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眾所關注的教育改革
教育是一切的根本。從國家的強弱、企業的盛衰、到個人的榮辱,無一不受教育直接與間接的影響。有哪些文盲眾多的國家會富強?有哪些輕視訓練的企業會成功?有哪些沒有教養的人會得到尊敬?
半世紀以來,台灣之能形成今天這樣一個開放、多元、小康的中產階級社會,家庭的重視教育及政府的普及教育,是二個催生的主流。
就像四十年前的土地改革一樣,再成功的政策,隨著主客觀因素的變化,必須改弦更張。目前最受到知識分子關注的即是教改會,它的改革方案及以後的推動,肩負起了大家殷切的期望。
教育改革的基本前提,是要透過鬆綁,呈顯活潑、多元、創新的面貌。教育當局應當鼓勵實驗性與開創性的辦學,不能再局限於統一規格,沿襲所謂「教育部大學」。
(二)公開招募「捐款的額外學生」
面對教育改革的多元性,容我以關心教育,但不是教育專家的身分,提供一個學校增加財源的建議。這個建議是在沒有一個學生會受到傷害,而大多數師生可以受益的條件下,來增加財源。這個建議可稱為「公開招募捐款的額外學生辦法」(簡稱募捐生辦法),一些初步的構想如下:
1.目的:減少政府負擔,增加學校經費,以此提升教學品質,改善學習環境。
2.方法:(1)凡參加聯招入學考試,分數達到一定標準者(各校可自行決定此一標準),始有資格參加進入理想中大學「募捐生」的「投標」。(2)每一學校之科系,除必須招滿教育部核定之學生人數外,經全校校務會議(應包括教授與學生代表)通過,得於某些科系增設「募捐生」若干名。受設備之限制,醫科及工科等較難實施;文法理科等實施較易。
3.說明:例如某一國立大學在二十個科系中,於教育部核定之名額外,另招「募捐生」每系五名,共一百名。符合資格之學生家長可以參加公開投標,如其中得標最高者,願意捐贈新台幣二千萬,得標最低之第一百名,捐贈五十萬。如果一百名募捐生之總捐款為二億,則此國立大學就可以此經費增聘師資、添置圖書、學生宿舍與活動中心等設備,甚至設置清寒獎學金。
(三)幾個爭論點
習慣「社會公平」論者,對上述辦法立刻會表示反對。其理由是:有錢人的子弟可以進好大學,窮人子弟則被摒棄。這個說法正指出社會的殘酷;「公平」的方式」不一定帶來「公平」的結果,「最公平」的聯招祇認考試分數,不認家庭環境。過去資料顯示:考進國立大學者,常常家庭所得高;考進私立大學者,常常家庭所得低。這種「公平」的考試,帶來「公平」嗎?
再進一步來說,真正的窮人子弟早就在國中畢業以後輟學打工,從沒有享受到政府對國立大學採取低學費政策的恩惠。這裡需要重複指出的是:如果清寒學生本身優秀,他原本就有公平的機會考入國立大學,無需靠投標方式。募捐生的名額是額外補加的,沒有影響到原有的名額。
也會有人認為:富人可以為其子女購買文憑,窮人則不能,我也不同意這個說法。首先,這個子弟必先要在聯招中考到一定水準,不是再差的成績都可以參加投標。他所得到的是從一個較差科系轉到較好科系的機會。更重要的是:這位富家子弟所得到的是一個入學的機會,不是畢業的文憑。如果成績不好,就像任何其他學生一樣,會被淘汰。
如果再有人--特別是教育界--反對,認為這是教育素質的墮落,把大學文憑公開標售,那更是一個不正確的論點。事實上,它會有助於教育品質的提升。歐美一些著名大學,常常在雙方默契之下,接受成績稍差,但承諾捐贈(校友)的子女入學。他們的理由很資本主義:沒有足夠的經費,如何辦一流大學?即使收了近百名不是一流素質的學生,但因為他們家長的捐款,增加了培養近萬名一流學生的機會。
此外,一些衍生的技術問題,都不難處理。萬一有一些著名大學的熱門科系,故意在聯招時減少名額,以容納較多的「募捐生」,則應對的方法可規定,再熱門的科系,募捐生不能超過該科系在聯招招收總數十五分之一(或其他比例)。我希望,不要因枝節上的爭論,就遽然否定一個值得實驗的建議。
(四)鬆綁後的可能
本文中的建議,一些也不革命性。遠在十多年前當郭為藩先生擔任師大教研所所長時,我曾在他的暑期講習班上提出過。當時約有三分之二聽講的二百位中小學校長及教務主任都不表同意。現在事隔多年,這些行政主管們發現經費拮据時是否有些改變?
「募捐生」的辦法乍看好像是專為有錢人設計的,事實上,祇是因勢利導。在市場經濟運作下,我們就要想出各種辦法,讓有錢的人樂意多出錢,使他們自己得小惠,別人得大惠。透過徵稅,他們會大聲抗議:「不要殺雞取卵」;透過類似這種辦法,他們不僅心甘情願,而且爭先恐後,要花幾千萬來「得標」。
即使在我這種粗糙的構思下,一些學生多了讀好學校的機會,卻沒有一位學生損失了他們原本擁有的就讀機會,而學校同時增加了幾億的捐款收入。這個務實的想法,再經過社會各界的討論與修正,不正就是教育鬆綁以後的一個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