
有人說台灣是個福地,是的,台灣其是個福地,因為接下的衛萊特及薩恩颱風,都是「有聽聲、沒看影」,在最後一刻閃過台灣。颱風雖然沒有直接登陸台灣,所造成的水患及傷害也沒那麼大,但是引進的傾盆大雨卻不得不令人捏一把冷汗,擔心滿是垃圾、病菌的水,不曉得什麼時候要再淹過自家門楣。
台灣是塊福地,但是我更要說,居住在這塊福地上的人,卻也是最不惜福的人。過去幾十年,台灣在沒有重大的天災及人禍下,以有限的天然資源加上中國人刻苦耐勞的創意精神,為台灣打下「經濟奇蹟」的成就,而「台灣錢,淹腳目」的富裕景象,也不知羨煞多少國家。但是在追求累積財官田的經濟過程中,我認為台灣卻忽視了一個相當重要的環節;我們並沒有同時追求政治、社會、教育等其他相關因素的平衡發展;於是過去種下的「失衡」惡因,今日便要承擔「失衡」的惡果,過去沒有注重環境保護的濫墾、濫建、爛傾倒,造成生態失衡,今日便要面對大自然以嚴酷方式反噬的惡果;同時這種自然大地失衡,其恢復可能需要數十年到上百年,結果是每年只要颱風一來,山崩路陷、水漫人屋的災難就會再現。
然而,更令人感到無奈的是,今日在面對這些惡果時,我們解決問題的思考層面,卻只是停留在如何拔掉那粒已經發爛的蘋果,卻從沒有全盤去考量,是不是這棵蘋果樹的樹幹、甚至根部都已經病得不輕?以颱風來就會鬧水災的例子來說,「淹水」究竟是真的因為颱風太強了,還是我們平常教育不夠,每個人都亂丟垃圾,造成下水道阻塞?是因為我們防災堤防建得不夠多,還是我們建得不夠好?而如果是因為建得不好,那是因為用的建材不對,還是因為工程偷工減料?而可以偷工減料,是因為法律有漏洞、制度有缺陷、執法人員素質不夠、包商刻意圖利,還是因為我們整體社會都已經失去同理心,道德價值觀已遭到完全扭曲,無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全盤思考,解決問題
這些問題交錯複雜、互相成為惡性循環,並不是單獨解決某一項就可以畢其全功。更何況今日台灣社會所面對的問題,並不僅止於此一端;例如銀行公務員可以為了中飽私囊,而假造銀行及存戶的印鑑;法官可以為了收賄,而銷毀相關的犯罪紀錄;商人為了謀私利,可以讓消費者吃飼料奶粉、死豬肉、農藥蔬果;黑道分子可以縱橫黑白兩道,結合警察、民意代表讓拳權錢連成一氣,任意瓜分由民脂民膏所資的公共工程;而家庭中更是充滿扭曲的價值觀,並因而衍生出兄弟閱牆、父子相殺、夫妻反目等人倫暴力。這樣的病象幾乎每天占滿了報紙版面,令人又心寒、又心痛,感嘆傳統知書達禮的書香社會價值觀,已被短視近利的金錢主義破壞殆盡。
我認為,要解決當今根莖糾結的問題,就必須從因果關係去做全面性的思考,也就是除了立刻拔去爛掉生蟲的蘋果,更要去診斷樹根及樹莖出了什麼問題,並對症下藥。如果社會、家庭中暴力不斷、醜聞叢生是根源於教育問題,那我們就要厲行教育改革,推動學習文化,強調人格教育,徹底掃除社會上的情緒文盲(Emotional Illiteracy)。如果經濟投資環境惡劣是來自於黑道當權、官商勾結、或是政府政策執行效率低落,那就從法律面、制度面去徹底掃黑、掃白,並針對所有公務人員進行思維模式的改造,經由心理變革去激勵新行動。如果今日的政治亂象是來自政府組織結構性問題、疊樓架屋,那我們就應該推動組織變革,為龐大的官僚組織瘦身,重新界定一個能在末來與人競爭的組織結構。
我們在抉擇下一代的未來
真正治本的藥方,是長期且緩慢的。不過,我相信唯有長期的思考,才能夠真正解決當今我們所面對的問題。就如同今日我們所苦嘗的惡果,並不是今日才產生,而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潛伏,才在常下爆發出來。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現在不從根解決問題,任由病因繼續蔓延下去,那麼我們的下一代在末來的五十年後,將會面臨什麼樣的生存環境呢?而如果我們現在不從根解決,僅求暫時把表面的病象除去,我相信在五年或十年後,相同的問題一定又會再度浮現,並且問題會出現得更兇、更猛,而我們的下一代勢必要花下更多、更大的資源來解決問題,甚至於,我認為他們是否有能力解決都還是一個問題。
生為這一代的人,我們負有為下一代構建更美好生活環境的義務,我們必須為他們設想,他們會生活在什麼樣的社會、什麼樣的經濟條件、什麼樣的自然環境中。而面對現今這樣一個今人心痛的病況,我認為我們必須如哲學家尼采所說:「痛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以積極正面的態度,長期性的思考及作為,為下一代產出一個善果。果真如此,下一代才有未來!
(作者為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