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永嫌不夠的軍事預算

林志恆
user

林志恆

1996-05-15

瀏覽數 21,800+

永嫌不夠的軍事預算
 

本文出自 1996 / 6月號雜誌 第120期遠見雜誌

「建軍的工作,就像女人的衣櫃少一件衣服一樣,永遠覺得不夠,都希望再多一些兵力,再多一些時間。」陸軍總司令李楨林在提及國軍二代建軍備戰時,曾經這樣說過。

同樣的想法反映在國防預算上,「永遠覺得不夠」,適足以道出軍方在爭取預算的思維。

交付立法院審查的八十六年度國防預算,總額二千七百二十二億,占中央政府總預算二一%(若依新黨立委林郁方的算法,加上戰機特別款及退輔會預算,則達三五%)。趁著台海局勢起波瀾,國防部原本期望再擴編三百億(相較今年約成長一三%),儘管最後未能如願,仍小漲了五.四%。

表面上,變動不大的數字,很難在百姓心裡烙下任何深刻的印象,然而恰逢中共連番演習,軍備數字的多寡、分布比重,究竟隱示了什麼意涵,卻也激發各方不同的解讀。

繳了錢,是否換了安全辛

在台海最危急時刻,有人無條件支持整軍經武,只要擺脫中共威脅,任何花費在所不惜;有人則趁著大選激情,將矛頭指向當了八年參謀總長的副總統參選人郝柏村,為何建軍多年,仍不能保障台灣安全;也有人開始換算,少買一架戰機、少造一艘戰艦,能資助幾個台大、幾個中央研究院,以呼籲軍備競賽的不智。

不論是不惜一切的擲錢論,還是錙銖必較的換算概念,其實民眾真正在乎的,還是政府花了納稅人的錢,換來什麼程度的國家安全。

國防預算轉化成戰力,不外乎表現在軍事投資、人員維持及作業維持三方面。而就在渴求安全的動力,促使立法委員將火砲聚焦在國防預算時,行政院長連戰特別就軍事投資部分,預示了下年度的建軍重點;採購電子偵察及情報裝備、發展反彈道飛彈的戰術飛彈、整備地面決勝戰力(反登陸裝備),及補充高性能彈藥。

這樣的政策宣示,可以在國防部送交立法院機密預算書上看出端倪,也充分反映出迥異往年的特色--強調我軍反飛彈和反登陸的能力。例如採購反飛彈系統(以愛國者飛彈為代表)列了一百一十二億,反登陸裝備編了三十五億,採購M六0A三戰車及提升M四一戰車性能共列十億元。其中反飛彈系統是除了二代機、艦外,在單一項目耗費最多的一筆預算。

果然「民氣可用」,在中共導彈威脅下,反飛彈系統的籌設成了安撫社會民心的利器,軍方也順勢完成兩百枚愛國者飛彈的採購(兩年前簽約,上屆立委審查通過);另方面,趁著國防部長蔣仲苓及參謀總長羅本立都由陸軍出身,也一掃前幾年因大量換裝海空軍裝備,陸軍被過度壓抑的陰霾,而大幅增加反登陸預算及戰車裝備。

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丁樹範認為,連院長將發展反飛彈系統擺在第二順位,有其政治考量。儘管愛國者飛彈只能滿足社會大眾心裡需求,防飛機的功能也大於防飛彈,然而軍事投資不可能要求百分之百的安全,總要付出代價。

贊成或反對

自去年中共導彈引發大眾關注後,國內對於發展反飛彈系統與否,始終陷人「星際大戰」、「矛與盾」的無解辯論。

反對的理由,不外乎愛國者在波灣戰爭的戰績,被過度誇大,即便是美國,他們反飛彈技術亦未臻成熟,盲目投資無異將經費投入錢坑,為美國付研發費用。贊成者則認為台灣應加入美國與日本、南韓的東北亞戰區飛彈防禦計畫(Theater Missile Defense簡稱TMD),以爭取更高層的軍事合作。

四月中,一場軍事社會學研討會裡,中正理工學院大隊長尹相隆對彈道飛彈威脅評估的論文,相當程度反映了軍方反對者的看法:不論是低空域的愛國者,還是「戰區高空防禦」(簡稱THAAD),都無法防範中共從地窖、機動載具及潛艇發射導彈的威脅,而且成本高,效果有限。

「整個決策過程非常粗糙,政府匆匆編列預算買愛國者,一百到民問加入辯論之後,大家才發現這不是理想的飛彈。」原任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的立委林郁方持反對意見。

相似的爭議,也發生在美國中古的M六0A三戰車上。儘管軍方解釋是為了汰換國軍原有的老舊戰車,立委丁守中仍將矛頭指向這筆採購:「敵人搶灘登陸時才用得上這批戰車,到時候我們可能交通、油電設施被摧毀、港口被封鎖,這種重型且耗油量大的M六0A三,還能在丘陵之間進行防衛作戰嗎?」

倒是民進黨國防委員會召集委員蘇煥智持保留態度。「一輛M六0A三二千萬,全部四百六十輛戰車,比造一艘光華一號巡防艦耗資二百三十億還便宜。」他反而質疑一艘巡防艦的防禦面積與價格不成比例。

見微知著,當高額採購並不能將效益發揮極致,其實也點滴暴露高昂代價的背後,確有其複雜的結構因素。

長年研究預算政治學的國策中心資深研究員楊志恆便點出當中的癥結:「八0年代以來,美國對台灣軍售乃純粹做生意,未曾認真考慮台灣的防衛安全,造成軍力提升的真空。」

仍是勞力密集型結構

他舉例,舉凡鷹式飛彈、力士飛彈、海欉樹飛彈、標準型飛彈、榭樹飛彈、麻雀飛彈、小牛飛彈、拖式飛彈……,年年有飛彈,卻都屬一二0公里以內的短程飛彈,僅僅是當台灣遭受攻擊時,才能進行防衛的「守勢」武器,無法對中共產生嚇阻作用。較具攻擊性武器,不是向歐洲國家採購(如荷蘭潛艇),便是自行研發(如IDF戰機)。

不僅武器受限,多少兵力、多少武器才能保障台海安全,其標準亦備受爭議。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系主任鍾堅以戰機數量為例,指出當中的不合理:自一九五五年中美協防起,美軍律定台灣空防需四百三十架戰機,是以台灣六十五座機場在有限空域內,國共雙方飛行員的素質,一天出動八百架次(當年我國戰機為F一00),台灣仍能撐六個月,從此沿用至今。

然而台海情勢、雙方認知、飛行員士氣、航空器都大幅變動,多少才是合理數字,軍方仍未有定論。

又如台灣巡防艦數量,亦受限於美國,至今我國每造一艘成功艦或購一艘拉法葉艦,便必須報廢一艘舊艦。

然而武器裝備與兵力互為因果,大筆的機、艦、彈看似壯觀,事實上八十六年度國防預算的軍事投資加上科學研究費僅占支出的二八%,人員維持費則高達四一.五%。國策中心的楊志恆就形容:「台灣的兵力規模仍然是勞力密集型的結構。」

去年甫自國防管理學院退伍的淡江大學會計系副教授葉金成認為,沒有足夠武器取代人力,是人員維持費高居不下的主因。

在一般軍事專家的眼裡,合理的預算結構,軍事投資、人員維持和作業維持的比例,多半傾向四五-五0%;二五-三0%;二五%。然而多年來,國軍的人員維持始終高居五成,軍事投資與作業維持則分占三成及二成。

不可諱言,在國軍二代兵力未整建完成前,愈高齡的武器裝備,愈需要更多的人力,例如一輛坦克只要二、三人維持,在台灣卻要四人;而二次大戰遺留至今的「中字號」運輸艦仍在服役,儘管傳為奇蹟,卻也相對耗費大量人力。

還在玩數字遊戲

去年華興演習,李登輝總統宣示要將國軍建為一支快速反應的部隊,其中具體的展現應該反應在機械化部隊上,然而台灣機械化師僅僅兩個,下年度的預算更看不出有什麼變動。

立委丁守中就表示,如果要建立一支機動有效的快速打擊部隊,必須有跨軍種的編組,然而在預算計畫裡,仍然依照過去陸、海、空的裝備部署和安排。

於是為了符合十年兵力整建計畫,國防預算仍在「總員額」、「預算員額」、「編制員額」、「維持員額」 「現有員額」之間玩數字遊戲,實難從中解算出戰力高低。

正如清大教授鍾堅所言,即使武器都有了,也不確保有百分之百的戰力,漢光十一號演習時,他例舉方陣快砲打下拖靶機事件,足證「人有多蠢,武器就有多蠢」。不過他也反證,如果沒有方陣快砲,連打下拖靶機的機會都沒有。

其實最能具體展現戰力的,是在作業維持費中的訓練及演習,我國歷年作業維持費不及二成,且近年演習規模不大,部隊實戰模擬欠缺,戰力也相對削弱。

事實上,依軍事專家所見,如果能以「國軍計畫預算制度」(簡稱PPBS)的精神編成預算,也許可讓民眾更易明瞭軍力的廬山真面目,然而台灣的政治生態,卻往往傾向模糊社會的視野。

前總統府戰略顧問葛敦華將軍明白指出:「國防預算只是數字,並不代表國防政策的全部,其中包括國防部與行政院的協調、軍種之間的分配、各方利益團體及立法院的爭奪,是各種力量互動的結果。」

其結果便如清大原子科學系主任鍾堅所稱:「顛倒設計軸線。」原本綱領應是從兵力設計,到計畫方案,再到國防預算,如今卻因各方勢力的角力,迫使兵力設計愈來愈不切實際。

必要的浪費

於是航發中心員工走上街頭,中科院人才大量流失,學術研究弱勢單位被犧牲,跨軍種聯合作戰計畫被壓縮,今年有導彈威脅,則編列反飛彈預算,無視於長程的兵力規畫……,落人「捨本逐末」的話柄。

應負起監督責任的立法委員,一方面缺乏充足資訊,另方面更少有專業背景,致使把關之責失去著力點。

在國防委會多年,同時不斷為文針砭國防政策的丁守中感慨:「立法委員一知半解、情緒、好惡、恩怨,護航有之,杯葛有之,漫天喊價,就地還錢,通案刪除一筆預算,國防部再自行調整,最後還是空的。」

國防部每年交付立院審查的黃皮與紅皮書,對多數立委而言無異「天書」,除了密密麻麻的數字,少有相關說明。

長期研究軍事的台北師範學院社教系副教授丘立崗就詳列,有關國防預算的附屬文件還應包括國防政策報告書(國防態勢評論)、國防白皮書(預算中的非機密性資料)、戰略評論、建軍指導計畫(一般機密的國防軍事資訊)、國防計畫成本效能分析報告日極機密的預算說明)……,只不過全數付之闕如。

加上立委手上沒有調查權及審計權,有心的立委實難一窺國防預算中之堂奧。

在國防管理學院擔任二十多年教職的葉金成研究國防預算多年,深有所感:「要提高安全係數,還得長程的規畫。」

我國二代兵力以IDF為例,至少已研發十年才成軍,若再往後二十年推演,二十一世紀戰略態勢、資訊時代的兵器要如何部署?「屆時M六0A三坦克、諾克斯巡防艦、F五戰機都報廢了,避免戰力空隙,三代兵力都要著手規畫。」清大教授鍾堅悲觀表示,預算書中完全沒有跡象。

儘管兵學家克勞賽維茲普說過:「國防是必要的浪費。」然而在面對台海緊張時,八十六年度的國防預算,能否以「必要的浪費」,保障二千一百萬人必要的安全,這個問題,恐怕就像過去一樣,年年熱審預算,年年沒有答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