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差點改名「和平大學」 仍堅持「為師為範」

典範大學3〉台灣師範大學 文法商第一名

謝明彧
user

謝明彧

2018-07-02

瀏覽數 24,900+

台灣師範大學校長吳正己
台灣師範大學校長吳正己

本文出自 2018 / 7月號雜誌 LINE是好友還是敵人?

台師大今年在《遠見》最佳大學排行榜的表現亮眼,文法商類50所大學中,排名第一。尤其學術成就方面,不只「中文論文數」擊敗台大拿下全國第一,「專任教師平均中文論文數」更高達近2.5篇,遙遙領先全國各大專院校。

系所調整、降低必修 帶動觀念變革

其實台師大經過了轉型的陣痛。「民國95年師培法通過,所有大學都可以培育老師,那是台師大成立以來最大的衝擊,卻也是轉型的起點,」台灣師範大學校長吳正己回憶,過去提起師範大學,一般人的印象就是「學生念書免費,畢業後都當老師」,但當師範體系不再是老師唯一的搖籃,看著學校在志願排名上不斷滑落,未來要怎麼走?

「那時甚至討論過要不要改名『和平大學』(台師大位於台北市和平東路上),徹底拋棄『師範』兩個字,」吳正己笑說,但後來調查發現,師大學生任職於教育產業的,只有30%,真正拿到教師執照的,更只有15%而已,「我們70%的學生都在產業界,不也是在各行各業、為師為範?」因此決定留下「師範」兩個字,致力於創造科技與人文的匯通匯流。

但轉型,難免遭遇內外碰撞。第一關,是破除系所名稱的刻板印象。以「資訊教育學系」為例,授課內容和他校的資訊科系相去不遠,「但光是名稱有『教育』兩個字,學生家長選填時一看到就跳過,」但改名又會引發系所老師與畢業校友反彈。

於是台師大先在教育學院成立「資訊教育所」,把師資培育為主的「資訊教育系」送入旗下,另外再在理學院成立「資訊工程系」。

新成立的資工系,不只可以有效運用過去資教系師資,又可以和其他學校競爭優秀學生,「這就是讓阻力最少、效益最大的漸進式改革。」

第二步,則是破除過去師培本位主義。吳正己要求每個系所,都要為自己定位一到兩個新特色,而且這個特色,是否可以和校內其他哪些科系做實務上的連結?例如藝術或運動系所,是否可以和理工、資訊合作,創造不同的跨領域?

落實作法是要求各系所將必選修從過去90幾學分,降到75學分;並要求老師除了本門必修課外,還得加開選修課。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降低必修學分,等於要系所老師重新思考,「我領域真正的核心重點是什麼」;加開選修課,則是讓老師往外理解別的領域,創造新連結。學期末,還有課程意見調查表,兩次低於3.5分,老師就會被強制調課。

過去的師培師資,台師大也非拋棄,而是成立師資培育學院,讓擔任各科教材教法與教學實習等師培教師,跨領域進行教學研發。

「『師範』可以是包袱,也可以是優勢,我的作法是『保留品牌名稱,但改革品牌形象』,」吳正己總結說。

>>馬上看【2018台灣最佳大學】完整排行榜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