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真實生活的一面,養成一個健康、快樂的學生,培養他仁慈、關愛、友善的能力。」--內湖高中校長林煇
週六走進內湖高中的校園,迎面盡是一個個漾著笑意、穿著便服的學生,若不是臉上末脫的稚氣和在走廊上拿著掃把嘻笑玩鬧的模樣,會誤以為到了一所大學。
設校之初,校長林煇以校風自由的師大附中為藍本,希望建立一個開明活潑的高中。為了達成目標,這個毫無傳統可遵循的學校,決定先從外在來解放學生國中三年來禁錮的思想。
籌備兩年,創校八年的內湖高中,現在仍是台北市唯一一所體育課可以直接穿體育服、週末穿便服、制服上不繡姓名學號的公立高中,這在當時連私立高中職也備受震撼。七年前學校舉辦舞會,校長攜全家人參與、開舞,並允許外校生參加的舉動,更是直接衝擊到前三志願的明星高中,「內中能,為什麼我們不能」的聲音,在各個學校嚷得震天價響。
內湖高中在第一年招生時,由於校舍尚未完成,學生必須在國中「奇讀」,再加上一個全新的學校在北區聯招排行第七、第八志願,學生普遍有「不如人」的感覺。因此學校透過種種措施,除了鬆綁學生的心靈之外,也希望藉由引起各高中對該校的注目,進而幫助學生增加對學校的認同及找回自信。
三年級師生在畢業典禮的「水球大戰」,現在已經成了內湖高中最大特色,但最早第一屆畢業生打水球還得「偷偷摸摸」。演變至今,發展成整片操場、數萬顆水球、高三學生參加,及不准攻擊頭部的安全規則,一場水球仗下來,上至校長、下至學生個個都是一身濕。
每天玩一點,讀一點書
當初這些被外界批評為「作秀」的活動,如今看來並非毫無道理。穿便服是讓高中生每週有一天「像個大學生」,自己選擇穿什麼上學。不繡學號姓名,訓導主任褚宗偉解釋是信任和尊重學生,同時「逼」著老師和訓導人員去認識每一位學生。至於畢業典禮的水球戰,雖然在林煇的口中是,「玩水消暑、順便澆澆操場草皮」,事實上卻有助學生放鬆為了準備聯考而緊繃一整年的心情。
社團活動,是另一個培養學生信心的管道。全校三十多個社團,較之建中、附中,並不算多。但是家長的想法中,新高中應該花更多時間在升學率的衝刺,而非課外活動,連學校老師也持相同的看法,深怕活動太多危及升學前途。看起來一向大剌刺的林煇,其實並非毫無壓力,第一屆畢業生聯考時,私下緊張地和教務主任說;「升學率有過五0%就好了。」沒想到竟有七0%以上的表現。林煇形容伯已是「心裡一塊石頭落了地」,家長也開始有了信心,「學生應該每天玩一點、讀一點書」的教育理念從此便大膽地推動起來。
校方的立場是鼓勵一年級參與活動、二年級淡出、三年級專心學業。被學生暱稱為「煇哥」的校長林煇,也曾經當過介壽國中這種明星學校的校長,深深了解學生在國中三年來的辛苦與壓抑,所以他公開和一年級學生說:「盡量去玩,只要每科都及格就好,」 直到今天,開放的較風有時候仍使得學校夾在家長和學生之間左右為難。曾有學生因為交往異性朋友及參加社團,與家長意見不和,鬧到離家出走,結果出動導師、校長一起「宴請」家長和學生當面溝通。後來這位「叛逆小子」考上東吳大學,現在就讀北京大學醫科,準備「乖乖」繼承父親的醫院,
目前學校對於課業活動孰重孰輕的爭議,已經發展出一套折衷之道:凡是參加社團都必須有家長同意書,社團負責人的學業要「列管」追蹤,一旦成績明顯退步就停止職務,高三則退出社團。
主管社團活動的訓育組長陳金貞認為,學生參與社團可以學習到活動的策畫執行、經費的運用管理,及同學間的協調合作,「都是教育的一部分,學到的不會比課本少。」
「要念書也要玩」,似乎成了內湖高中另一個校訓。月考剛過,排球場上是一隊隊冒雨比賽的學生,濕漉漉的髮梢下是紅冬冬的臉龐,視聽教室內則是一層層擠滿了來觀看全校第七屆「窮嘶盃」卡拉OK大賽的學生。
開心最要緊
一群高三學生,正吆喝著要為班上同學加油去。笑聲朗朗的十幾歲年輕孩子面臨聯考,仍是一派自信滿滿,「一定考上的嘛。」高三學生吳大衛老成地說道:「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考不好,也是選擇玩的後果。而且人際關係很重要,書還有機會再讀。」
今年畢業,自稱考不上就要當兵的沈建樹說:「玩就要玩出自已的一片天,可是在聯考時也不要自己找藉口,認為因為我們會玩或是當初本來就不如建中、附中的學生,所以考得比他們差是應該的。」去年在國中生參觀學校時,他被一位家長問到:「你們學校好不好?」,當時他講了一句同學之間傳誦的名言:「學校好不好沒關係,玩得開心最重要。」
林煇雖然身為校長,對於升學率卻抱著開明的態度。他不避諱地言明,在聯考制度下,絕大多數學生選學校都是一層層「刷」下來,他不會要求升學率耍超過前三志願,「我才懶得和建中、北一女比。」今午六十歲的林煇不將眼光限於升學率的追逐,他對於學生的期許,正如新生訓練時他教給學生的第一個觀念一樣:「你們是一流的學生……除了知識以外,還要懂得負責、合群、友善。」
內湖高中不論是穿堂的地板或是教室外的牆壁,處處都可以看到各班充滿創意的拼貼壁畫。去年校慶,學生在學較大玄關的地上,把校徽改成了一個跳動打球的人形,學校覺得有創意一直保留至今。基於學校是為學生設立的觀念,每個班級都可以提出設計企畫案申請,只要有創意,學校就會撥一塊公共區域供其發揮,甚至補助經費,而整個校園也因此充滿了色彩繽紛的朝氣。
相信學生,學生就會相信自己的能力;尊重學生,學生就會懂得為自己行為負責。這所新興高中就這麼一步一步,先從外在改變學生刻板形象,再用尊重與信任讓學生充滿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