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避免哪一個「更差」
每當美國總統大選時刻,選民常常無奈地說:「不是選哪一個「較好」;而是避免哪一個「更差」。」
在這一個人口相當於台灣十三倍,民主的歷史比台灣多二百年,而又是人才輩出的美國社會,竟然找不到眾望所歸的政治領袖,豈不是對民主政治的莫大諷刺?
這也許正顯示:一個民主的社會,是靠制度運作,並不一定需要「英明」的領袖;這也許更顯示;一個成熟的社會是靠各類菁英。如果美國社會只有羅斯福,沒有教育家杜威;只有甘迺迪,沒有民權領袖金恩;只有柯林頓,沒有籃球明星麥可喬登,美國社會會多勢利、多寂寞!
擺脫不了威權心態的東方人民,潛意識裡就在等待英雄式的強人再現,奢望他可以雷霆萬鈞之勢,挽狂瀾於既倒。一旦人民還有這種落伍的幻想,這種人治社會的本質就難以消除。
(二)六類偉人
一個現代社會的建構,怎可只靠政治?一個社會的多姿多彩,怎可只靠政治人物?
大家都歡喜引述蘇格蘭歷史學者卡萊爾在一八四一年寫過的這句話:「世界的歷史,就是偉人的傳記。」這也正符合我們傳統上「英雄造時勢」的說法。可是經歷了民主浪潮的二十世紀,與其形容為「英雄」的貴族時代,不如說是「平民」的大眾時代;「歷史」不再是政治人物的專利,「進步」更不能只靠政治偉人。
根據時代雜誌剛出版的「二十世紀的偉人」一書,它把偉人分成六類--
(1)政治領袖:如威爾遜、邱吉爾、羅斯福、戈巴契夫。
(2)實踐主義者:如社會運動家甘地、曼德拉、修女德蕾莎。
(3)先驅者:如林白(飛行)、佛洛依德(心理)、卡森(「寂靜的春天」作者)
(4)創新家:如福特(汽車)、凱因斯(經濟學家)、迪士尼(卡通)、蓋茲(電腦軟體)
(5)科學家:如愛因斯坦、居禮夫人、米德(Margaret Mead人類學家)
(6)創造家:如畢卡索、蕭伯納、貓王艾維斯普雷斯利。
時代雜誌對「偉人」的解釋是對人類歷史有最大影響的人--不論好壞,因此在二十世紀中選出近百位的偉人中,也包括了列寧、希特勒、史達林。引起我興趣的還不是誰被選出為偉人,而是這六類人物左右了人類文明與推動杜會進步的功臣。
(三)不能持續繳白卷
占全世界人口比例最高的中國,在二十世紀,按照時代雜誌的挑選,在「主要名單」中,只出現了一位「偉人」--毛澤東。事實上,他只是「偉大的壞人」。在「次要名單」中,出現了蔣介石。其他我們可能想到的中國「偉人」如胡適、周恩來、鄧小平,四位諾貝爾獎得主均未上榜。
值得深思的是:我們這個社會,如果需要健康的發展,再也不能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政治這個籃子裡。「時代」的六個分類指出了我們人才的貧乏。
在六類之中,除了科學一類,我們有諾貝爾獎得主之外,很難想出有哪幾位應當被認為是世界級的偉人(是的,我們還想起在美國的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與音樂家馬友友)。奧運奪不到金牌似乎還有一些說辭,至少大陸得了不少;在這六類中台灣繳出了一張全面白卷,統統掛零。
行政院正在全力推動提升競爭力。從長期的策略來看,沒有這六大類傑出人才的出現,又如何能在二十一世紀開拓國家的競爭優勢?
這就是說:為了台灣的全面進步,政府與民間需要培養、鼓勵、發掘、愛惜六種類型的人才:
(1)有擔當、有品格的政治人物。
(2)堅持理念、堅持理性的實踐主義者。
(3)敢做夢、敢實驗的先驅者。
(4)肯創新、肯投資的創業家。
(5)政變人類思考及生活方式的科學家。
(6)開拓人類想像力的創造家(文學、繪畫、音樂、舞蹈、媒體……)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是這六類人物共同挑起了歷史的大樑。
(四)下一步該怎麼走
台灣有全世界最貴的、而且常常出毛病的捷運,造價高達四千多億台幣;每年也有高達二千億的國防預算。如果政府能減少浪費以及改善兩岸關係,我們就可省出大筆支出,成立一個「二十一世紀頂尖人才培養基金」,來孕育一批頂尖的人物--不是要上時代雜誌的偉人名單,而是來推動台灣社會的全面進步。
這批「明日之星」在二十一世紀,可以是政府或議會的政治領袖;可以推動充滿理想色彩的社會運動;可以變成敢冒風險的先驅者與創業家;可以終身投入純科學的研究;同時他們也可能變成最耀眼的文學家、畫家、音樂家、舞蹈家、評論家、運動家……。
台灣的政客太活躍,其他菁英太謙讓。我們需要出現更多的李遠哲、張光直、證嚴、施振榮、紀政、黃春明、林懷民、林昭亮……。
對人才的投資不能省,對頂尖人才的投資尤其不能省。所有我們跨世紀的願望與承諾,如果沒有頂尖人才的參與,一切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