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世紀以來,古生物學家忙著解釋大規模古生物滅絕現象的原因,從漸變論、災變論到自然滅絕論,眾說紛紜。現在,人類目睹另一個滅絕正在開始,而這次物種滅絕的始作俑者,正是人類。
人類為了經濟活動的需要,急速地改變與摧毀撫育各類物種的生態環境。為了滿足欲望,大量地屠殺動物。現在,各類生物因無法適應人為所造就的快速變遷環境,紛紛走避,進而消失。而動物生產的速度,由於趕不上人類過度的需求,數量也正在減少,甚至滅絕。
以現在物種消失的速度,在下一世紀初,所有動植物中將有三分之一會面臨永久的消失。
滅絕腳步環環相接
「所有的生命形式都具有平等的價值」,是生物科學家了解「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即多樣物種、遺傳變異以及動、植物社群)後所下的結論。物種經過數百萬年來,所創造的豐富與多樣,在食物、藥物、生態等人類的需求上,具有無可言喻的價值。
每一種物種由於其基因的獨特性,喪失一種,就好像遺失一本圖書館的絕版書,無法拷貝。而物種減少,因而喪失的基因多樣性,也降低物種適應環境變遷的能力。印地安人很早就認為,所有生存於土地之上的生命體都是兄弟,因為「一種生命體的滅絕,同時也預告著另一個生命體的結束 在超級市場購物架上擺著的食物,當初幾乎都是來自於野生。因此,野生物種的保育,是確保農產品繼續繁殖、生產的保障。
一八四0年代愛爾蘭發生的番茄病蟲害,導致飢荒,受害者達兩百萬人。最後,透過數種野生番茄的異種交配,才繁殖出目前可以食用、抵抗病蟲害的數種番茄。
十歲的凱特是一名白血球過多症的倖存者。他表示,若不是由某種植物所提煉的藥物治療,今天他可能無法活下來。治療凱特的癌症學家庫克也表示:「開啟潛藏於植物與自然資源內的祕密,是增進癌症、愛滋及其他疾病治癒機率的方法。」
在生態的價值上,野生物種的繁殖對於氣候調節、空氣品質以及碳、氮、氧等氣體循環方面,大有益處。
因此,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確保人類能永久生存之道。
現代生物分類學奠基人林奈,當初曾估計物種數約一萬。但是,他大概無法想像身後新發現的物種數會如此龐大。據最新資料顯示,目前物種數的保守估計是兩百萬到四百五十萬。但是,在林奈身後物種消失的數量,也是人類史上最多、最慘烈的。依目前每天有超過一百種以上的物種從地球上消失的速度,另一次大滅絕,很快就會來臨。
瀏覽物種消失圖(見一五七頁表),大部分的人對這些名字可能很陌生,但牠們過去也曾與人類一樣,春夏秋冬地度過,代代繁衍。
旅鴿,曾經是世界上最多的鳥類。性喜結群漫遊,據記載旅鴿曾以超過十億的數目成群遷徙。每當一群旅鴿掠過天空,隊伍數小時,從眼前遠去,芎蒼彷彿出現一條壯觀的星河,遮蓋整個大空。
曾經為數如此眾多的鳥類,卻戲劇性地完全滅絕,一隻也不剩。
原本層住於美東的旅鴿,上九世紀為了滿足西岸移民增加人口的口腹之慾,被宰殺數百萬,運往西岸。一八七0年代旅鴿數開始急遽減少,一九0四年,世界上最後一隻旅鴿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動物園孤獨地死去。
但類似旅鴿的故事,並未在十九世紀後書下休止符,今大即便是人類熟悉的生物,也慢慢岌岌不保。
於是,世界上最大的陸棲動物象,在人類對象牙不知魘足的狀況下,現在只剩下非洲象和亞洲象,兩者數量還在減少當中。而犀牛角由於傳說具有「壯陽」成分,價比黃金。於是這種洪荒之前即生存於地球上的動物,驟減至寥寥數千隻。
淒厲的哀鳴
除人類捕殺之外,全世界所面臨的生態大破壞所造成自然棲息地的消失,是物種衰微的直接主因之一。據估計,所有物種中,有四分之三左右,其生存是要靠這些棲息地。但是,每一年在這些地區的森林,被砍掉的總面積約有三個台灣。於是,棲息在巴西海岸雨林的巴西金頭獅狨,在雨林遭斧頭、推土機的砍伐,生存面積只剩五%的情況下,生存受嚴重威脅。這種類似小獅,金色的長毛在臉龐圍成鬚毛狀的可愛動物,面臨絕種。
熱帶雨林由於四季氣候穩定,植物終年都在生長。空寂的環境中,動物分層居住、各自活動。大象、貘漫遊於潮溼、涼蔭的叢林間,哺乳動物腳印遍布地面。這些動物不僅數量多、種類也多。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區就屬熱帶雨林--亞馬遜盆地。據大美百科全書的記載,亞馬遜河河口的一棵樹上,曾在四天內見到七十六種鳥。
但是,隨著赤道熱帶雨林的敗壞,讓棲息在上,占世界上所有動、植物總數一半的物種,幾乎全軍覆沒。
至於中非的戰爭,讓掙扎在炮火下的大猩猩,悲鳴聲顯得格外淒厲。
盧加波,原本是一隻待在國家公園的高山大猩猩。溫馴的個性,使牠非常相信來訪的遊客,牠讓遊客拍照,與小猩猩朋友悠閒地來回於棲息地。但是,對人類的信任,卻使牠成為國家公園「保護區」內第一個犧牲品。
由於盧安達戰火連連,七十五萬的盧安達難民,紮營在位於薩伊維藍加國家公園(Virunga National Park,世界上唯一兩處保育高山大猩猩的棲息地之一)東部數里外。於是,難民開始侵犯棲息地內三百隻高山大猩猩的生存。
公園內大猩猩的主食--竹林,已經被砍掉一半。難民為了烹飪的燃料,在這一帶已經砍掉三千三百公頃的森林。雖然聯合國已經開始補助難民營柴火,但是公園內每一天仍損失約七百公噸的木材。食物減少,大猩猩的生存岌岌可危。
人類可以選擇
另外,武裝良好的胡圖國民軍,在盧安達附近來來去去,而隨著盧安達軍隊撤退到達此區,武器數目的增加,使得偷獵活動更加容易。在武器氾濫下,僅在一九九五年八、九兩個月的時間內,四隻成人猩猩被殺,其中三隻被自動步槍正中心臟。國際大猩猩保育計畫(the International Gorilla Conservation Program,IGCP)的協調者藍喬表示:「過去,偷獵者攜帶陷阱與矛進入國家公園,現在他們攜帶的是AK-47。」
為了躲避這些災難,深入叢林內部躲避的大猩猩,讓保育工作愈加難以進行。目前,薩伊政府開始疏散難民,IGCP組成護衛隊,正在試圖搶救,但是大猩猩的命運,今他們相當憂心。
有形殺手易見,但許多生物如今卻面臨無形殺手的逼迫。
在工業化國家,數千萬平方英里的自然棲息地被開發為都市、農業或工業用地。其中釋放至空氣與水當中的污染物質,讓周圍未開發地區的物種深受其害。
被封為美國國鳥的游隼(又叫禿鷹),就是因為河流污染、二次大戰後殺蟲劑DDT的使用以及營巢地的喪失,一度數量減至最少,在美國東岸完全找不到,也造成西岸八0%至九0%的隼消失。後來經由各州保護,禁用DDT,才獲得保存,重現紐約州。一九九五年六月,美國內政部長
布魯思.巴比特,登上紐約城的頂樓,宣布一對隼已經開始在當地建立巢穴。全美隼的數目目前大概有一千三百對。
野生動植物的消失,預告了人類貧瘠的末來。人類現在其實還來得及阻止。