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風電大廠前來台灣搶風場時,從沒離岸風場發展經驗的台灣,正積極組國家隊,掌握機會發展產業,要在世界風電產業,取得一席之地。
今年元月5日,冷空氣來襲,全台籠罩在綿綿陰雲中,就連向來陽光普照的南台灣都顯得陰暗。這天,高雄旗津海濱雖少了些遊客,卻一下湧進了大批西裝筆挺的中外人士,熱絡的氛圍,硬是趕走了令人發顫的海風。
等吉時一到,丹麥離岸風電開發商沃旭能源(Ørsted)與環球測繪公司董事長黃新志一起簽下了合作備忘錄,在此起彼落的鎂光燈下,宣布了離岸風電海域地質探勘船「大地能源號」啟用。
黃新志激動地說:「台灣終於有了自己的探勘船了。」
沃旭董事長柏森文也表示:「很高興終於有在地船隻可以進行海域地質探勘了!」
近兩年台灣積極發展離岸風電產業,但這是全新產業,台灣不僅缺乏經驗,風場開發的後援基礎設備更是十分匱乏,因此「大地能源號」的啟動,算是一個里程碑。
大地能源號為目前台灣首艘、同時也是全亞洲設備最先進的海床地質探勘船,鑽探設備最多可鑽至2000米深。
環球測繪地工技術總監黃宗宸透露,一艘全新的探勘船造價逾十億元,大地能源號是由二手船改造而成,公司購入該艘船後,重新配置管線,耗費逾六億元。
柏森文當天也與眾人分享,沃旭目前也和台灣本土的海底電纜舖設業者穩晉港灣工程公司合作,未來沃旭旗下風場的海纜工程,將會由台灣的本土團隊,一肩扛下。
儘管得天獨厚的風力資源,讓台灣猶如一只吸水海棉,帶進了龐大的外資,更使得冰凍已久的產業投資熱,急速升溫。
但有鑑於自台灣經濟起飛以來,每每外商前來,總把台灣當代工廠,汲取完資源,拍拍屁股走後,台灣不但沒學會核心技術,到了運維階段,還得看人臉色,付出高額的代價,採購掌握在外國人手上的關鍵零組件。
因此,為了避免離岸風電又步上汽車、軌道產業的後塵,成為外商的殖民地,國產化,就成了當務之急!
W-Team及M-Team成軍 本土廠商開始操兵
目前已有兩個「國家隊」成形,分別是中鋼領軍的「Wind-Team離岸風電零組件國產化產業聯盟」,簡稱W-Team;及台船主導的「Marine-Team離岸風電海事工程聯盟」,簡稱M-Team。
W-Team部分,中鋼在2016年9月已集結聯盟廠商,目前已有21家參與。
負責W-Team整合工作的中鋼執行副總經理王錫欽表示,W-Team一年多來已針對國內產業鏈缺口進行盤點,規劃出補缺口的行動方案,如技術研發、技術引進及軟硬體的投資。至於中鋼則負責材料的開發和認證,以供應零組件。
王錫欽進一步指出,中鋼也計劃在高雄興達港的海洋科技產業創新專區投資60億元,興建水下基礎結構的製造產線,可望於2019年底完工,將可以提供台灣海域未來風機建置所需的水下基礎結構。
至於海事工程部分的M-Team,也已於2016年11月成軍,由台船集結台灣重量級海事工程廠商。
主導M-Team的台船董事長鄭文隆分析,離岸風場需要大量且特殊的大型海事工程船舶,這些船舶目前多在歐洲,動員來台費用高。因此,M-Team成敗,十足關鍵。
若以經濟部欲在2025年完成累積裝置容量5.5GW(55億瓦)的離岸風場,其中海事工程部分,即可有1500億元的產值。
台船也特別挪出基隆廠部分廠區,規劃為水下基礎的轉接平台和基樁的專業生產工廠,更安排高雄廠區機械廠的生產線,規劃為衍架式水下基礎轉接平台的專業生產線。
此外,台船與比利時商DEME集團旗下的GeoSea公司結盟,將進行海事工程、風電施工船隊、水下結構製造、人才培訓。甚至台船也已成立船舶公司籌備處辦公室,致力大型駁船的建造。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不乏廠商曾參與過國外離岸風電的供應鏈,甚至更得到認證,如上緯,除了參與風場開發外,其所生產的風機用樹脂,早已獲國際大廠認證及下單。該公司董事長蔡朝陽指出:「為了台灣好,我願意分享認證經驗,協助同業趕緊接到訂單!」
跨七大領域、十數種產業
王錫欽分析,離岸風電的業務領域,大致可概分為風場開發、風機系統、風機零組件製造、水下基礎結構、海事工程、風場運維、綠色金融(含驗證保險)等七大區塊,若要認真國產化,牽動的產業,恐怕不下十數種。
而盤點其中的供應鏈,台灣在鋼材、樹脂、複材等原材料部分,較具基本雛型,其中塔架、發電機等次系統技術頗具國際水準;至於電力、控制、葉片、軸承等次系統,目前則高度仰賴進口。
相對的,風電服務系統方面,目前只有淺海水域施作能力,吊掛作業能量尚有不足,船隻及技術都要仰賴國外支援,這是台灣最需要急速補足缺口的部分。
雖然台灣剛起步,技術落後歐系風電大國一大截,但台灣挾著得天獨厚的風場資源,正是練兵好機會。渴望藉由一座座風機的轉動,讓台灣產業找到另一個風口,吹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