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張壽安/生命在塑造自己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6-04-15

瀏覽數 17,700+

張壽安/生命在塑造自己
 

本文出自 1996 / 5月號雜誌 第119期遠見雜誌

念書的時候,一直有經濟上的壓力,打工、家教不斷。校對、救國團工讀、教外國人說中文、抄佛經、做閱卷助理、寫稅單的名條、編字典,好像什麼都做過。一九七四年大學畢業以後,本來有個教書的機會,薪水還不錯,可是我告訴自己可以兼顧自己的理想和負擔經濟的壓力,所以就決定繼續讀中文研究所。

一九七七年碩士班畢業,果然失業(笑),過了差不多半年才在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拿到隔年的聘書。後來到香港的浸會書院教書,除了薪水比較高,最主要的,是想到一家有中文系的學校教書,這樣才可能繼續我的研究。

走出封閉世界

去香港,才知道原來有一個地方說的是廣東話,一港幣還值台幣八塊錢(笑)。不過,那是我人生很大的轉折點,整個學術的路子也因此展開。

一九八二年拿獎學金到耶魯大學做訪問學人,後來又到哈佛;剛到美國有嚴重的文化震撼,每一次上課都是一次震撼。那時候美國流行婦女解放運動,學生關心的也是這個。連上「論語」都會問余英時老師,孔子對性、對女人的看法。對我這個受過很扎實中國傳統經書訓練的人,是很大的衝擊。甚至想過「盡棄所學」,放棄香港中文大學要到手的博士學位,整個重新來過。

文化上的衝擊熬過去後,對我日後的學術研究幫助很大。西方重視詮釋學,解釋歷史都是用當代最關心的問題去看過往,所以他們的歷史是不斷地翻新。有了那樣的經驗,會幫助我在研究思想史時去思考,具有現代性的問題是什麼。

回顧整個研究的歷程,台大自由的學風,讓我感覺到「特立獨行是受尊敬的」,有了強烈想要建塑自己的企圖心。香港讓我打開心靈的窗看到世界,走出中國封閉的世界,接觸到世界各地的學者和外界的文化。在經歷過美國的文化震撼後,打通了東西方的「任督二脈」,提供一個比較宏觀的視野。

我覺得做任何事,基本工夫很重要。簡簡單單地遵守一些格言,大學時相信「今日事今日畢」,研究所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別人聽了可能都會覺得很好笑,可是這是很實際的。後來沒那麼明確的「座右銘」,不過直百堅信「生命中很大的意義是塑造自己」。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路好像走得有點波折(笑),不過也許因為當時年輕、也或許是目標明確,所以不論如何辛苦,都不願意放棄學術這條路,這好像是別人對愛情的態度(笑)。念中文系讀到柳永的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當時我就想這就是我對追求學術的想法。

人就是一個臭皮囊嘛,如果不思考,一個酒囊飯袋養他幹嘛,所以一定要思考的啊。

(徐子婷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