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問(以下簡稱問):入學後發現與想像有何不同?
沈松林(朝陽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2012畢,以下簡稱答)答:我高中時就念美術專班,想進大學繼續精進技術,但沒想到大學更注重創新思考,專業技巧的訓練反而很基礎。因為同學的程度不同,想要專精的領域也不一樣,所以學校扮演的是資源和解惑的角色,讓我們自己碰撞摸索,遇到問題後,再去找老師求助。例如學校會教剪輯、動畫、繪圖、製圖,但都是概述性的通則。我自己最喜愛平面設計,就會在課前、課後找老師討論作品,或是沒事就窩在老師的研究室,老師如果剛好要清書櫃,我就可以得到一堆免費的教材。
問:在系上學到最有啟發的事情是?
答:視覺傳達的應用範圍很廣泛,無論是包裝、招牌、Logo、海報,只要是眼睛看得到的東西都能做,關鍵是要找到能做出最佳效果的方法。老師很少教技術,但可以提供學生更多元的思考模式,甚至教我們利用色溫、空氣流動、五感來做畫。例如要表現水汙染,就可以利用「錯視」的效果,讓畫裡的魚若隱若現;如果要表現打雷,則可以用鐵板作畫,讓人「看到」雷聲。我以前都不知道,這些國高中時期就學過的自然科學,竟能運用到圖畫上!
找到能做出最佳效果的方法
問:貴系給你的專業訓練為何?
答:大學強調創新思考的能力,跟我高中美術班的訓練非常不一樣。就算只是畫一張海報,高中生會非常強調美術技巧,用華麗的水彩、精細的筆法或高超的素描吸引目光。但系上不會要求我們畫出一張漂亮的圖,而是希望我們用最快的方法讓別人知道這張圖的核心概念。
我大一時參加國稅局舉辦的租稅創意設計比賽,拿下年度金獎。其實我根本沒有想過要怎麼畫一張漂亮的海報,而是把一疊發票的影子合成一座台北101,以「國家建設要更好,誠實納稅不可少」為標題,精準傳達租稅海報的核心概念。
問:這些訓練對你的幫助是?
答:除了專業上的思考訓練,學校也鼓勵學生多元嘗試、向外發展,所以我在大學時就參加了200多個國內外比賽,也常在外接案,每個月都有收入。這個過程不只幫助我累積潛在客戶,更讓我後來的創業路走得比較順遂,畢業第一年就把60萬的學貸還清了。
出社會之後,我也漸漸發現,業主對漫畫家的期待已經不只是畫圖而已。如果廠商想要你出一本書,他會期待你會畫畫、會印刷、會賣書,還要會自己找通路。所幸我大學時就累積了這些人脈和技能,從設計到行銷都可以一條龍包辦,讓我能夠用更高的價錢拿下許多案子,也省下大量的溝通和時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