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7月京都 安撫怨靈的祇園祭

1號課堂
user

1號課堂

2018-07-23

瀏覽數 15,250+

圖片來源:pixabay
圖片來源:pixabay

7月京都,最重要的大事就是三大祭之一的祇園祭。每逢這個時候,走在京都四条、河原町、烏丸通、三条這些鬧區,只要聽到原本只有嘈雜人聲的街上,開始傳來叮叮咚咚清脆的鉦與笛與太鼓合奏的背景音樂,我的心裡便會喊出:「啊呀!7月了啊!祇園祭開始了啊!」

這種特別的樂曲名稱叫「祇園囃(ㄘㄚˋ)子」ぎおんはやし,京都三大祭中的祇園祭,代表了京都的盛夏時光,從7月1日開始整整舉行一個月,是日本最長的祭典,也被譽為最能代表京都町眾文化的活動。

這裡所說的「町眾」,指的是西元794年平安京以京城的身分誕生時,依循來自中國的条坊制,將京都像棋盤般劃分成很多40丈見方的町;換算成現在的尺寸是120公尺見方,奠定了京都千年來都市計畫的規範,町內居住的老百姓就稱為町眾。

而祇園祭這個千年的祭典,是如何開始、如何演變為京都庶民文化代表的呢?

早在平安京遷都前150年,日本齊明天皇時,從高句麗來的移民,也就是從朝鮮半島來的移民,就在京都東山一帶開墾。這批信奉佛教的移民,在西元656年,在京都東山建了祇園社,祭拜佛教中的瘟疫神牛頭天王。

為什麼名為「祇園社」呢?因為牛頭天王是守護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的天竺祇園精舍的神,這也是京都祇園地名的由來。

接著要說到遷都平安京的日本第50代天皇桓武天皇。這位天皇的生母是朝鮮半島百濟移民的後裔,出身低又只是個妾,混有異族血統的他,本來是沒有機會登上皇位的。

當時冊立的皇太子名叫他戶親王,是系出天皇血脈的皇后井上內親王所生。附帶說明一下,當時皇室近親通婚是常態,認為生出的孩子的血統更純正。

然而,血統也敵不過無所不用其極的宮廷鬥爭,有人舉發皇后為了讓太子早登皇位,詛咒謀害當今聖上光仁天皇。光仁天皇大怒下,把皇后跟太子都廢為庶人,責令幽閉,幽閉三年後,這對母子在同一天就不明不白地暴斃了。

接著光仁天皇就立了山部親王,也就是後來的桓武天皇為儲君,後來讓位給他,當太上皇去了。可是這位太上皇很強勢,他強迫桓武天皇出家為僧的胞弟早良親王還俗,硬要桓武天皇不立自己的兒子;而是立親弟弟為皇太子。

這個恨,桓武天皇忍了4年,終於逮到一個機會,利用親信被暗殺,差人指控皇太子早良親王為主謀。雖然早良親王不斷喊冤,甚至絕食證明清白,還是遭判流放之罪,在押解途中就含恨去世了。

桓武天皇終於如願以償立長子為皇太子,但就從這時候開始,他身邊親愛的女眷陸續暴斃,皇太子也久病不癒,天下瘟疫肆虐、水災旱災不斷、農作不生、屍橫遍野、民不聊生。

請人占卜後,說是這些冤死的怨靈作祟。為了躲避惡鬼復仇,桓武天皇請風水師找到京都盆地這塊寶地,命名平安京,在四面八方設下寺廟鎮守,做成結界。與其說是遷都,不如說是逃躲到了平安京。

遷都到平安京後,就平安無事了嗎?並沒有,災禍反而越來越兇。桓武天皇晚年時,連富士山都爆發了,怨靈的恨意實在太強大了,桓武天皇的態度從防禦對抗,改為請求原諒。將被他父親廢為庶人、暴死的皇后與太子復位、追封、重新厚葬;冤死的親弟弟追贈諡號為崇道天皇,建天皇的陵墓厚葬,並以御靈,御用的「御」、靈魂的「靈」,尊稱這些怨靈,建神社祭拜。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雖然這時距離第一次舉辦祇園祭還有約60年,但這種祈求怨靈原諒的意識形態,是發起祇園祭的遠因。桓武天皇冊立的長子,後來即位為第51代天皇平成天皇,他沒有記取教訓,登基不久,就對父皇生前寵愛的異母弟弟伊予親王痛下毒手,以謀反罪名幽閉伊予親王和他的母親藤原吉子,導致這對母子後來自殺身亡。

總之,政治陰謀剷除的貴族大臣的怨靈是有增無減。平安時代的初期,就在天災不斷、疫病橫行、陰魂不散中,擔心受怕地度過。

轉眼傳位到日本第56代天皇清和天皇,他接受高僧與陰陽師勸請,下詔平反冤案,貞觀5年(西元863年)神儀官卜部日良麻呂籲請舉行初次御靈會。

舉行後的隔年,富士山又噴火了,瘟疫仍在繼續猖獗,顯然怨靈們不願意和解。所以在貞觀11年(西元869年)6月7日,首度從祇園社抬出瘟疫神牛頭天王的神輿,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神轎,聯合當時日本66個稱為「國」的行政區敬獻的,據說可以避邪的長矛,浩浩蕩蕩前往神泉苑舉行更盛大的御靈會。在祭禮上舉行超渡法會、供奉鮮花、奏樂歌舞取悅鬼神,這就是祇園祭的雛形。

根據記載,常態性的祇園祭從天祿元年(西元970年)開始,每年舉行,那時只有豎著尖矛的鉾車。到長德4年(西元998年)開始加入平頂的山車,在御靈會時舉行歌舞、演藝、相撲、騎射、競馬,每逢此時,朝廷都會特准庶民進入神泉苑參觀。

到12世紀半時,各式各樣的風雅藝事、雜技,都加入迎神轎的行列。到室町時代應仁之亂(西元1467年)前,已經有高達58座山車和鉾車參加。

祇園祭成為町眾祭典的轉捩點,是16世紀後半、室町幕府末期,京都發生了宗教戰爭「天文法華之亂」。祇園社決定中止祭禮,但是町民向祇園社強烈反應「即使沒有神事、山鉾還是要巡行」。從此開始,祇園祭的主辦單位從祇園社轉為町眾,負責籌辦的町,也因為祇園祭形成凝聚力超強的地方團體。祇園祭中重要的牛頭天王,本來是外來的神明但是在被信仰的千年過程中,漸漸和日本神道教中的素戔鳴尊合體了。

佛教從西元6世紀傳入日本,被接納後開始盛行一種認同,就是很多日本神道教中的神,其實是佛或菩薩為了親近日本人幻化而成的,這種佛道混同的思維,一直到明治維新倡導「王政復古」時才崩解。「王政復古」是將一切導正回日本神道中天照大神的子孫、天皇為尊的思想。為了讓神道教純正,下了「神佛分離令」,與外來的佛教劃清界線,原本是佛寺的祇園社改成八坂神社,牛頭天王也變為純日本的分身「素戔鳴尊」。

「素鳴尊」我曾經介紹過,就是那位下凡投宿,遭到有錢人「巨旦將來」拒絕,但受到巨旦將來貧窮的哥哥「蘇民將來」款待食宿,賜給「蘇民將來」茅輪護身,躲過瘟疫之災的神。

因為「素戔鳴尊」承諾保護「蘇民將來」的子孫不生疫病,所以祇園祭的護身符是粽子(ちまき)。這粽子不是吃的,是祇園祭時,八坂神社和山車鉾車會所發售,外形像粽子的護符,上面都寫著「蘇民將來之子孫也」,求回去掛在大門上或玄關上,表明這家是得到神恩准保護的。

而「神佛分離令」時,從祇園社,也就是後來的八坂神社中被遷出的佛像,大部分都搬去了我在《京都33祝福》一書中介紹過的大蓮寺。現在在大蓮寺可以拜見原來祇園社的本尊,也是重要文化財的藥師如來,和洛陽第八番的十一面觀音菩薩,還有名列洛陽十二神的夜叉神明王。

現在祇園祭的制度,始於明治初年實行的「寄町」制度,35輛山鉾車各由負責的町管理,後來雖然廢除了「寄町」制度,改為成立「祇園祭山鉾聯合會」統籌,但是山車鉾車的保存照顧,祭典的進行,都是由負責這輛車的町內的會所組織所承擔。

(文/曲培棻老師;圖片來源/PEXELS)

想聽更多日本文化的有趣知識?免費下載「1號課堂」APP立即收聽

7月京都 安撫怨靈的祇園祭_img_1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