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或許都還記得這一幕:2015年德國漢諾威電子展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站在偌大舞台上演講,台下坐著包括德國總理梅克爾等政商名流。
馬雲秀出一枚淘寶上找到的1948年漢諾威紀念郵票,手機往自己臉上拍照,當下就完成付款,這是馬雲心中的未來科技。刷臉支付自此震驚世界。
讓馬雲得以帥氣表演的背後,跟一位生於江蘇、全村都姓「印」的年輕人脫不了關係。他的名字叫印奇,今年才要滿30歲。
來到北京海澱中關村的曠視總部,人員進出早已靠刷臉。只要靠近玻璃門,兩部三角架上的攝影機鏡頭捕捉到臉的圖像,「驗人」過後,牆上螢幕便會出現該名人員的姓名並標註是員工,然後解禁「芝麻開門!」
4樓展廳的大螢幕上,每張員工的人臉,被光線解構成一塊塊。只要員工走動,人臉識別馬上跑出性別、年齡、員工編號等資訊,即時顯示。
專注人臉識別 估值高達600億
「人臉識別,是人工智慧技術成熟最重要的里程碑,」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印奇說。
穿著運動T恤、一張娃娃臉的印奇,彷彿剛從大學教室裡上完課回來。1988年出生的他,已創辦了中國人工智慧行業估值最高(20億美元,約600億台幣)的獨角獸企業。
《富比士》公布的2016亞洲「30歲以下30個領袖人物」榜單中,學生氣息濃厚的印奇,被放在科技企業人物排行首位。獲得殊榮之因在於,印奇、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TO唐文斌、另一位聯合創始人楊沐,「聯手將人工智慧與實際應用結合得淋漓盡致。」
人臉識別在學術界已研究了40、50年,是人工智慧中科研時間最長的一項。由於人是商業的主體,這項識別技術的價值也最高。
之前,人臉識別的技術不成熟,是因為真的很難。人會有年齡變化、打扮穿著化妝等也會影響。
印奇三人組跳脫了傳統,從深度學習開闢了新思路。「世界上有75億人,數量對電腦來說不是很大,我們就用最海量的數據,輸入機器讓它們自己去學習,」印奇推了推鏡框說,結果證明這個方法確實有效穩定,且能商業化。
但這群年輕人在2011年創業時,卻沒有什麼人看好。幸好第一位貴人、聯想集團創辦人柳傳志,給了數百萬美元天使投資,讓曠視得以起步。
拿到第一筆融資後,團隊做了個很有意思的決定,印奇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了兩年書,另外兩位創始人繼續全職工作。
印奇表示,因為三人深覺新一波人工智慧的應用場景將會發生在物聯網,但團隊的背景偏演算法,應該要有人懂得如何把軟硬整合。於是,印奇在美國讀書時,幾乎都在學習感測器相關技術。
2013年,印奇學成歸國,曠視從原來的三人公司成長到近千名。問印奇,創業過程中有沒有驚心動魄的戲劇性轉折?工程師個性的他直說沒有,對他而言,一想到正在做的事可能會為世界帶來好的改變,就對困難沒那麼在意了。
「其實每天還是焦慮擔心,就像在沙漠裡跋涉一樣,」從小是學霸的印奇吐露心聲說,曠視從技術到商業模式,包括資本運作,皆無前例可循。人臉辨識在中國的確是獨創技術:「像我們這樣的公司並不多見,全部需要自己摸索。」
化身天眼系統 逮到4000名逃犯
曠視的第一個產品Face++,人臉辨識的準確度,如今可做到誤差在10萬分之一內,堪稱全球頂尖。
另一個檢視Face++高明之處是活體的驗證。舉凡人臉的照片、戴著面具、拿著東西遮擋局部臉部,或螢幕翻拍,Face++皆能有效偵別。
被稱為曠視「技術扛壩子」的唐文斌,2017年底帶領團隊在MS COCO、Places兩大世界級機器視覺競賽中,擊敗了Google、微軟、Facebook等,成為第一個贏得冠軍的中國企業。
唐文斌指出,人臉辨識共有「三部曲」:首先是人臉檢測,在鏡頭中確定位置,找到人臉在哪裡;第二關鍵點檢測,是找準眉眼、耳鼻等五官的關鍵點,為進一步分析做準備;最後藉由大規模數據的人臉識別,弄清楚「這是誰」。
基於先進的人臉辨識技術,曠視Face ID已成功服務超過500家企業,包括支付寶、滴滴、小米等知名企業。
曠視的「火眼金睛」還化身為中國公安部門的天眼系統,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已幫助公安在中國各地抓到了近4000名逃犯。
從安防角度上,機器對人臉識別的精確度已經超過人類。不過,印奇也坦承,Face++仍不是無懈可擊,舉個例子,雙胞胎的分辨就仍難精確。
曠視既然能做人臉識別,物體識別又有什麼難?只要將鏡頭對準馬路上,系統就能進行車輛識別,車牌號碼、顏色、結構等將一一以文字揭露於螢幕上。富士康正計畫將廠房品管,採用曠視的物體識別,替代人眼。
「我真的有信心,甚至有野心,要做中國人創辦的世界最偉大人工智慧公司。」印奇微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