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年輕、無IT背景的台灣微軟總經理孫基康,透過自學、帶員工到廠房了解客戶需求,在AI時代突圍,他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今年1月,微軟大動作宣布在台灣成立AI研發中心的活動現場,包括行政院長賴清德、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暨人工智慧團隊負責人古卓倫等產官學界大咖,全都到場支持。
主持人做完開場介紹後,39歲的台灣微軟總經理孫基康徐步上台,以如履薄冰的語調,一字一句表達感謝。
「我剛剛是不是表現不太好?」致詞完後,孫基康連忙向同仁確認。同仁趕緊搭話,「Ken(孫基康英文名),你要相信自己,你做得很好。」
遠離舒適圈 返台震撼教育
很難想像,這個台灣微軟史上最年輕、唯一沒有資訊科技背景的總經理,竟要扛起帶領台灣微軟在AI轉型的重責大任。
10歲時,孫基康在母親陪同下,和哥哥到美國西雅圖當起小留學生,父親留在台灣賺錢養家。
「從台灣過去,當然數學、科學都比同學要好啊,到了大學微積分也很拿手,」拿到華盛頓大學電機工程學士前,孫基康早就立定志向,以後要當工程師。
果然,畢業後沒多久,他就在美國國家儀器公司找到工程師工作。從陰霾多雨的西雅圖搬到乾熱的德州,對21歲的他而言,反而太舒服了。
舒適圈的生活過沒多久,孫基康常捫心自問:「這裡什麼都有,什麼都大,每天5點半下班後還可以跟同事去打球,但我可以再享受20年嗎?」
「回台灣」的想法一直在他心頭縈繞。於是,他衝到亞太區副總經理辦公室敲門,希望調回台灣分公司。
副總問他:「Ken,你有沒有賣過東西?」他說:「沒有!」想了一下後,副總對他說:「你在台灣長大,那你回台灣幫我賣東西吧!」
就這樣,孫基康踏上返鄉路,職涯也大翻轉,從不需面對客戶的工程師,變成要跟客戶搏感情的業務。
回台後,老闆給他的第一個任務是到宜蘭拜訪金車公司。當時連宜蘭怎麼去都不知道的他,一和客戶見面就慘遭震撼教育。
一看到大學剛畢業不久的他,客戶劈頭就說:「你們公司是在開玩笑嗎?怎麼派個小弟來?」而後,他還在客戶要求下,待在會議室,寫了近四個小時的程式,但客戶還是不願鬆口是否願意下單。
直到回台北,老闆才告訴他這40萬元的訂單已成交。孫基康回想,「原來我做這些事,可以為公司帶來那麼大的貢獻,這就是我突然click(恍然大悟)的時刻。」
自此,他不只是工程師,還是懂得幫客戶解決問題的業務工程師,並往管理職前進。
2005年,只有27歲的孫基康就當上國家儀器台灣總經理,除了在金融海嘯前保持公司每年近30%的成長,更帶領公司往自動化方案轉型。
衝第一線了解客戶需求
37歲時,他被延攬至台灣施耐德電機,成功驅動企業數位轉型,成為該公司20年來第一位本土總裁。
原以為這個稱號會跟著他好一陣子,沒想到,機會又來敲門。2017年,微軟大中華區總裁柯睿杰(Alain Crozier)看中他自動化、機電整合領域的經驗,希望他接任懸缺多時的台灣微軟總經理,協助微軟AI技術落地。
和柯睿杰會面前,孫基康先做了功課。他發現,微軟股價從2013年5月的27美元回升到今年1月的94美元,無論在雲端、AI,都有突破性發展,執行長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帶微軟數位轉型的故事也令他著迷。
「這叫growth mindset(成長心態),」孫基康如數家珍地說,納德拉認為,微軟的轉型是來自於每個員工思惟的轉型,帶動企業文化的轉型,再推動人類科技的轉型。
孫基康和柯睿杰會面時,反覆確認台灣微軟是否也具有「成長心態」,他是否能貢獻創新思惟,才決定接下職位,協助微軟在AI時代轉型。
但這絕對不是孫基康一人說了算,要台灣微軟400多位員工力挺,也得導入產業、政府力量才能成局。
機電整合、自動化經驗豐富的他,知道AI要如何應用到產業,但對AI的核心知識卻相對陌生。
於是,他決定從自身做起,每天早上5點起床,從網路找素材學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等AI核心知識。
「我第一次示範機器學習,就是上網看影片學的,只要花一小時就能學到不少,但當然沒有David(古卓倫英文名)那麼深,」孫基康愈學愈有興趣,索性直接找公司內部專家學,贏得下屬不少認同。
但一位微軟資深員工透露,微軟內部研發人員往往是誰也不服誰,就連孫基康也坦言,被視為「空降」的他,就任初期的確叫不動部分員工。
孫基康拿出的辦法是:直接帶研發人員殺到客戶端,讓研發人員從第一線了解客戶的需求,也拉近自己、研發人員和客戶的距離。
「我們去的不是辦公室,而是廠房,到處都是鍋爐,」孫基康拉著同事,帶著安全帽,汗流浹背地在工廠內部穿梭。研發人員再怎麼不服他,也慢慢被他的熱情和誠懇融化了。
整合人類智慧 做更多貢獻
今年1月成立的微軟台灣AI研發中心,雖然直屬總部,但仍可說是孫基康上任四個月後繳出的成績單。
「它是總部的投資,但我做為一個分公司,怎麼去leverage(借助資源實現更好目標),就很重要,」孫基康認為,得連結公司內部與產業、政府外部資源才能打造台灣AI生態系。
古卓倫解釋,研發中心會先和在地伙伴合作,研發在地商品,成果未來將用到全世界,「如果和在地伙伴連結的不夠緊密,速度就沒辦法很快,」顯見台灣分公司重要性。
站在微軟AI轉型的十字路口,孫基康展現的,卻是罕見低調。台灣微軟公關經理湯韻筑描述,他是個不強出頭的陽光大男孩,每當有論壇、採訪邀約,他往往指派專業部門負責人接手,此次接受《遠見》專訪,連她都感到意外。
一位競爭對手、軟體外商公關評論,孫基康入主後的台灣微軟,和以往有很大不同,不只行銷活動變靈活,風格也更年輕,展現AI時代轉型的旺盛企圖心。
「你說我變外向嗎?我覺得沒有。我的能量和成就感來源,就是解決客戶的問題,」孫基康帶領台灣微軟往AI時代衝刺的決心,就像他再三強調的:「AI不是只用來下棋,而是要整合人類智慧,做更多幫助台灣與世界的事。」
(圖/台灣微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