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五個重點」看出地方再生的真正成功案例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8-04-20

瀏覽數 14,050+

「五個重點」看出地方再生的真正成功案例
 

在尋找地方活化的「項目」時,許多地方政府或參與地方活化的團體,會以中央政府發布的「成功案例集」為線索,然而面對這本成功案例集時萬萬不能大意。

地方活化事業的成功案例,大致可分為「民間主導案例」與「行政機關主導案例」兩大類。比起民間的案例,對後者必須更加小心,因為其中隱藏著不少「偽成功案例」。

為何政府要做「重點事業」?

「政府」在推行新的地方政策時,可以說一定會推出「重點事業」。

因為,這樣能成為全國的範本,為什麼地方需要該政策呢?如果沒有能具體顯示的材料,就會受到「我們真的需要這種政策嗎?」的質疑,無法編列預算。也為了顯示政策的有效性,政府有時會採取的方法是:先選出符合政策理念、引人注目的地方政府活動,以稅金重點式支援,讓該政策看起來頗為成功。這時所誕生的,就是「官方打造出的成功案例」。

這種方法的重大問題在於「成功」僅限於投入預算的短時期,此後失敗的話就會成為地方的重擔,無論財政面或政治面,都造成巨大的扭曲遺毒。

再加上以「成功案例」被加以報導,全國各地的人來視察參觀,將「實際上失敗的事業」誤認為成功,許多地方再加以拷貝,就這樣出現了「全國規模的連鎖失敗」。

岡山縣津山市、青森縣青森市為什麼會失敗?

那麼,「官方打造的成功案例」有哪些失敗之處呢?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以地方中心區的再生為目標的「中心街道活化」政策。

我們地方創生聯盟,將實際上已失敗的「官方打造成功案例」整理成「這城、那鄉的失敗例墓碑集」,從中挑選出兩個都市來介紹。

失敗案例一:岡山縣津山市的「ALNE津山」

第一個,是岡山縣津山市。

當「中心街道活化政策」開始實施時,津山市以「五百公尺核心的地方建設」為概念,席捲一時。這項地方建設事業的象徵,就是「ALNE津山」這座巨大的複合設施。除了接受國家支援,所謂「在中心區打造複合型再開發設施,讓都市機能集中化,對今後的市中心街道活化是有效的」的說法,被認為是在全國成功的先進作法。然而,實情卻是這項超巨大企畫案花費了高達兩百七十億日圓,當然無法光憑當地力量來開發,因為國家與特殊法人,投入了資金及補助金等高額稅金,才建成了這座「用蠻力蓋起的設施」。這項設施在開業後被發現工程款未被支付等問題,馬上就露出問題。僅靠遠低於計畫的租金收入,第三部門的經營者無力回天,開業後持續虧損,最後惡化到必須依靠地方政府支援的狀況。

結果,地方政府收購了部分商業設施,借此進行財政支援。然而,此案件最後發展成市長卸任的騷動,為地方政治帶來混亂。

失敗案例二:青森縣青森市的「AUGA」

另一個案例,則是青森縣青森市。

二○○六年市中心街道活化法修訂時,青森市與津山市同被介紹為「緊密城市(Compact City)」(註一)的成功案例,該市政策的核心複合設施是「官民合建」的AUGA,高樓層為圖書館等公共設施,低樓層為商業性設施。AUGA雖然活用了各種支援制度,集資一百八十五億日圓建造而成,卻同樣是租金不及當初的計畫,開業以來持續虧損,經營困難。

結果,為了防止破產,二○○八年青森市購入了營運公司的部分債權,支援經營,其後,推進這項政策的市長落選。經營重建計畫幾經修正,業績仍不見好轉,該事業無力償付債務也看不見出口。於是,最終走到市長以AUGA問題為由,發表辭職消息的一步。

這兩個都市,有一段時期出現在各種成功案例集當中,也有新聞媒體報導,當時來自全國的視察參觀絡繹不絕。都市機能如何集中、地方都市如何再生,這些「故事大綱」都沒有錯,然而最後做的如果是「中心街道上動用財政的大型開發」,不過是將昭和時代擴大經濟時期適用的方法複製到現代來罷了。

這些都市的活動,隨著敗跡顯露,媒體的露出漸漸少了。時至今日,任何成功案例集、媒體上都看不到報導。當然,將這些失敗案例收集起來的官方資料也是不存在的。

換言之,失敗案例存在的事實,被抹滅了。

從失敗中學到的事為何不傳承?為何不共有?

接下來,嚴重的問題從這裡開始。

這些失敗事業所造成的負債,及每年需要高額維持費用的建物本身,並未從地方消失。也就是說,它們繼續留在當地,而市民必須持續負擔這些費用。結果,最後嘗到惡果的是市民。換句話說,別說是活化地方,這些設施反而增加了地方的負擔,成為造成地方衰退的原因之一。實際上,青森市在AUGA上花費了兩百億日圓以上的市稅,有兩位市長為此辭職,招來政治混亂。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更令人困擾的是,由於政府方面的人事異動頻繁,失敗案例幾乎沒有被傳承,現在的負責人不清楚過去的失敗,有時甚至會發生「事故」,錯將原本應該已被消除的失敗案例,介紹為成功案例。

我們本來就應該整理失敗的案例,學習與面對「為何會失敗」這件事。這麼做,不是在批評個別的都市,而是為了不讓其他地方重蹈覆轍,藉由整理過去的失敗,將所有過程與大家共有。

因為下一個失敗的,可能就是自己。

然而,從行政機關的立場,對組織或個人雙方而言,積極公開過去的失敗並沒有好處,失敗案例的存在被抹滅(或忽視),在沒有被傳承的情況下就宣告結束。

今日,在日本全國盛行的地方創生政策中,也介紹了形形色色的成功案例。當然,其中也有許多活動是經過地方人士長年努力而獲得成果的,但其中也混雜著官方打造的成功案例,與偽成功案例。

傷腦筋的是,完全依靠國家資金或補助金等「蠻力」的事業,與正視市場的踏實事業,被拿來相提並論。在地方第一線推進事業的人,必須能區分其中的差別。

分辨真成功與假成功的「五個重點」

遺憾的是,就算批評「成功案例」與「官方打造的表面成功案例」被混為一談,現狀也無法立即改善。

既然如此,先決條件就是「自我防衛」。我會藉由關注以下五點,來判斷案例。

(1)初期投資是否不以國家資金或補助金為中心,而是活用投資與融資?

(2)推進的核心事業,是否成為商品或服務有銷售貢獻,決算是否獲利?

(3)事業是否達五年以上,持續地做出成果?

(4)領導者是否不用漂亮的故事包裝,而是用數字說話?

(5)到當地做一日定點觀測,自己是否實際感受到變化?

例如,只要貫徹前述的(1)、(2)觀點,對於先前介紹的兩個案例,看到從被介紹為成功案例的階段起就出動財政的開發,隨後的經營虧損,就能看出問題。要立即看穿那些表面以成功案例橫行無阻的「危險案例」,這是方法之一。

我個人除了投資也經營不少地方事業,經營者若是隨錯誤的成功案例情報起舞,會是致命的問題。正因如此,我會盡量到各地,接收實際情況。同時,與夥伴共有這些現狀。

實際推行地方事業,並非只有美談,也沒有那種一次就能讓地方戲劇性再生的活動。事業幾乎都是踏實、小規模的。當你看到介紹中出現過度美好的故事,或「一口氣就活化鄉鎮」這樣的句子,最好抱持懷疑。如果這麼容易就能讓地方再生,沒有人需要這麼辛苦。

換句話說,在觀察地方各式各樣的案例時,需要適當的懷疑能力。懷疑外部情報、轉換為自己的鄉鎮該如何做的思路,自行改正錯誤。我認為這種實際感受才是真實的。

現在,要打造一個能永續經營的地方,重要的不是大成功而是不要經歷大失敗。重要的是不隨其他地方的成功案例起舞,在自己的地方,傾注力量於一步步地誕生、一點一滴地培育踏實的事業。

註一:西方國家的都市政策,為了防止都市發展往郊區蔓延,侵蝕農地或綠地,主張都市成長與其往外擴張,不如增加原有都市區域的密度,例如針對都市中的閒置用地再開發。

「五個重點」看出地方再生的真正成功案例_img_1

本文節錄自:《地方創生:觀光、特產、地方品牌的28則生存智慧》一書,木下齊著,張佩瑩譯,不二家出版。

圖片來源:pakutaso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