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春正扼海峽南端出口,牡丹社事件後,清朝驚覺這個南方門戶竟沒有防禦工事,立即派員打造恆春城,以磚石造門,土埆砌牆,城牆總長約3,208 公尺,厚度約6.6 公尺,建東、南、西、北四座城門,另外興築城樓、城臺與城垛。歷經人世滄桑、天災地變,城牆僅有少部份被保留下來,四座城門則相對完整,戍守南方超過140 年,是台灣現存最完整的古城池,
親愛的,我把古城變立體了
古城凝聚了恆春人共同的故事與記憶。為提昇恆春古城成為國際觀光魅力據點,屏東縣政府於2010 年辦理城垣周邊風貌改造計畫(城門廣場設施補充)工程及漂浮城牆、影視魅力據點、中山路老街等計畫,2016 年爭取獲得文化部補助,由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串連公部門、在地組織、設計專業等各方力量,展開恆春古城光環境營造計畫,2017 年完成西門城第一期光環境改造示範計畫,2018 年將完成環城點亮另三門及城牆,聚焦凸顯古城門存在意義與價值。
西門座落在繁華的中山路上,是四座城門中最小的,城裡城外居民仍習慣穿過城門進出,「守門」實質功能還在。神奇的是,白天藏身在櫛比鱗次房舍中的小小城門,入夜後,在明暗對比強烈的燈光映照下,城牆古老斑駁的紋路登時變得清晰立體、層次豐富,流瀉的光暈照亮了來時路,也照亮了人們驚嘆的眼神。遊客笑稱:「好像2D電影變成3D 一樣。」城門下長大的恆春居民們也大讚:「原來老城門也可以這麼有韻致。」根據《恆春縣志》記載,恆春「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南曰明都門,餘皆以其所向命名。」照理說西門應該向西,但實際上西門位向卻是北北西,有說是為了防止反清份子入侵,有說是為了風水考量,於是「西門不向西」成了歷史懸案,也成了如今「夜走西門」時、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鄉野傳奇。
千年傳統 全新感受
縣府規劃永久點亮其餘三座城門及城牆。東門位於200 縣道旁,通往滿州;南門地處恆南路中央,為往返墾丁必經要道;北門最偏遠,一出城門就可遙望遠方的三台山、虎頭山,頗有幾分「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蒼涼之感,三座城門都將完成光感環城步道,營造廣場空間從白晝到夜晚不同的層次感,讓整座古城的夜晚更加溫暖、富歷史情味。
山海社區
恆春鎮外有個山海社區,40 年前還是個仰賴竹筏捕魚的小漁村,自成一處寧謐小天地,現今成了遊客尋訪海岸寧靜的好所在。社區鄰近關山、白沙灣、海洋博物館,加上擁有特殊的礁岩沙灘景觀,資源豐富;為發展社區永續經營,居民積極進行防坡堤彩繪、牆面綠美化、髒亂點改造、入口意象等社造工程,讓老社區煥發出新面貌,未來將運用「有山有海有古道有港」的社區特色,結合鄰近社區舉辦深度生態旅遊,前景可期。
山海社區產業文化協會
屏東縣恆春鎮山海里山海路78 之5 號
0939-221-587(張學文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