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台中的靜宜大學,在2018《遠見》最佳大學排行榜中,比起往年,是進步最明顯的學校之一。尤其在國際化方面,「國際合著論文比」排名第七,「國際教師數比」排名第八,「本國學生出國交流人數」和「國際學生數比」更高居全台第四,一年出國交流學生人數突破600人,帶動靜宜搶入文法商前十強。
靜宜是1920年由美國主顧修女會創辦,當年那些修女飄洋過海到中國,實踐「服務與愛人」的理想,「所以『人文關懷』與『國際化』,一直是靜宜的DNA,」靜宜大學校長唐傳義說道。
改造大一國文 培養自我發掘探索力
靜宜所有大一學生,都必須上一堂有關生命反思的「閱讀與書寫」課,這是靜宜以「人文關懷」出發,對大一國文所做的改造。
學生必須先進行指定閱讀,然後寫下某段生命歷程,透過自我探索,認識自己,用共好利他的方式,替未來加值。
這堂課乍聽只是個「生命教育」,但在書寫過程中,學生為了把事情脈絡說清楚,會檢視自己為何有哪些行動,而這些行為又將帶給自己和別人什麼樣的影響,「這是一個反省的過程,靜宜希望每一位學生在大一時都能做到,」唐傳義說明。
唐傳義津津樂道的說,有一位資傳系男同學,在閱讀與書寫課中,發現自己對生命省思的感動,參加了學校內的「PU TALK小論壇」,創作了一個18分鐘的短演講。之後,他進一步運用資傳系所學到的各種數位技術和資源,不斷修正、精進,最後完成的作品,得到了TED大獎。
靜宜也是「國際交換學生計畫」(ISEP, International Student Exchange Program)中的大學,這計畫涵蓋全世界約340多所學校,靜宜是台灣唯二學校,加上靜宜在歐美澳亞還有約235所姊妹校,學生要出國交換,選擇非常多,加起來就有近600所。
這麼多學校,學生該怎麼選?靜宜已將學校區分成「經濟實惠型」「專業加值型」「學術精英型」「就業實習型」等,學生對於為什麼要出國、要選擇去哪裡,就會有比較明確的概念。學校再協助盤點學生的語言能力、經濟狀況、未來職涯希望,就能幫學生找出最適合的選擇。
唐傳義舉例,有一位企管系學生,來自單親與弱勢家庭,原本很難完成出國的夢想,但學校利用ISEP會員學校只要付本校學費,其他費用一概全免的優惠,先把這位學生送到美國愛許蘭大學(Ashland University),一年後他又申請到美國哈佛大學的HR Project,成為該計畫唯一一位出身自台灣私校的學生。
活用創校近百年累積的人文與國際底蘊,靜宜期望幫助學生施展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