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手足之間的爭吵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18-03-23

瀏覽數 21,050+

手足之間的爭吵
 

如果家裡有一個以上的孩子,爭吵的場面總是無可避免。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基本需求,卻必須與手足平分爸媽的關心和愛—尤其家裡的老大最難適應,因為他們有一段時間是父母眼中的唯一。再說,父母任一方有無兄弟姊妹,都會影響他們處理手足爭吵的方式。

「如果家裡有幾個孩子可以一同成長,就真的太棒了!他們彼此之間手足情深,開心地玩在一起,和樂相處,不會只黏著父母。」這樣的美好期待不一定會實現。比方說,在一起吃飯、有客人來訪,或是孩子在晚上累了的時候,就會出現你爭我奪、僵持不下的局面。接著,就聽到有人大聲喝止的聲音:「你們不要再嘔氣了,好好相處可以嗎?」「吃飯的時候不要吵來吵去!」這時,通常都是因為孩子之間想要的東西不同而起爭執。

每個孩子都想要別人關注自己。大小孩覺得弟弟妹妹煩人,受不了他們;小小孩什麼都想跟哥哥姊姊一樣。身為哥哥或姊姊也許還需要體諒幼小,因為一句「你是哥哥(姊姊)啊!」馬上就讓老大嫉妒了起來。如果父母太快干預手足之間的爭吵,或是偏袒某一方,另一方馬上就會覺得不公平,啟動保護或是防衛的心理,孩子會認為「爸爸媽媽比較愛弟弟」。

雖然這種情況是一個過程,最後卻會以輸贏作為收場,孩子不僅沒在這個過程中學會自己解決衝突,反而需要父母幫忙協調—向父母告狀,或馬上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大聲哭喊討救兵—另一個手足則成了做錯事的人—藉此更鞏固他內心的嫉妒情感。

一味地要求和諧相處,會使孩子的內心承受壓力,自覺得各種需求都未受到重視,只知道「沒有人在乎我過得好不好」;為了做到和平相處,只能壓抑自己的想法。

在孩童時期沒有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長大成人後,衝突和爭吵就成了恐懼的來源,甚至可能過得極度不順遂。因此,用符合孩子年齡的作法,幫助他學會處理問題吧!

我們應該信任孩子,並教導他們溝通的原則。父母最好能以身作則,當兩人起了口角時,應嘗試聆聽對方的意見,並且很快就能握手言和—畢竟沉默不語或冷漠以對,容易引起害怕和不安。

孩子們也要學會道歉,尤其是當他刻意犯錯時;就連大人犯錯也一定要請求孩子的原諒,像是沒有公平地對待孩子,或是在言語上中傷了他們。

兄弟姊妹之間可能會突然出現情緒激動的時刻,但多半是遇上彼此想一較高下、展現威嚴、你爭我奪或劃清界線之時。

以下幾個簡單和平相處的原則,能避免孩子們因意見不合演變成爭吵的局面。

「在我們家裡,不可以動手打人。當你生氣的時候,就講出來,但不可以動手。」

「哥哥姊姊偶爾也要退讓一下。」

「如果你想一個人靜一靜,你可以保有自己的空間。」—如果是在狹窄的車子裡,必要時也可以交換座位。

吃飯時改變座位的型式,能帶來不錯的效果。

給每個孩子個別上床睡覺的時間,有助於避開衝突。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年長的孩子不該是弟弟妹妹的保姆,或是用同樣的標準來衡量他們;他們需要一些特別的待遇,才能達到長幼之間的融洽氛圍。

如果是年長手足之間發生無法立即解決的衝突,建議召開家庭會議,給吵架雙方解釋的機會,彼此嘗試心平氣和地交談,找出解決方案。

父母期待能分給每個孩子同等的愛,而且不考慮性別差異;然而,這並不貼近真實情況,也是引起手足爭吵的起因。這樣根本行不通!

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成長階段,需要不同的關注。家庭裡的每個成員都有著不同的性格—一個乖巧好照顧,一個是每每都要成為焦點,還有一個讓人不想注意都難!「我們家的兒子是個麻煩製造機,但女兒卻是溫暖的小太陽!」這是家庭中的真實寫照。

擁有多個孩子的家庭裡,總會有一個模範生和一個醜小鴨。身為父母的你,在自己的原生家庭裡又是如何呢?在兄弟姊妹之間,你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你是否不知不覺會把這個角色再流傳下去呢?

重點整理 

要幫助家庭生活順利運作,首先,你要知道,孩子一定會有他們的需求。父母是孩子的領頭羊,而不是馴獸師。你沒辦法用同一套方法來教導及疼愛不同的孩子,但他們都擁有一樣的基本需求,像是父母的關愛及重視,也因此,他們每天會為了父母的愛而相互較勁。

請參考以下各項,作為處理家庭事務的基本原則:

讓孩子獨立解決他們的衝突。

插手處理孩子的爭吵,是為了緩和雙方的情緒。你只負責勸離孩子,千萬不能袒護任何一方。

面對每個孩子,你內心會有許多不同的想法,但不該明顯偏愛任何一方。

同時也留意另一半,因為爭吵往往來自沒有說出口的需求,像是缺乏親密關係及需要對方支持。

千萬不要把和另一半的衝突波及到孩子身上。

手足之間的爭吵_img_1

本文節錄自:《讀懂孩子情緒,100個「聽說問答」關鍵對話練習》一書,朵莉絲‧赫克莫斯(Doris Heueck-Mauß)著,楊婷湞譯,大好書屋出版。

圖片來源:pixabay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