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來福士廣場地下停車場,在2017年8月時,讓客人們品嘗了一次突破性的快感。
當客人要離開商場時,只要在電梯口輸入自家的車牌號碼後,一輛無人車便會開到面前,以時速八公里將乘客準確無誤地載送到自家車子所在的停車位,車上無需任何駕駛員。
當時這項尖端技術接的第一單,是一家四口人,老年人抱著孩子坐在前座,大家很興奮,這位小朋友可能是中國首位嘗試了無人駕駛服務的孩子。
由於是暑假,新聞播出後吸引更多的孩童慕名而來。孩子們看看這個、摸摸那個,趴在無人車上大聲歌唱,雀躍不已。
引爆這項風潮的是2016年誕生於北京的馭勢科技,公司名字的含義正是「駕馭大勢」,提供了目前中國最完整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
掌握尖端技術 自主開發演算法
有人說,無人駕駛難的不是技術,而是找不到應用場景。相較於Google、百度、Mobileye等自動駕駛巨頭,馭勢科技的過人之處在於很快為無人車找到商業化的立足點,讓無人車從空中樓閣瞬時觸手可及。
馭勢科技的「牛」,來自於一隻黃金團隊。聯合創始人兼CEO吳甘沙是英特爾中國研究院前院長,曾在英特爾服務16年,是該院第一個首席工程師、第一位非美籍華人院長,把英特爾在中國的市占率從50%做到超越90%。
其他聯合創始人還包括中國數一數二人工智慧創業公司格靈深瞳的創始人趙勇、中國智能車未來挑戰賽冠軍姜岩等。
「他的團隊少見地吸納了許多超級天才,」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如此評價。
這個夢幻團隊也與台灣深有淵源。吳甘沙跟趙勇合作是因共同的台灣朋友、一手推動台灣區塊鏈技術研發的台大資工系副教授廖世偉的撮合。
目前馭勢科技首席運營官葛紹華、財務總監江宗哲,皆是「台灣同胞」,另有數位來自於富士康的台灣同事。「他們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並不具備的能力,」吳甘沙說。
其實團隊中不少人已具備了財務自由、可退休,為什麼還要跑到一個創業公司沒日沒夜地打拚?
「還是一個理想、一個願景,」吳甘沙指出,讓這些天南地北的人走到一起的核心理由,是大家覺得無人車非常值得做:「而且我們這幫人在一起,有可能真的會做出一些不同的事情,能夠讓世界有所改變。」
最能說明中國創新能量的是,這家公司關於無人車的所有演算法,皆為自主開發,每一行代碼都是自家工程師編寫。
三支隊伍長征 開拓全球市場
有趣的是,吳甘沙本人在創立馭勢前做過手機軟體、超級電腦晶片,也做過物聯網和機器人,就是跟汽車業沒有任何關聯。
但這位41歲的摩羯座男子告訴自己,只要是AI,任何領域都有機會,應該全身心投入去做,「我很清晰地感觸到,人工智慧將是影響人類社會最為深遠的技術革命。」
另一件讓他投入無人車的原因,在於他每天得花三個小時堵在路上,「我生命的1/8,都花在路上,是不是值得?」他強烈質疑。
了解到智慧駕駛正為汽車產業帶來一波大變革,「我覺得沒做過有沒做過的好處,不會被傳統的條條框框約束,」吳甘沙微笑說。的確,無人車仍處於探索階段,不少「門外漢」紛紛投入,包括Google等。
自比為「遠征軍在尋找新大陸」,馭勢共布局了三支隊伍在不同的領域競技。吳甘沙巧妙地比喻說,一支隊伍叫「六脈神劍」,一支「降龍18掌」,還有一支叫「少林72絕技」。
其中,六脈神劍將專攻城市區域內的無人駕駛,預計未來五到十年才能實現。
降龍18掌則專攻人機共駕,必須與車廠一起做,得花長時間跟車廠建立信任與共創系統,是一個中期計畫。
72絕技則指在特定應用場景,找到無人車的用武之地。例如杭州來福士停車場所做的無人駕駛接駁車。這個場景應用曾令《紐約時報》報導稱讚:「馭勢科技將在矽谷陷入痛苦的無人駕駛汽車爭論的兩極間,尋找到可以營利的細分市場。」
早在2017年的CES展上,馭勢就發布了首輛無人駕駛概念車,被稱為「城市移動包廂」。車內有半環形沙發,就像包廂或貴賓室,私密、寬敞而舒適,更棒的是,在這空間裡面可以做任何事情。
「你可以把它看成一個移動的辦公室,在裡面開視頻會議,放一個咖啡機就變成一個移動的星巴克,甚至可以把它看成一個移動的健身房,車在跑你也在跑,你在跑步機上跑,」吳甘沙描繪說。
至此,車子不再只是負責把人從A點送到B點的交通工具,而是隨時變換場景的移動空間,大大開啟了對於無人車的想像力。
毫無疑問的,一群科技業的武林高手聚集馭勢,希望帶動無人車駛向新標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