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改革開放至今40年,當年台商西進第一站就是珠江三角洲。而在騰籠換鳥、勞工保障之下,不少台商轉進內陸城市或東南亞。留守奮戰的台商,紛紛已完成換羽工程,盼再度翱翔珠三角!
你是否聽過「神鷹重生」的寓言故事:神鷹活到一定歲數,不是換羽重生,就等死。
換羽的過程,異常痛苦,神鷹得找一處隱蔽場所躲起來,儲存好食物(通常是腐肉),先擊打岩石拍掉長喙,再以新長出的喙,拔掉老爪甲,再用新生爪甲,拔掉原來的羽毛。經過數個月的淬煉,神鷹才得以煥然新生,繼續翱翔天際30年。
在珠三角設廠20年的台商、傑騰造船總經理陳弘文,總以「神鷹重生」比喻自己在中國大陸的艱苦奮鬥,期待再度騰飛的時機到來。
個人的故事得先放在大時代背景裡看。
大陸改革開放,以靠近香港的珠三角為開放先鋒,多數台商都是從這裡,開啟進軍大陸的第一站。至今改革開放滿40年,珠三角已經歷多次產業結構轉型,讓台商經歷了一次次驚心動魄的淘洗。
面對經營環境的變遷,就像「神鷹重生」故事一樣:鷹老了,要痛徹心扉獲得新生還是就此滅亡?
案例1〉傑騰造船
挺過業績墜崖 自創品牌迎春燕
1997年創立的傑騰造船,分別在1998年東莞、2000年珠海各設造船廠,是珠海出口遊艇的傑出製造商。傑騰的產品線涵括小至一艘造價40萬美元的小艇,到700萬美元的豪華遊艇,總計已出口400艘至世界各地。
只是,好景在2008年後,一去不復返。
那一年,全球發生金融海嘯,導致歐美豪客財富縮水,購買力下降,全球遊艇廠因此大量倒閉,中國出口疲軟。陳弘文以「L型曲線」形容當年的業績,如懸崖掉落式驟降。
「以前訂單很多,客人都要排隊,」陳弘文說,直到最低谷時的2015年,全年只有一、兩艘的遊艇訂單,他的員工也從近千人,裁到剩100人。
同時又遇到廣東省推動產業升級的「騰籠換鳥」計畫,刻意把低附加價值與較高汙染產業趕出廣東,並迎接高科技等新興產業。雪上加霜的是,為了保障勞工權益,大陸也施行《勞動合同法》,陳弘文親身觀察,這條法律實施後,從此讓中國勞工的心態起了180度的轉變,從過去努力工作、加班,賺取加班費,變成勞動意識高漲。
他指出,這條法律使企業者開除員工的代價變得很高,不肖員工動不動就以「你把我開除」為藉口,不認真工作。
艱難中撐著,陳弘文反而趁機打造自有品牌,並提升工藝品質,啟動「換羽工程」。自創「Selene」的遠距巡航艇品牌,便於2017年獲得美國遊艇專業雜誌《TRAWLER》全球前十名的評獎。
今年開春,走進傑騰位於珠海市郊區平沙鎮的造船廠,在空曠又有寬闊河流經過的鄉間,廠區廣達200畝,甚至還自設了新船下水的測試碼頭。廠房高13公尺,約四層樓高,廠內放眼望去的船體和模具,無一不是需要抬頭仰望的「大傢伙」。
近年來培養起的工人技術愈趨嫻熟,正在建造公司成立以來最大的一艘遊艇,船身長達103呎,已經造了兩年,高級柚木桃花心木已鋪設完成,只剩下最後的整理工作,預計今年6月交船。「換羽」多年後,「去年起銷售往上升,」陳弘文說,品牌效益也開始提升,全年已接到6、7艘船的新單,同時有很多人詢盤,公司上下再度迎來春天。
提到騰籠換鳥,陳弘文以「鴿子」比喻離開珠三角的企業,失去競爭力,只能黯然退場。而「當鴿子都飛走了,留下來的就是老鷹,」他暗示,真正有兩把刷子的企業方能熬過來,「剩者為王」。
傑騰也等到了港珠澳大橋通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新願景,激發出「遊艇自由行」的新點子。陳弘文提出申請,在工廠所在地成立遊艇小鎮,以工廠周圍水域,結合傑騰的造船及駕船優勢,打造水上遊憩的遊艇主題公園。
案例2〉石頭記
打奢衝擊寶石業 轉型觀光工廠
對「鴿子飛走,留下老鷹」的體會,珠寶業標竿台商、在珠三角打拚28年的石頭記也深有所感。
「該倒的都倒了,尤其是擾亂市場的那些公司,」石頭記二代、現任總經理蘇一舫說,「現在手中有實力的人,都認為黎明來了。」
廣州的花都區,向來是全中國的珠寶加工製造重鎮,高峰時期光珠寶台商就20餘家。然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2年上台之後,卻成為這個產值一度高達30億元人民幣的「中華珠寶之都」,從盛轉衰的分水嶺。
2012年,中國嚴打三公消費,瞬間奢侈品市場變蕭條,花都的珠寶工廠產量一路減少,利潤變薄。此外,大陸網購強勢崛起,對開店數近1300家的石頭記造成不小的衝擊,被迫縮減規模。
卻沒想到,本來是石頭記創辦人兼董事長蘇木卿出於個人興趣而蓋的礦物園,2009年開幕,無意間成為石頭記後來轉型的契機。
神祕夢幻的礦物園,斥資1.5億人民幣打造,入內參觀,可看到肉形石、琥珀蜜蠟、翡翠等寶石璀璨奪目。其中,夜明珠館蒐集了神奇的發光石頭,晶體礦石是沉睡億年的地下寶藏,還有珊瑚組成的海洋之夢及水晶世界的水晶觀音,堪稱奇景。
當中國政府打奢重擊了飾品銷售,思考轉型的石頭記,便逐步從製造業,轉型為旅遊文創。
以礦物園為賣點,蘇一舫在父親的指示下,將生產線改成觀光工廠,一面減少工廠的產量,部分委外給週邊的衛星工廠,一面保留30%的珠寶加工生產線做為參觀表演,並訓練工人轉做接待、導覽和服務員。
「工廠變成園區,員工就變成演員,」蘇一舫指出,自從改做旅遊,旅客人數年增15%,2017年觀光產值超過1億人民幣。
轉型以旅遊吸引客群的效應,也反映在品牌知名度。石頭記的門市據點從早期步行街,轉變成更高檔的購物中心及景區,據點變少,但客單價卻成功從數十元提升到400元人民幣。
「如果沒轉型,現在的店可能要關一半以上,」蘇一舫慶幸說。
石頭記變臉成功,更進一步吸引了周邊台商跟進,紛紛把車間改成觀光工廠,並向地方政府提案,一同加入把花都做成珠寶小鎮的工程。
案例3〉廣隆集團
看準農業商機 力推植保無人機
鏡頭來到珠海口西岸的珠海市,來此超過25年的廣隆集團創辦人兼董事長黃彰標,站在廣達150畝的廠區,對廣隆集團的新事業銀通無人機躊躇滿志。
黃彰標90年代從台灣到大陸投資,走過幾個城市後,朋友牽線下,到當時台商極少的珠海郊區,一下子取得超過百畝的土地,從建材行業做起。
站在偌大的廠房內,黃彰標笑著說,建材廠就是要大,需要夠大的土地,當年珠海平沙鎮滿足了這個條件,地價尤其便宜。銀通第二代接班人、CEO黃南雄還記得,初期設廠時,他一天走大概20趟,一年走壞六雙鞋。不過,看著自家人造石材,一度賣進深圳帝王大廈、W Hotel等,卻也心生驕傲。
但隨著珠三角產業格局丕變,以傳統加工貿易為主的台資企業,愈來愈不受官方和銀行的關照,騰籠換鳥、勞動合同、環保稽查,黃彰標總覺得怎樣都配合不完。「大陸競爭者的成本比我們低,」他只好賣掉所有建材生產設備、收掉建材事業。
近幾年來,他尋尋覓覓第二春,終於找到了可以切入的無人機事業。從設計、生產、到服務,銀通一手包辦。「我們是大陸最早做植保無人機(從空中撒農業或液態肥料)的台商,」黃彰標望著工廠裡20餘台大大小小的無人機介紹說,這項新事業重啟了他投資珠三角的信心。
銀通無人機已在大陸深耕五年,植保作業面積累計數十萬畝次。殺手級產品是能載重12公斤的水陸兩用機,其次是載重45公斤的「空中大力士」,這也是目前市場上載重最重的無人多軸機。
黃南雄指出,銀通不只生產無人機,還有團隊提供撒農業、協助操控機器等,協助農民把最辛苦又危險的噴農業工作,輕鬆化了。2017年還把自家製造的無人機回台銷售,服務台灣農民。
傑騰、石頭記、廣隆集團,都是無數台商深耕珠三角的縮影。這些年來,台商們如同預言中的神鷹,都須告別過去的成功模式才能存活。新的粵港澳大灣區來臨,也唯有轉型升級才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