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力指標,用它設定一個中長期努力目標,有凝聚力量的作用,但目的並不應是設在把指標弄好。重點是,我們知不知道我們在做什麼?
發展科技島的意義是在維持一個有創造力的環境,讓國內人力、物力、財力,甚至國外回來的人,都願意留在這裡。如果台灣各地都如此蓬勃發展,不一定要在哪裡設園區,給它充分發揮空間,就自然會發生。
科技環境可以一直持續改善。多年前,我剛回國到國科會時,要求一點點訓練經驗的人才就很難了。但是今天,國科會對科技環境的定位,質和量都已經不同,可以開始大格局思考。我們有可能、也有能力凝聚這樣的資源。
國科會最近要召開第五次全國科技會議,對科技環境,我想有兩個改善方向可以著手。
一是整合科技資源。四百多億台幣的公家科技預算,民間也還有四、五百億,整合起來力量還是滿大的。
運用國科會委員會這個既有管道,應該可以做點事。委員都是相關部會首長及學者專家,過去卻末像經建會一樣發揮功能。
我們可以做成科技方面的經建會。國科會有三個主要功能:行政院的科技幕僚、支援大學研究發展經費、管理新竹科學園區,過去多偏重後二者,因為這兩者是線上工作,像個「部」的樣子。但卻長期沒做好委員會之幕僚任務。其實這個工作,比之後兩者的重要性,有過之而無不及。
委員會並沒有擴權,只是將應有的功能發揮,我已經和楊世緘政務委員有充分共識,並也獲院長同意。其他像李遠哲院長、大學校長、三黨科技立委,對此也都表贊同。所以透過委員會溝通協調機制,做資源整合,應該可以一試。
有關科技環境長期的資源規畫,如果大家談好,變成委員會決議,只要院長批了,不就落實了?
另外,我們還要持續穩定科技投入面的成長,並爭取更多的資源。
譬如經濟部國營事業的研發經費,按規定應按營收一定比例撥出投入,但是他們常常沒有達到目標。因為他們收入很多,有時候撥出的經費也未用完。
我們一直想拉高企業占全國總研發經費的比例,成效卻始終不好。如果我們能爭取到國營事業一些研發經費,由他們出錢,和我們共同推動一些研究計畫,真要從指標的觀點看,不正可以把企業研發比例指標弄上去?國營企業應該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科學只有好的科學或壞的科學,沒有所謂純學術或應用之分。只要不是假應用,也應得到好的支持;次的,就不必浪費太多資源。
很多科技領域,已經不是「不這樣做,那樣做也好」的問題,常常是非做不可。所以應該給予科技領域更高的競爭度,求質的提升。
(許彩雪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