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國家之競,優勢之爭

李明軒、邱如美
user

李明軒、邱如美

1996-08-15

瀏覽數 18,100+

國家之競,優勢之爭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6 / 9月號雜誌 科技巨人整隊上陣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波特六年前撰寫「國家競爭優勢」時,沒有人相信當時如日中天的日本產業會在隨後而起的泡沫經濟中載沈載浮,毛病叢生;德、法等歐洲經濟大國擋不住失業浪潮,悄悄地在勞工政策上改弦更張,不再堅持絕對保障勞工的觀點;而當時看來一無是處的美國經濟,竟然再度抬頭,成為各國「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的參考模式。

同樣地,就在這短短六年中,曾經與台灣並稱「瑜亮」的韓國,如大宇、金星、三星等財團,已經順利成為國際企業的重要成員,打出國際品牌氣勢;台灣本身卻在一場股票、房地產狂飆的金錢數字遊戲中,提早掉入富裕經濟陷阱,並且在瑞士洛桑的國際管理學院(IMD)的國際競爭力排名上大幅滑落,陷入苦苦追趕的尷尬。

對於這些彼此看似毫無關聯,並且戲劇性的變化,有心的讀者可以藉「國家競爭優勢」理出它們的發展脈絡,並得到合理的解釋。

與各種討論國家競爭優勢的論點比較,波特對國家競爭優勢的看法簡單而實際。他認為:國家富強的前提是產業要發達,產業發達又源自企業的競爭力表現,因為國民生產力的高低是由企業的表現帶動。這個思考也是他過去長期研究的精華。

轉換的優勢

要討論一個國家的競爭力表現,波特的作法是檢查這個國家在一定時間內,各項產業在國際市場的消長,進而運用鑽石理論探索造成某項產業或產業體系崛起或式微的原因。

所謂鑽石理論,指的是國家的生產因素、需求條件、支援與相關產業、企業策略、結構與同業競爭、機會與政府等因素的互動運作關係。波特將它們稱為國家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在經濟學中,生產因素一般指土地、勞動力與資本,但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波特對生產因素做了更深人的研究與更精確的解釋。例如,國家擁有充沛的天然資源固然是種競爭優勢(如澳洲),但是在國際競爭中,高級而專業化的人力資源可能更重要;同樣地,國家缺乏某些初級生產因素(如低廉工資)時,這種不利現象也可能轉換成產業升級的動力與壓力。

國家競爭優勢的第二個關鍵要素是國內市場需求。波特認為國內市場大小與國家競爭優勢並沒有必然關係;相反地,如果能激發企業競爭,搶先發展高級與精緻的產品,領先國際市場趨勢,木國市場即使規模不大,照樣可以形成產業的競爭優勢。

國家競爭優勢的第三個關鍵要素是,支援性與相關產業的表現。對波特而言,能持久的企業絕對不是單槍匹馬上戰場的。決定企業在國際舞台競爭的成敗,除了本身努力與條件,還要看國內相關產業的「後援」表現。產業能夠體系化,不但有彼此拉拔效果,甚至能轉換成其他國家無法仿效,也無可取代的競爭優勢。

第四項影響國家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是,企業策略、結構與同業競爭。前面提過,在波特的思想核心中,企業是創造國家財富的基本單位,企業體也是民族性的展現。民族性格不同,企業經營與競爭的形態自然也會有所不同。比方說,了解義大利人重稅血緣、鄉土的特質,自然不意外該國以家族為核心的中小企業最有競爭力。相反地,德國民族嚴謹、重紀律,產業發展自然傾向保守的精益求精作風。

另外,機會是影響國家競爭優勢的變數。在「國家競爭優勢」中,波特回溯各國產業在時間長河中的發展,明顯發現戰爭、天災人禍或重大發明等大變動,產業雖然不能預見,如何因應卻很重要,結果也將影響到國家競爭優勢的表現。

最後一項變數是政府。如同「機會」的作用,在國家競爭優勢的發展中,政府也是一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角色。如果政府能在適當時間,推動適當政策,可能對產業發展形成雪中送炭、畫龍點睛的神效;反過來說,如果政府一味干預或放任,它本身即是國家競爭優勢的負數。這種動態的定位使波特在堅持自由放任與高舉產業政策大旗的兩個極端中,走出更貼近現實的觀點。

從鑽石理論關鍵要素的歸類與定義來看,波特對產業與國家競爭優勢的思考絕不是「純經濟」,而涉及更複雜的政府效能、法律、教育、民族性、社會價值等「非經濟因素」層面。透過鑽石理論,每個國家也可以很清楚發現本身的特色所在,進而思考產業發展與競爭力應該如何補強。

例如,應用這套理論去檢驗瑞士這個國家,國小、多山、人少的瑞士並沒有一般大國天然資源充沛、市場龐大等有利條件,但是瑞士人卻能利用位居德、法、義大利等強國之要衝,使用多種語言(生產因素),政治中立(政府)等特質,發展出有利於商業貿易發展的國家競爭優勢。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對波特而言,瑞士的成功絕非偶然,國家與國家的競爭也絕非零合遊戲。每個國家要著力的乃是根據本身「競爭優勢」的條件與表現,發展最符合成本與差異化的路線。只要路線正確,國際市場不必然是你死我活的羅馬競技場,而是既競爭又互補合作的進步新世界。

但是,在風雲變幻的國際市場競爭中,搶到領先群或獨領風騷的國家卻未必都能持續,問題又出在哪呢?波特根據前面提到十個國家的表現,發現國家競爭優勢的發展足有階段性的特色。因此,他也提出競爭優勢發展的四階段說。

所謂「四階段」,主要是指生產因素導向階段、投資導向階段、創新導向階段與富裕導向階段。波特認為,從產業到國家經濟的發展,開始時必然是從生產因素最具優勢的領域切入。每個國家的產業要從無到有,所循途徑不外開發天然資源,廉價勞動力。成本競爭固然是處在這段時期的國家的「競爭優勢」所在,但是依賴簡單形式的生產因素,也會限制國家進一步提升本身競爭優勢的能力,一旦遇到成本更低廉的國家加人市場競爭時,既有的競爭優勢就出問題。

初步的國家競爭優勢建立後,只要政府帶著企業繼續投資、塑造產業發展氣勢,國家競爭優勢就會轉入投資導向階段。從競爭形態來看,處在這階段的經濟特色是,企業不僅應用外國科技,也努力進行內化與改良的動作。廠房、設備、人力、資訊等方面的投資是必要條件。

操之在我的選擇

處在投資導向階段的國家,競爭優勢比較扎實但仍有風險。如果產業投資與資金流向錯誤,保護政策鬆綁過緩,政府不能抗拒利益團體壓力,舉國上下的努力仍可能功敗垂成。在波特的觀察中,絕大多數國家正是因為跨不過這道門檻,無法形成更有力的競爭優勢。

國家一旦走過投資導向階段,迎面而來的就是產業升級與精緻化的創新導向階段。這個階段的特色是,產業迅速擺脫勞力密集、簡單加工型態(後者大多移出海外),享受創新產品與差異化競爭的優勢,進而帶動其他關聯產業發展競爭力。競爭優勢開始在產業體系內部進行深化與水平型態擴散。

創新導向階段的其他特色是,高級服務業開始蓬勃發展,競爭優勢更加精緻化,政府則逐漸調整角色,施政強調培養高級人力,強化基礎建設,訂定更進步法規等支援性活動。當國家走到這個階段,國民所得不斷提高,經濟也呈良性循環。

弔詭的是,社會財富累積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是國家競爭優勢出現危機的時刻。波特將這個時期稱為富裕導向階段。富裕導向階段是國家競爭優勢的衰退期,原因是處在這個階段,企業、投資人,乃至於整個社會的價值都在轉變。尋求保護、追逐財富與金錢遊戲的動作取代投資、競爭與創新的努力。原本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在不進則退的情況下逐漸萎縮,貧富差距也逐漸拉大。國家經濟雖不至於一夕瓦解,甚至還能拿出漂亮的帳面數字,實際上卻在慢性衰退中逐漸崩壞。

富裕導向階段的特色是,自滿、保守、抗拒變革、追求穩定。人民的注意力從經濟發展轉為非經濟的社會價值,卻又忽略既有財富並不足以支撐財政需要。在波特的觀察中,曾經富甲天下,有日不落帝國之稱的英國,日前正處於富裕導向階段的痛苦沼澤中。

強調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社會,是否真如經濟學大師熊彼得所吉,「創造毀滅的過程?」(proces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面對這個問題,波特的態度是樂觀的。

「雖然不是所有的企業或國家都能走上成功之路,但是它們的機會確實存在。」在近二百頁的「應用篇」(全書最後一篇),討論企業、政府與國家如何因應形勢、制定策略、創造競爭優勢後,波特指出,「經濟的成功,先決條件是做與不做的選擇。這種選擇權最後還是操在每個國家和企業的手中。」

「國家競爭優勢」所提供的正是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例證以及「操之在我、選擇性競爭」的思維方法。

(李明軒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邱如美為世界新聞傳播學院新聞系講師)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