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這些相處技巧,讓你不再與父母互相傷害

【父母晚年面臨的失落,比我們想像得還多】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8-07-20

瀏覽數 19,350+

圖片來源:pixabay
圖片來源:pixabay

晚年,是總結之時,是我們與終將結束的此生和解之時。因此,如何面對其間種種失落,顯得格外重要。如同茱蒂絲.維奧斯特(Judith Viorst)在極富洞見的《失落之必要》(Necessary Losses)中所言:「那些失落的經驗,無論好或壞,決定了我們成為怎樣的人,過著怎樣的人生。」

這一生,我們隨時都在面臨失去;隨著年歲愈大,失去的愈多,且各形各色:失去所愛,失去友伴、隱私、獨立、熟悉的環境,失去身體功能(視力、聽力、整體健康、美貌、駕駛能力等),心理功能亦隨之衰弱,尤其是記性。隨著退休的到來,失去了一生投入的工作。當然,最後也失去了生命。

維奧斯特的論點是:「我們在失去、捨棄、放下之中成長,這就是失落之必要。」

這種老者何其幸運,能坦然直視失落,哀悼它們。但並非所有人都如此幸運。有些人窮盡一生,努力建造防禦機制以對抗創傷。對某些人而言,哀悼等同卸下防衛,讓昔日惡魔重現,再度經歷早年令人痛苦的分離——他們無能面對維奧斯特所說各種失落的第一項:與母親分離。對另一些人來說,哀悼某事,無疑是掀開早年傷疤,那是難以承受之痛。如果你的父母屬於難以接受失落的這一類,《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的這一個案例,可以幫助你學到減緩他們痛苦的方法。

以正面的態度接受失落人生來到晚年,多數人已可以承受諸多失落,繼續穩穩地前行。他們當下的反應也許是驚嚇、難以置信、抗拒、封閉、倦怠、生病、依賴性變強、焦慮、憂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旁人的鼓勵,他們學會接受,日漸復原,終至能適應改變後的人生。賽門便屬一例。

【用樂觀面對失去的賽門】

賽門與病妻都已高齡八十五歲,剛從家鄉搬到女兒所居城市的療養院。這是個困難的決定,但他沒辦法;他知道自己無法再像從前那樣照顧妻子。

儘管拋下過往如此令人不捨,跟孩子住近一點卻更重要,必要時能馬上找他們幫忙,他們也省去了很多距離所帶來的不便。賽門勇敢面對,並不時感謝女兒們和療養院所做的一切。他正面看待眼前的改變,安頓好內心巨大的失落感。但不到三個月,更多打擊接踵而至:

結褵六十載的老伴撒手人寰,緊接著他得動一個手術,之後需靠輪椅代步。一個正為老伴傷逝的老人家,要他打起精神樂觀復健,似乎有點過於強求。

然而,賽門很有動力,努力治療。他很願意說出失去太太的悲傷,並從他人身上得到支持。一位社工師鼓勵他藉著回顧過去,好好地審視一生,如實接受,再繼續向前。她還帶賽門出去用餐,聽音樂會,參加演講,這些活動與刺激讓他的心智保持敏銳,對生活維持樂觀。

樂觀是賽門得以復原的主要原因。但他已九十好幾,身體機能又逐步衰退,活動亦日漸受限。儘管如此,他仍能從日常生活中找到樂趣,對人不失信心,樂於接受幫助,遂能充滿尊嚴地走到人生的盡頭。

晚年所面臨的失落

想想賽門晚年承受了多少失落。

• 家,以及家鄉熟悉可愛的環境

• 老朋友們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 獨立性

• 隱私

• 老伴

• 健康

• 行動力

遲暮面臨的失落之多,令人唏噓。我們多半只看到失去所愛之痛,卻沒有意識到其他很多失落也需要好好地面對和處理。對賽門而言,別種失落,使得喪妻這件事更難承受。

你的父母也許正面臨類似處境。有時,失落之間有連環效應:當某人因跌倒或中風而無法行動,可能需要請全天候的看護。這實屬必要,卻也意味此人失去行動力的同時,也連帶失去了某種程度的隱私與獨立。

大部分的人和賽門一樣,會試著接受失落,並尋找適合身體狀況的娛樂活動。有些人自憐自艾,悲嘆年華流逝,體能不再。最難面對生命各種失落的、也是讓成年子女最不知所措的,就是那些終生難以相處者。而即便你的父母屬於這一類,不用絕望。

一旦明白父母長期狀況如何影響他們對失落的反應,修正你自己的態度,就很有機會獲得不一樣的回應。

子女有時會受不了父母不斷抱怨失落,因而相應不理。這是不對的。要用心聆聽。比如說,你那自我中心的母親向來以美貌為榮,當她傷心著風華不再,身為子女的你應以同情和體貼來回應她。如果你的父親因喪失聽力而變得神經質,拿出耐心,找出有效的溝通途徑。

若你那性格負面、總愛指責人的母親,成天批評她剛搬進去的公寓時,不妨想想她失去住了幾十年的老家會是何等失落,再慢慢讓她走出悼念的過程。如果父親不適應養老院,無理得讓你受不了,別逃開,就算他不理你,你也應該努力敞開溝通的大門,讓他隨時有台階下。

不難想見,最難承受的失落要數喪偶,對個性難纏的老人家尤其如此。很多人就是為此前來求助。失去爸爸或媽媽已經夠讓成年子女悲痛了,活著的爸爸或媽媽反應又這麼令人無法招架。請記住:難相處的父母特別難面對失落。

傾聽父母,認可他們的情緒,包括負面情緒,不代表你同意他或站在他那邊,也不代表你對父母不孝。這麼做,只代表你想通了陪伴父母最好的途徑,是不與之爭辯,不反駁,不試圖勸他們走出陰霾。

有時,回顧往昔有助抒發哀痛。你可以找出一些老相本,鼓勵父母談談舊日種種,好的不好的都行,說說戀愛時期到結婚後的點滴,聊聊各個特殊日子。那些過時打扮與泳裝可能會讓你們發笑,更重要的是,可藉此協助父母平衡正負面情緒。

第一,設法了解造成父母無法控制悲傷情緒的成因;第二,不要放棄父母,但也別為其悲傷添加柴火;第三,讓父母參與有意義的活動與計畫。

(原文刊載於2018年6月8日《書傳媒》;本文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