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財政部宣布,未來個人參加賽鴿團體舉辦信鴿賽事,獎金收入要課稅,此舉引起民間熱烈討論,除賽鴿飼主跳出來抱怨政府「死要錢」,更多人好奇的是,賽鴿有那麼大的市場和利潤,足以讓政府盯上?
賽鴿在民間一直行之有年,只是十份隱諱和低調,由於門檻低,最少養十隻就能加入賽局,加上賽鴿獎金高,從1000元到數千萬元都有,過程特別吸引人,賽鴿獎金課稅,過去因成本難舉證,導致無法減除必要費用,以致未能申報落實。
因此財政部決定放寬認定標準,採獎金收入30%計算減除必要費用,70%獎金納入綜合所得額課稅。
這一場場非主流的賽事,背後商機卻令人意想不到。從鴿子一出生,飼主就要耗費心力照顧,食衣住行樣樣省不得,就有人估算,從鴿子小時候養到六個月大,能出去比賽,週邊衍生出的產值竟高達700億元。
(圖/從鴿子一出生,飼主就要耗費心力照顧,食衣住行樣樣省不得 ;國家地理頻道提供)
為了讓鴿子們有好的比賽成績,飼主不僅砸重金给鴿子吃最好的,還給牠們吃人蔘、鹿茸進補,光這部份就有40億金額。每隻鴿子在出生一週的時候就會套上電子腳環,那是牠們的身份證也是GPS,一套腳環要價2000元,這部份有10億的金額。
一個大一點的鴿舍就要60萬元,整個賽鴿市場就有300億的金額。再來,由於台灣的賽鴿比賽是在外海放飛的,必需用卡車載送及衛星追蹤這部份有也10億。
據了解,一隻冠軍鴿所帶來的獎金可達八位數、甚至九位數,相當一台高級跑車。即使不是前三名,後面幾十名的也有錢分。
最特別的是,台灣的賽鴿文化已超過一甲子,擁有獨一無二的比賽規則,別的國家的鴿子一生可比賽很多次,台灣鴿一生只有一次機會。選手鴿必須通過七關的比賽,每通過一關才能晉級下一關,若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回來就淘汰。
台灣還拍過賽鴿的相關紀錄片《賽鴿風雲》,甚至還敲響2006年第41屆金鐘獎,獲得非戲劇類節目導演獎。
(圖/國家地理頻道曾委託台灣製作紀錄片《賽鴿風雲》;國家地理頻道提供)
據了解,全球真正的賽鴿王國在比利時,F.C.I(國際賽鴿聯盟)就在比利時。每2年還會舉辦與賽鴿相關的博覽會和國際賽事。去年底才舉行2017年第35屆「世界信鴿奧林匹克大會」,鴿展現場有上百家廠商及數萬名鴿友前來參與。先前F.C.I宣布台灣已獲正式提名角逐2021年世界信鴿奧林匹克,並成功申辦國際公棚賽。
表面上賽鴿活動似乎不見天日,檯面上卻十分活躍。2015年,台灣就出現第一家以信鴿為主題的文創公司--一鴿文創。
賽鴿到底是文化賽事還是賭局,見人見智,但從財政部的課稅動作,足以見得,這個小眾族群,其實一點也不小眾。
(首圖/Photo by Alex Blăjan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